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自然生态散文的限制因素及文学启示(1949年1979年)【字数:13326】

内容1949年至1979年是中国散文的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在浩如繁星的作品中,几乎难觅自然生态散文的身影。全文首先对1949年至1979年期间的自然生态散文创作状况进行梳理,并详细介绍这一阶段杨朔、秦牧、刘白羽、碧野等作家的创作,然后深入探究造成自然生态散文发展的限制因素,最后思考和提炼当代社会实现绿色发展对于文学的启示,明确当代生态文学应该肩负摆脱生态危机、普及生态意识、培养生态美感的重任。
目录
一、引言 1
二、1949年1979年中国自然生态散文的创作状况 1
(一)作家作品一览表 1
(二)作品特点概述 3
三、1949年1979年中国自然生态散文发展的限制因素 5
(一)文化生态意识的断层 5
1.中国文化氛围与西方文学思潮断层 5
2.文学创作方向的茫然和探索 6
3.国内作家对西方文学的选择性学习 6
(二)政治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7
1.“文学为政治服务” 7
2.“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8
(三)作家主体创作的有限性 9
1.游记散文的浅层表达 9
2.环境问题的深刻拷问 10
四、对当今文学写作的启示 11
(一)人类与自然的文学命题获得彰显 11
1.摒弃人类中心主义 11
2.政治话语不应遮蔽生态问题 12
3.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 13
(二)促进生态哲学命题的深度思考 13
1.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性反思 13
2.书写新时代绿色发展新篇章 14
五、结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一、引言
作为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先行者,王诺先生认为,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换言之,生态文学就是把握现代化发展道路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使人类摆脱了与自然不断对抗征服和报复的恶性循环,这些生态文学作品展示了自然与人将会重新融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一体的美好前景,并力求回归自然,以避免未来会发生的生态灾难和人类毁灭危机。
本文以1949年至1979年这一历史阶段的自然生态散文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一个特定的历史事实,即作为中国文学创作转型重要时期的1949年至1979年,在文学创作的内容与价值取向上出现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景观,但在这些文学景观中,描写自然生态的文学样本却寥若晨星,其中,最经典的长篇小说《红岩》、《红旗谱》、《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等作品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都很少,这个阶段,仅有刘白羽的《日出》《长江三日》、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孙犁的《黄鹂——病期琐事》、杨朔的《雪浪花》《茶花赋》、秦牧《土地》、陶铸《松树的品格》等散文作品涉及到自然。面对这样的历史存在,文章有意识对1949年至1979年期间的自然生态散文创作状况进行梳理,并详细勘探造成自然生态散文发展的限制因素,并在探究限制因素的同时,寻求自然生态散文与时代发展、政治语境、政治化主体化的自然环境之间的深层联系及文学启示。
二、19491979年中国自然生态散文的创作状况
(一)作家作品一览表
1949年至1979年是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时期,文学创作的主题内容与价值取向出现过“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文学景观。其中包含着“新中国第一次散文创作高峰”(1959年1961年),这一阶段,中国的散文创作硕果累累,1961年甚至被命名为“散文年”,有着优秀的作者群体和丰富的创作实绩。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这一阶段仅有不到100篇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生态散文面世,以“十七年文学”代表作家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写作数量最多,流传较广的作品为秦牧《莽原语丝》,杨朔《滇池边的报春花》、《香山红叶》,刘白羽《长江三日》,碧野《天山景物记》、《在哈萨克牧场》、《我们的农场好风光》等。其中有不少入选小学教材的散文经典,如《海市》、《长江三日》、《茶花赋》、《樱花赞》、《菜园小记》、《雨中登泰山》等。
1949年1979年中国自然生态散文作品表
序号
作品
作者
创作年份
1
《海南岛散记》
陈窗
1955年
2
《滇池边的报春花》
杨朔
1955年
3
《庐山真面目》
丰子恺
1956年
4
《洛阳灯火》
白桦
1956年
5
《小牛秧子》
菡子
1956年
6
《天山景物记》
碧野
1956年
7
《香山红叶》
杨朔
1956年
8
《长江行》
方纪
1956年
9
《石林风雨》
方纪
1956年
10
《到金沙江去》
方纪
1956年
11
《三峡之秋》
方纪
1956年
12
《我们的农场好风光》
碧野
1957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