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子不语看袁枚的吏治思想
袁枚向往政治清明,有兼济天下的抱负,且有济世之才。在七年外放经历中,袁枚身体力行,爱民、亲民、造福一方。他的小说《子不语》是一部优秀的笔记体小说,以鬼神怪异之事揭露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污浊,也表现出袁枚丰富的吏治思想。这里以《子不语》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多方面资料分析袁枚吏治思想的内容,探究其吏治思想渊源,并挖掘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袁枚的吏治思想历久不衰,对后世政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至今还熠熠生辉。关键词 《子不语》,袁枚,吏治
目 录
1 引言1
2 袁枚吏治思想内涵1
2.1 赞同科举,拒徇私舞弊1
2.2 心怀仁爱,勿滥施刑罚2
2.3 品行端正,持良好操守3
2.4 以民为本,为百姓造福3
2.5 廉洁自律,不计较私利4
2.6 英明办案,验真才实学5
2.7 严明赏罚,必惩恶治贪5
2.8 依法办事,秉公正之心5
3 袁枚吏治思想渊源5
3.1 家族从政影响6
3.2 儒家思想影响7
3.2.1 鼓励士人建功立业7
3.2.2 以仁为本,注重官员个人素质 7
3.3 道家思想影响8
3.3.1 不计名利的思想8
3.3.2 与民平等的思想8
3.4 法家思想影响9
4 袁枚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9
4.1 反腐倡廉,肃清社会风气9
4.2 赤诚为民,提高服务意识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乾嘉诗坛盟主、“性灵派”倡导者,与纪昀有“南袁北纪”之称。他一生经历了雍正、乾隆两朝,其作品《子不语》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二十四卷。《子不语》一书极尽鬼神怪异之事,其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之外,“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除另有标注者外,本文的引文全部出自《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书成之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的名字与此完全相同,于是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已流传社会,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
《子不语》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录的鬼神怪异之事或者来自于民间传说,或者来自于亲朋好友的讲述,或来自于袁枚自己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袁枚对此种现象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直接或间接对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谴责。
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孔子在《礼记中庸》中写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而古代社会实现人治的关键是吏治,“吏者,民之本纲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袁枚任职期间,一向以清白坦荡示人,勤政爱民,秉公执法,为百姓疏解困难。每每遇到棘手的事件都务必身先士卒,竭尽全力。因此在百姓中也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有文曰:“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2]他在做官时期的原则和体悟在小说《子不语》中显露无遗。
2 袁枚吏治思想内涵
2.1 赞同科举,拒徇私舞弊
