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字数:11676】
内容在我国当代的作家群中,余华是一位对学识探索性极强的作家。20世纪80年代,余华携带他的第一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登上文坛之后,他的许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这两部小说被选为“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这两部小说是余华创作风格的转变,以前的先锋姿态在这两部作品中似乎完全消失了,这一阶段正是余华小说中新型创作风格的形成与成熟的转折点。在这两部作品中,对于生命和生存意志的探究也是文学界的热点,本文通过对生命与生存意志的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两部作品,这是对余华小说的进一步解读,更深层次地理解作家余华及其作品。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生存意志概述 1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概述 1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生存意志的体现 2
(一)小说《活着》中的生存意志 2
1.正视苦难,承受苦难 2
2.经历孤独,享受孤独 3
3.见证死亡,超越死亡 5
(二)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存意志 6
1.面对苦难,以血消解 6
2.信仰乐观,奋力活着 7
3.从血到泪,追求平等 7
三、余华小说中生存意志的启示 8
(一)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 8
(二)生存的意义和目的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
——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一、引言
(一)生存意志概述
所谓的生存意志是一种为了生存而反抗的社会意志。重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念和驱动性,改亮和优化外部生存的条件,达到迎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局面。生存意志是由其本能意志和追求的精神境界组成。生存意志的本能是指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对其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本能反应,主要指向生存的目的,而追求的精神意志比生存本能意志更具进步性,个体精神内容在社会进步的环境中不断丰富,这是具有超越性的,超越个体生命生存的维度,主要指向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同,包括对自己的超越和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从人类被抛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界的那一刻起,在其随后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甜蜜和悲伤,包括使其幸福、愤怒和快乐的人、事和物。就是因为这样,人们对存在的世界也会有或隐藏自己的看法,并试图通过与之斗争进入更高的生存和精神境界。
一般来说,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这样的生存意志,任何个人都有同样的生存意志。从理论上讲,生存意志是每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知,包括生存意志、安全意志和死亡意志。在我看来,你为生存而奋斗,为安全而祈祷,拒绝死亡,这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但每个人生存意志的力量是不同的。帕斯卡在他的《思想录》中说:“一个绝对荒谬和毫无意义的生活是一件坏事。”通过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个人生存意志的力量。面对这句话,如果你感到更绝望,你的生存意志就会减弱。如果你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在你的手中,生活是否荒谬和毫无意义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你的生存意志将经受住挫折和痛苦的考验。生存的意志不是天生的。在我们心中形成和成熟需要时间和对生命价值的自觉思考,它在我们心中从形成到成熟,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自身自觉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概述
余华的作品摒弃传统的创作文化,刻意违反既定的写作原则和文学欣赏习惯,颇具一定的独创性、叛逆性和不可复制性。余华对于早期的先锋小说和后来的世俗小说,一直把对人类存在的关注贯穿于创作之中。余华小说的“意义”不但体现在他对“苦难”的残酷叙述及对“温情”的默默奉献上面,更体现在他小说中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忍受、驱散和抵抗。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从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当中,成为他小说的根本精神核心。读他的小说,我们总能从余华的文字或平淡又或冷酷的叙述之中,感受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和力量。他们生存意志的顽强和生活态度的乐观不禁让人为之钦佩和感动,让我们不自觉的产生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把生存当做一种终极目标,坚强地生活于充满艰辛与困苦的生活中。余华有他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意志,他通过作品把这种生存意志传达给了读者,即是人存在的真相就是艰难,而苦难就是证明存在最有力的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作品相比,90年代余华作品的内容大不相同,一些学者们对余华两部小说里的“苦难”主题进行了集中地探讨与研究。苦难是余华反复叙述的一个主题,在“人性之恶与世界之恶”两个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仔细研究发现,余华的小说矩阵从80年代的“苦难中的温情”发展到了90年代的“温情地受难”。当然,余华小说中的对苦难的叙述也有一定的怀疑。怀疑论者认为他们在人生的苦难和苦难人生这两个方面缺少明确的情感渗透和价值判断,而是站在了非人类的立场上。而肯定论者认为这种“让读者旁观的独语”是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保留了一个“残酷”的真实。余华的确在小说的苦难叙事中隐藏了“道德主体与知性主题”的介入,但他在两部小说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对苦难的理解:忍受苦难和苦难的消解;他还发现了三种缓解苦难生活的方法:幽默、耐心和回忆。余华在对苦难这个主题的反复琢磨与叙述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其实他是站在更高的一个生存层面上俯视人间,而不是在非人间的立场上表述。尽管对苦难的书写是深刻的,但仍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受难的人群寻找出路,这是值得称赞的。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生存意志的体现
