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民日报与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字数:15788】
内容这篇文章是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两大报刊中2018年7月20日至8月19日的新闻材料为依据建立语料库,其中《人民日报》中“给”字句共有397例,《新华日报》中“给”字句共有252例,通过对“给”字句句式结构以及语义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党政报刊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归纳整理前人对“给”字句的研究成果,对“给”字句的研究现状进行简单的总结概括。第二部分从句式结构和语义两个方面对“给”字句做了简单的总述,同时对各句式中“给”的词性做了界定。第三部分是分析《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句式结构与语义,然后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展示该报刊中“给”字句各句式结构、各语义的使用频率。第四部分是分析《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句式结构与语义,然后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展示该报刊中“给”字句各句式结构、各语义的使用频率。第五部分是将《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两大报刊中的“给”字句的句式结构、语义进行对比分析与总结,然后以统计表格的形式对比两大报刊“给”字句各句式结构、各语义的使用频率。第六部分是总结归纳以上五个部分的主要结论。
Key Words: "Gei"; "Gei" Sentences目 录
一、引言 1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二、“给”字句的句式结构与语义分析 2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3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5
三、《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6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6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9
(三)《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2
四、《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13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13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15
(三)《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7
五、《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与《新华日报》的对比分析 18
(一)语料库中“给”字句的使用情况统计 18
(二)“给”字句在语义上的对比分析及总结 18
(三)“给”字句在句式结构上的对比分析及总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9
六、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浅谈《人民日报》与《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一、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学者们对“给”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给”字句则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句式,对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研究是从朱德熙发表在《方言》上的《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80)这篇文章开始,“给”字句引起大家的关注,此后,一直不乏学者对“给”字句进行研究。本文所讨论分析的是以党政机关报刊《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语料来源的“给”字句。《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党报。《新华日报》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江苏省第一大报。这两个报刊的报道都严格遵守宣传规定和新闻规范,具有比较高的理论分析的价值。作为一名秘书学专业学生,对汉语言以及党政机关报刊都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因此,本文拟在前人对“给”字与“给”字句相关句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语料来源,对其中“给”字句进行探索分析,以期得到对“给”字句的句式、语义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研究现状
1.“给”字句语义的研究现状
王健在《“给”字表处置的来源》(2004)中表示在“给”的语法化过程中,“给”因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相关位置词语语义性质的变化,导致“给”功能扩展,成为处置标记。沈本秋在《“给”字句及其英语同类句式的语义研究》(2004)中,以Chomsky的生成语法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给”字句及英语同类句式从句法生成的语义基础进行研究,他认为“给”字句中的“给”及其英语中对应的to和for是恒体,而动词都是变体。“给”和动词分配的论旨角色还有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经过一系列搭配和选择,构成了“给”字句及英语同类句式的语义基础。木村英树(2005)分析了北京话“给”字句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语义动机,他认为,给予动词“给”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动使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周红(2007)通过绘制“给”字句的“给予图式”,从意识性、受影响性、8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的语义关联性,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王淑华(2014)将常用“给”字句放在一起考察,旨在从语义层次上对“给”的各种用法进行一致的解释。她认为“给”的核心义素是“赋予”,在不同语境中,赋予物隶属于实体、服务、状态、机会等四个不同的子范畴,分别采用不同的句法形式表示。