事实上,袁枚是认同科举取士的制度的,科举制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能够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中去施展才华。 尽管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以八股文选择人才的方式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弊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仍然是寒门弟子通向社会中上层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子不语》卷一《狐生员劝人修仙》一文向我们介绍了狐仙的考核制度:“群狐蒙太山娘娘考试,每岁壹次。取其文理精通者为生员,劣者为野狐。生员可以修仙,野狐不许修仙”,“学仙最难,先学人形,再学人语。学人语者,先学鸟语;学鸟语者,又必须尽学四海九州岛之鸟语;无所不能,然后能为人声,以成人形,其功已五百年矣。”而狐仙的考核制度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科举考试制度,狐仙生员甚至一度劝说人们学仙,可以看出袁枚本人对狐仙考核制度的肯定,对科举选拔人才的肯定。
另一方面,既是选拔人才就要避免选拔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子不语》卷七《李倬》中讲述了一个河南洛阳县的秀才王经,本应该被选拔为贡生但因为督学受贿,从而落选,最终含恨而死变成鬼来找督学复仇的故事,令人唏嘘。在现实社会里,王经这样的例子绝对不止一个,而一旦遭遇权贵的打压和阻拦,平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因此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就显得尤为重要,袁枚惜才爱才,对于这样死后复仇的秀才还是给予了一个好的结局—被上帝任命为德州城隍,这也可以说是对他落选的一个补偿吧。
2.2 心怀仁爱,勿滥施刑罚
古代吏治讲究仁政,官员不仅仅要做到公正执法还要通人情,讲道理,爱护百姓。《子不语》卷九《蒋太史》中,蒋士铨睡梦中被鬼差带走,王爷跟他说:“冥司事繁,我任满当去,此坐乞公见代”,又不屑一顾地说“我已将公姓名奏明上帝,无可挽回”,逼蒋士铨留下当值。王爷的蛮横无理使蒋士铨怒道:“不近人情,何动蛮也!”,身为一方官吏,不亲民爱民,反而强人所难,袁枚借蒋士铨之口表达对王爷这种人的厌恶。
《子不语》卷二《平阳令》朱铄性情残忍刻毒,在他的衙门里专门制作了加厚的枷锁和加粗的梃杖来处罚犯人,对妇女尤其是妓女更为残酷,但他自己却标榜为“见色不动,非吾铁面冰心,何能如此!”颇为洋洋得意。故事的最后,平阳令朱铄被鬼怪迷惑杀死了自己的妻儿,自己也气绝而死。作者袁枚之所以记载下这样的故事,不难看出他对此等恶人的厌恶与痛恨,做官不是作威作福,更不是滥施刑罚来彰显自己。
2.3 品行端正,持良好操守
《子不语》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官员、差使,并且以负面形象居多,卷二《刘刺史奇梦》中,刘刺史机缘巧合走到阴间,从而得知自己前世发生的事情,金甲神曰:“汝前生九岁时,曾盗人卖儿银八两,卖儿父母懊恨而亡,汝以此孽夭死。今再世矣,犹应为瞽,以偿前愆。”刘刺史盗取人家卖儿的钱财已经是罪大恶极,况且又使得卖儿父母悔恨而亡,其罪恶可以说是很严重了,因此才会几世投胎赎罪,对此刘刺史愿意积德行善来弥补。从这里可以看出,袁枚希望官员品行端正,积德行善,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一旦做了,弥补起来非常困难。
目 录
1 引言1
2 袁枚吏治思想内涵1
2.1 赞同科举,拒徇私舞弊1
2.2 心怀仁爱,勿滥施刑罚2
2.3 品行端正,持良好操守3
2.4 以民为本,为百姓造福3
2.5 廉洁自律,不计较私利4
2.6 英明办案,验真才实学5
2.7 严明赏罚,必惩恶治贪5
2.8 依法办事,秉公正之心5
3 袁枚吏治思想渊源5
3.1 家族从政影响6
3.2 儒家思想影响7
3.2.1 鼓励士人建功立业7
3.2.2 以仁为本,注重官员个人素质 7
3.3 道家思想影响8
3.3.1 不计名利的思想8
3.3.2 与民平等的思想8
3.4 法家思想影响9
4 袁枚吏治思想的现实意义9
4.1 反腐倡廉,肃清社会风气9
4.2 赤诚为民,提高服务意识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袁枚是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和文学评论家、乾嘉诗坛盟主、“性灵派”倡导者,与纪昀有“南袁北纪”之称。他一生经历了雍正、乾隆两朝,其作品《子不语》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二十四卷。《子不语》一书极尽鬼神怪异之事,其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名源于《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是袁枚在从事诗文创作之外,“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除另有标注者外,本文的引文全部出自《子不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书成之后,袁枚见元人说部有一小说的名字与此完全相同,于是改名为《新齐谐》。《新齐谐》之名出自于《庄子逍遥游》,“《齐谐》者,志怪者也”。但因“子不语”一名已流传社会,影响广泛,故后人仍以此为其书名。
