浅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字数:10566】
内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自然生态散文的萌芽期,学界目前对自然生态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自然生态散文关注较少,对自然生态散文作品的独特性缺少系统化、精深化研究,对自然生态散文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更是思考不够。文章通过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作品的梳理,着重从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生成原因、独特主题、审美特质和文化价值四个方面探讨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独特之处,由此引起人们对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重视。
Keywords: 1980s; Natural Ecology Pro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value目录
一、 引言 1
二、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生成原因 2
(一) 政治改革开放 2
(二) 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3
(三) 国内外文化思潮影响 3
三、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独特主题 4
(一) 作品着重反映生态污染现象 5
(二)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 5
(三) 内容贴近原生态 6
四、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审美特质 6
(一) 彰显大自然主体性和生命性意向 6
(二) 整体创作层面感性多于理性 7
(三) 语言的质朴性 8
五、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文化价值 8
(一) 率先揭示并反思生态危机 8
(二) 为生态文化探索提供资源 9
(三) 拓展中国当代散文的空间与深度 10
六、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
引言
中国生态文学主要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阶段受国内外自然生态思潮和国人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学者们纷纷拿起笔来呼吁人们重视生态问题,而自然生态散文以其非虚构的文本主题、独特的叙事重心、多变的写作形式等,成为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反思意识,但自然生态散文的概念较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模糊,学者们的生态整体意识也不清晰,人类中心主题在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生态散文还是小众群体的存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和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生态散文这一题材由此走入大众视线。本文主要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著作的具体存在(参见表格《二十世纪八十年自然生态散文著作》),分析其生成原因、独特主题、审美特质和文化价值,由此,试图引起人们对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著作:
作者
名称
时间
备注
沙青
《北京失去平衡》
1986年
水危机
《皇皇都城》
1987年
城市垃圾问题
《依稀大地湾》
1988年
土地问题
徐刚
《伐木者,醒来》
1988年
木污染
《江河并非万古流》
水危机
《沉沦的国土》
1989年
土地问题
乔迈
《中国:水危机》
1988年
水危机
岳非丘
《只有一条长江》
1988年
水危机
麦天枢
《挽汾河》
1989年
水危机
《问苍茫大地》
1988年
土地问题
刘贵贤
《中国的水污染》
1989年
水危机
《生命之源的危机》
水危机
苇岸
《大地上的事情》
1988年
1988年开始写作
作
洪素丽
《浮草》
1983年
《守望的鱼》
1986年
《海岸线》
1988年
《旅愁大地》
1989年
刘克襄
《旅次札记》
1982年
用观察鸟类来反映台湾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
《旅鸟的驿站》
1984年
《随鸟走天涯》
1985年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生成原因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与思想都获得了解放,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人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长期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快速恶化。作家当中一些较为敏感的人发现了这种环境污染的现状,开始用写作将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反映给大众,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停止糟蹋环境,这种呼吁促生了自然生态散文。具体而言,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改革开放的引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思、受国内外文化思潮的影响。
政治改革开放
政治改革开放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内容: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了工作重点。全国全面展开了纠正冤假错案的活动,大批右派分子得到了解放,右派作品同其他大批中外文学作品一样得以重新出版,这些都为作家生态意识的唤醒提供了思想和社会环境基础。
Keywords: 1980s; Natural Ecology Pros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value目录
一、 引言 1
二、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生成原因 2
(一) 政治改革开放 2
(二) 经济发展带来环境问题 3
(三) 国内外文化思潮影响 3
三、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独特主题 4
(一) 作品着重反映生态污染现象 5
(二) 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观念 5
(三) 内容贴近原生态 6
四、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审美特质 6
(一) 彰显大自然主体性和生命性意向 6
(二) 整体创作层面感性多于理性 7
(三) 语言的质朴性 8
五、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文化价值 8
(一) 率先揭示并反思生态危机 8
(二) 为生态文化探索提供资源 9
(三) 拓展中国当代散文的空间与深度 10
六、 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浅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
引言
中国生态文学主要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此阶段受国内外自然生态思潮和国人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学者们纷纷拿起笔来呼吁人们重视生态问题,而自然生态散文以其非虚构的文本主题、独特的叙事重心、多变的写作形式等,成为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式。
总体而言,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反思意识,但自然生态散文的概念较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模糊,学者们的生态整体意识也不清晰,人类中心主题在作品中也经常出现,自然生态散文还是小众群体的存在。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沙青的《北京失去平衡》和徐刚的《伐木者,醒来!》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自然生态散文这一题材由此走入大众视线。本文主要梳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著作的具体存在(参见表格《二十世纪八十年自然生态散文著作》),分析其生成原因、独特主题、审美特质和文化价值,由此,试图引起人们对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重视。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著作:
作者
名称
时间
备注
沙青
《北京失去平衡》
1986年
水危机
《皇皇都城》
1987年
城市垃圾问题
《依稀大地湾》
1988年
土地问题
徐刚
《伐木者,醒来》
1988年
木污染
《江河并非万古流》
水危机
《沉沦的国土》
1989年
土地问题
乔迈
《中国:水危机》
1988年
水危机
岳非丘
《只有一条长江》
1988年
水危机
麦天枢
《挽汾河》
1989年
水危机
《问苍茫大地》
1988年
土地问题
刘贵贤
《中国的水污染》
1989年
水危机
《生命之源的危机》
水危机
苇岸
《大地上的事情》
1988年
1988年开始写作
作
洪素丽
《浮草》
1983年
《守望的鱼》
1986年
《海岸线》
1988年
《旅愁大地》
1989年
刘克襄
《旅次札记》
1982年
用观察鸟类来反映台湾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
《旅鸟的驿站》
1984年
《随鸟走天涯》
1985年
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生成原因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国内的经济与思想都获得了解放,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国人在物质方面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长期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的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快速恶化。作家当中一些较为敏感的人发现了这种环境污染的现状,开始用写作将恶劣的环境污染问题反映给大众,呼吁人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和停止糟蹋环境,这种呼吁促生了自然生态散文。具体而言,八十年代自然生态散文的成因主要包括政治改革开放的引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反思、受国内外文化思潮的影响。
政治改革开放
政治改革开放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内容:
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废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路线,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了工作重点。全国全面展开了纠正冤假错案的活动,大批右派分子得到了解放,右派作品同其他大批中外文学作品一样得以重新出版,这些都为作家生态意识的唤醒提供了思想和社会环境基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