2.“给”字句句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朱德熙在《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80)中集中讨论了由动词“给”组成的以下三种句式:S1:NPS+V+给+NP1+NP2(我送给他一本书)、S2:NPS+V+NP2+给+NP1(我送一本书给他)、S3:NPS+给+NP1+V+NP2(我给他写一封信)、以及双宾语句式:S4:NPS+V+NP1+NP2(我送他一本书),每个句式的动词类型不同,由此划分出三类不同的动词:Va表示给予(卖、送),Vb表示取得(买、娶),Vc不表示给予,也不表示取得(画、抄),据此对不同类型的动词在句式中的分布给出合理的解释。崔承一在《论“给”字句的结构系列及意义》(1989)中谈到“给”字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由“给”字构成不少格式的句子,表示各不同的意思。由“给”字构成的句子中,最典型的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由“给”字充任述语,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句子。文章共考察了7种37类“给”字句,得出结论“给”字的主要用途是引出与事,单独构成“给”字句,或是同有限的几类动词配合构成“给”字句,表示事和物的转移。凡是“给”字句,都表示:有某两方在,其中的某一方致使另一方受益或受损。这种受益或受损,有的是物质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江郁莹(2013)以台湾话语与新加坡话语的口语语料为例进行了“给”字句式的探索,语料显示“给”字句的典型用法有四大类:双宾句式(主语+给+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词用法(“动词+给”)和使役用法(“给+代名词+名词组”)与宾语提前用法(“主语+宾语+给+动词组”)。陆俭明(1991)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阐释了“我送(偷/做)一件衣服给她”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不同以及造成句式歧义的根本原因。
Key Words: "Gei"; "Gei" Sentences目 录
一、引言 1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二)研究现状 1
二、“给”字句的句式结构与语义分析 2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3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5
三、《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6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6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9
(三)《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2
四、《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13
(一)“给”字句的句式结构分析 13
(二)“给”字句的语义分析 15
(三)《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数据统计 17
五、《人民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与《新华日报》的对比分析 18
(一)语料库中“给”字句的使用情况统计 18
(二)“给”字句在语义上的对比分析及总结 18
(三)“给”字句在句式结构上的对比分析及总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9
六、结语 20
参考文献 21
致 谢 23
浅谈《人民日报》与《新华日报》中“给”字句的使用特点
一、引言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给”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词,学者们对“给”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给”字句则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句式,对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研究是从朱德熙发表在《方言》上的《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80)这篇文章开始,“给”字句引起大家的关注,此后,一直不乏学者对“给”字句进行研究。本文所讨论分析的是以党政机关报刊《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语料来源的“给”字句。《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党报。《新华日报》是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江苏省第一大报。这两个报刊的报道都严格遵守宣传规定和新闻规范,具有比较高的理论分析的价值。作为一名秘书学专业学生,对汉语言以及党政机关报刊都必须要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因此,本文拟在前人对“给”字与“给”字句相关句式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人民日报》和《新华日报》为语料来源,对其中“给”字句进行探索分析,以期得到对“给”字句的句式、语义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研究现状
1.“给”字句语义的研究现状
王健在《“给”字表处置的来源》(2004)中表示在“给”的语法化过程中,“给”因其所处的句法位置以及相关位置词语语义性质的变化,导致“给”功能扩展,成为处置标记。沈本秋在《“给”字句及其英语同类句式的语义研究》(2004)中,以Chomsky的生成语法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给”字句及英语同类句式从句法生成的语义基础进行研究,他认为“给”字句中的“给”及其英语中对应的to和for是恒体,而动词都是变体。“给”和动词分配的论旨角色还有完全重复或部分重复,经过一系列搭配和选择,构成了“给”字句及英语同类句式的语义基础。木村英树(2005)分析了北京话“给”字句中给予动词“给”字的被动介词功能的语义动机,他认为,给予动词“给”的被动介词功能不是由<被动使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而是由<受益者>标识功能扩展而来。周红(2007)通过绘制“给”字句的“给予图式”,从意识性、受影响性、8有界与无界、实现与非实现、可控与不可控等方面分析了五种语义类型之间的语义关联性,探讨了“给予”句式义与“给”的词汇义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得出了“给”字句的语义演变过程。王淑华(2014)将常用“给”字句放在一起考察,旨在从语义层次上对“给”的各种用法进行一致的解释。她认为“给”的核心义素是“赋予”,在不同语境中,赋予物隶属于实体、服务、状态、机会等四个不同的子范畴,分别采用不同的句法形式表示。
2.“给”字句句式结构的研究现状
朱德熙在《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1980)中集中讨论了由动词“给”组成的以下三种句式:S1:NPS+V+给+NP1+NP2(我送给他一本书)、S2:NPS+V+NP2+给+NP1(我送一本书给他)、S3:NPS+给+NP1+V+NP2(我给他写一封信)、以及双宾语句式:S4:NPS+V+NP1+NP2(我送他一本书),每个句式的动词类型不同,由此划分出三类不同的动词:Va表示给予(卖、送),Vb表示取得(买、娶),Vc不表示给予,也不表示取得(画、抄),据此对不同类型的动词在句式中的分布给出合理的解释。崔承一在《论“给”字句的结构系列及意义》(1989)中谈到“给”字在汉语里使用频率相当高,由“给”字构成不少格式的句子,表示各不同的意思。由“给”字构成的句子中,最典型的是双宾语句。双宾语句是由“给”字充任述语,带间接宾语和直接宾语的句子。文章共考察了7种37类“给”字句,得出结论“给”字的主要用途是引出与事,单独构成“给”字句,或是同有限的几类动词配合构成“给”字句,表示事和物的转移。凡是“给”字句,都表示:有某两方在,其中的某一方致使另一方受益或受损。这种受益或受损,有的是物质上的,有的是精神上的。江郁莹(2013)以台湾话语与新加坡话语的口语语料为例进行了“给”字句式的探索,语料显示“给”字句的典型用法有四大类:双宾句式(主语+给+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介词用法(“动词+给”)和使役用法(“给+代名词+名词组”)与宾语提前用法(“主语+宾语+给+动词组”)。陆俭明(1991)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阐释了“我送(偷/做)一件衣服给她”的所表示的语法意义的不同以及造成句式歧义的根本原因。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