《子不语》搜奇猎异,遣兴娱心。但由于所记录的鬼神怪异之事或者来自于民间传说,或者来自于亲朋好友的讲述,或来自于袁枚自己的亲身经历,因而较为广泛地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腐败。袁枚对此种现象深恶痛绝,在书中或直接或间接对贪官污吏的丑恶行径进行了谴责。
中国古代是一个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社会形态,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人治的社会。孔子在《礼记中庸》中写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1]而古代社会实现人治的关键是吏治,“吏者,民之本纲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袁枚任职期间,一向以清白坦荡示人,勤政爱民,秉公执法,为百姓疏解困难。每每遇到棘手的事件都务必身先士卒,竭尽全力。因此在百姓中也得到了极高的赞誉,有文曰:“市人至以所判事作歌曲刻行四方。”[2]他在做官时期的原则和体悟在小说《子不语》中显露无遗。
2 袁枚吏治思想内涵
2.1 赞同科举,拒徇私舞弊
事实上,袁枚是认同科举取士的制度的,科举制极大程度地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能够有机会进入社会上层中去施展才华。 尽管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僵化,以八股文选择人才的方式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弊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科举考试仍然是寒门弟子通向社会中上层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子不语》卷一《狐生员劝人修仙》一文向我们介绍了狐仙的考核制度:“群狐蒙太山娘娘考试,每岁壹次。取其文理精通者为生员,劣者为野狐。生员可以修仙,野狐不许修仙”,“学仙最难,先学人形,再学人语。学人语者,先学鸟语;学鸟语者,又必须尽学四海九州岛之鸟语;无所不能,然后能为人声,以成人形,其功已五百年矣。”而狐仙的考核制度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科举考试制度,狐仙生员甚至一度劝说人们学仙,可以看出袁枚本人对狐仙考核制度的肯定,对科举选拔人才的肯定。
另一方面,既是选拔人才就要避免选拔过程中的徇私舞弊,弄虚作假。《子不语》卷七《李倬》中讲述了一个河南洛阳县的秀才王经,本应该被选拔为贡生但因为督学受贿,从而落选,最终含恨而死变成鬼来找督学复仇的故事,令人唏嘘。在现实社会里,王经这样的例子绝对不止一个,而一旦遭遇权贵的打压和阻拦,平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因此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就显得尤为重要,袁枚惜才爱才,对于这样死后复仇的秀才还是给予了一个好的结局—被上帝任命为德州城隍,这也可以说是对他落选的一个补偿吧。
2.2 心怀仁爱,勿滥施刑罚
古代吏治讲究仁政,官员不仅仅要做到公正执法还要通人情,讲道理,爱护百姓。《子不语》卷九《蒋太史》中,蒋士铨睡梦中被鬼差带走,王爷跟他说:“冥司事繁,我任满当去,此坐乞公见代”,又不屑一顾地说“我已将公姓名奏明上帝,无可挽回”,逼蒋士铨留下当值。王爷的蛮横无理使蒋士铨怒道:“不近人情,何动蛮也!”,身为一方官吏,不亲民爱民,反而强人所难,袁枚借蒋士铨之口表达对王爷这种人的厌恶。
《子不语》卷二《平阳令》朱铄性情残忍刻毒,在他的衙门里专门制作了加厚的枷锁和加粗的梃杖来处罚犯人,对妇女尤其是妓女更为残酷,但他自己却标榜为“见色不动,非吾铁面冰心,何能如此!”颇为洋洋得意。故事的最后,平阳令朱铄被鬼怪迷惑杀死了自己的妻儿,自己也气绝而死。作者袁枚之所以记载下这样的故事,不难看出他对此等恶人的厌恶与痛恨,做官不是作威作福,更不是滥施刑罚来彰显自己。
2.3 品行端正,持良好操守
《子不语》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官员、差使,并且以负面形象居多,卷二《刘刺史奇梦》中,刘刺史机缘巧合走到阴间,从而得知自己前世发生的事情,金甲神曰:“汝前生九岁时,曾盗人卖儿银八两,卖儿父母懊恨而亡,汝以此孽夭死。今再世矣,犹应为瞽,以偿前愆。”刘刺史盗取人家卖儿的钱财已经是罪大恶极,况且又使得卖儿父母悔恨而亡,其罪恶可以说是很严重了,因此才会几世投胎赎罪,对此刘刺史愿意积德行善来弥补。从这里可以看出,袁枚希望官员品行端正,积德行善,不做违背良知的事情,一旦做了,弥补起来非常困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