(一)小说《活着》中的生存意志
1.正视苦难,承受苦难
《活着》这部著作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一首黑美的民间音乐——《老黑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历谱写在歌曲中,家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他对世界的友好之感,依然用积极超然的心态同等地对待所面临的困境,这种高尚的品格深深地吸引着余华,将一直埋藏于内心深处那种人性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理念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小说中。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生存意志概述 1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概述 1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生存意志的体现 2
(一)小说《活着》中的生存意志 2
1.正视苦难,承受苦难 2
2.经历孤独,享受孤独 3
3.见证死亡,超越死亡 5
(二)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生存意志 6
1.面对苦难,以血消解 6
2.信仰乐观,奋力活着 7
3.从血到泪,追求平等 7
三、余华小说中生存意志的启示 8
(一)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 8
(二)生存的意义和目的 8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2
论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
——以《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为例
一、引言
(一)生存意志概述
所谓的生存意志是一种为了生存而反抗的社会意志。重点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主体的意念和驱动性,改亮和优化外部生存的条件,达到迎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局面。生存意志是由其本能意志和追求的精神境界组成。生存意志的本能是指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对其自然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本能反应,主要指向生存的目的,而追求的精神意志比生存本能意志更具进步性,个体精神内容在社会进步的环境中不断丰富,这是具有超越性的,超越个体生命生存的维度,主要指向对自我存在价值的认同,包括对自己的超越和对理想的不断追求。从人类被抛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界的那一刻起,在其随后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可避免的甜蜜和悲伤,包括使其幸福、愤怒和快乐的人、事和物。就是因为这样,人们对存在的世界也会有或隐藏自己的看法,并试图通过与之斗争进入更高的生存和精神境界。
一般来说,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这样的生存意志,任何个人都有同样的生存意志。从理论上讲,生存意志是每个生命个体对生命的自觉认知,包括生存意志、安全意志和死亡意志。在我看来,你为生存而奋斗,为安全而祈祷,拒绝死亡,这是生存意志的体现,但每个人生存意志的力量是不同的。帕斯卡在他的《思想录》中说:“一个绝对荒谬和毫无意义的生活是一件坏事。”通过这句话的第一感觉,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一个人生存意志的力量。面对这句话,如果你感到更绝望,你的生存意志就会减弱。如果你试图告诉自己“生活在你的手中,生活是否荒谬和毫无意义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努力”,你的生存意志将经受住挫折和痛苦的考验。生存的意志不是天生的。在我们心中形成和成熟需要时间和对生命价值的自觉思考,它在我们心中从形成到成熟,需要时间、更需要我们自身自觉的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的生存意志概述
余华的作品摒弃传统的创作文化,刻意违反既定的写作原则和文学欣赏习惯,颇具一定的独创性、叛逆性和不可复制性。余华对于早期的先锋小说和后来的世俗小说,一直把对人类存在的关注贯穿于创作之中。余华小说的“意义”不但体现在他对“苦难”的残酷叙述及对“温情”的默默奉献上面,更体现在他小说中人物在面对苦难时的忍受、驱散和抵抗。这是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从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来看,我们很容易发现,对人的生存的关注始终贯穿于他的小说当中,成为他小说的根本精神核心。读他的小说,我们总能从余华的文字或平淡又或冷酷的叙述之中,感受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和力量。他们生存意志的顽强和生活态度的乐观不禁让人为之钦佩和感动,让我们不自觉的产生对人生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把生存当做一种终极目标,坚强地生活于充满艰辛与困苦的生活中。余华有他自己的独特的生存意志,他通过作品把这种生存意志传达给了读者,即是人存在的真相就是艰难,而苦难就是证明存在最有力的方式。与20世纪80年代余华的作品相比,90年代余华作品的内容大不相同,一些学者们对余华两部小说里的“苦难”主题进行了集中地探讨与研究。苦难是余华反复叙述的一个主题,在“人性之恶与世界之恶”两个方面体现得较为明显。通过对余华小说的仔细研究发现,余华的小说矩阵从80年代的“苦难中的温情”发展到了90年代的“温情地受难”。当然,余华小说中的对苦难的叙述也有一定的怀疑。怀疑论者认为他们在人生的苦难和苦难人生这两个方面缺少明确的情感渗透和价值判断,而是站在了非人类的立场上。而肯定论者认为这种“让读者旁观的独语”是在这个虚伪的时代保留了一个“残酷”的真实。余华的确在小说的苦难叙事中隐藏了“道德主体与知性主题”的介入,但他在两部小说中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对苦难的理解:忍受苦难和苦难的消解;他还发现了三种缓解苦难生活的方法:幽默、耐心和回忆。余华在对苦难这个主题的反复琢磨与叙述的过程中,他也一直在思考,其实他是站在更高的一个生存层面上俯视人间,而不是在非人间的立场上表述。尽管对苦难的书写是深刻的,但仍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受难的人群寻找出路,这是值得称赞的。
二、余华90年代小说中生存意志的体现
(一)小说《活着》中的生存意志
1.正视苦难,承受苦难
《活着》这部著作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一首黑美的民间音乐——《老黑奴》,他用自己毕生的经历谱写在歌曲中,家人的离开并没有影响他对世界的友好之感,依然用积极超然的心态同等地对待所面临的困境,这种高尚的品格深深地吸引着余华,将一直埋藏于内心深处那种人性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理念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小说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