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以弹词本西厢记和珍珠塔为例【字数:18798】
内容这篇文章的研究文本是苏州弹词,研究内容是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苏州弹词是苏州评弹中的一种形式,它发端于苏州地区,盛行于江浙沪一带。这篇文章采用语料收集法、整理归纳法、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进行深入调查。从词类的语法属性入手,根据划分词类的依据,分类整理出苏州弹词中的重叠词,并以重叠词的形态构成、表义特点和语法功能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重叠词现象的特点,最后从语用的角度对苏州弹词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经研究发现,在吴方言中的重叠现象的形态非常丰富,带有鲜明的吴地方言特色。苏州弹词的以说唱为主,主要目的是能够吸引听者,演绎经典。在演说的弹词文本中较为常见的就是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重叠,名词重叠式主要是称谓用语。形容词重叠式可分为实语素和虚语素的重叠,在此基础之上区分出构词重叠和构形重叠,其形态的多样使得重叠式词汇的表义也比较丰富,主要表现在带有说话者比较强烈的主观情感。动词重叠式在句法功能的方面独立充当谓语成分,在表义特点方面与虚词搭配表示动作的轻松、非正式的含义,具有很强的语言灵活性。结合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语言现象,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吴地语言的社会规约和使用规则,不断发展弹词文化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本文相关研究现状 2
(一)苏州弹词研究现状 2
(二)语言重叠现象研究现状 4
三、 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四、 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词类分析 6
(一)名词重叠式 8
(二)形容词重叠式 10
(三)动词重叠式 18
(四)副词重叠式 23
(五)量词重叠式 24
(六)拟声词重叠式 25
五、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语用分析 26
六、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致 谢 30
浅析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
——以弹词本《西厢记》和《珍珠塔》为例
引言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的东南部,市区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东经120°37′。苏州东边邻近上海,南部连接浙江,西边依傍太湖,北部濒临长江,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区面积为1650平方公里。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泰伯、仲雍由中原“奔荆蛮”,自号“句吴”。春秋时期,东周寿梦称王,建吴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下命让伍子胥建都城,苏州城由此诞生。隋开皇九年,隋朝将领宇文述攻占吴州,并且取名为西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苏州由此得名。建国以后,吴县的市区改称为苏州市,周边郊区仍然设为吴县。苏州市或隶属于苏州专区,或由江苏省直接管辖。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成立为省辖的大苏州市,下辖有周边吴县、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张家港六县。
方言是一种地域变体,古今中外任何地区的语言都是有差异的,其产生差异的主要是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描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行为。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吴方言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方言区,而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人们所用的语言既有共时的变化与差异也有历时的特点与不同,因此对于各个方言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丰富的戏剧文化形态,在音乐戏剧表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从较为广泛的意义角度看,一个地区的戏曲艺术都源于这个地域的民间生活。人们借助当地的方言文化加以改造,并结合民间歌舞艺术进行演绎。发端于苏州地区的评弹艺术便是戏剧艺术领域独特的代表之一。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通常简称为“评弹”。苏州评话是“大书”,苏州弹词是“小书”,这是两个不同的曲种。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苏州弹词。苏州弹词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在这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的中心。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小说等叙事通俗的文学样式大量涌现。“弹词”一词,第一次出现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其时优人百戏,击球美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大多是清代的唱本文献,这些文献比较全面地保留了苏州方言,为笔者分析苏州弹词中的重叠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语料。乾隆年间,著名的弹词艺人王周士在苏州宫巷创立了光裕公所,表示“光前裕后”的意思。民国时期,弹词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涌现的弹词新书主要有《啼笑姻缘》、《杨乃武》、《秋海棠》等。创新的腔调有魏钰卿的魏调,周玉泉的周调,蒋月泉的蒋调等。弹词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两人说唱,也就是“双档”。弹词是一种散文韵文相结合、以叙事为主的说唱艺术,讲究“说嘘弹唱”,“说”是以说为主;“嘘”是逗乐听书人;“弹”是用三弦或者琵琶进行伴奏,自弹自唱,烘托声势,营造气氛;“唱”是演唱文本。其演绎的文本内容大多是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以及儿女情长的爱情传奇小说。演绎弹词的场所为说书场,演绎文本的人为“说书先生”。
苏州弹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贴近市民生活。经过对比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了杨振雄先生的弹词演出本《西厢记》以及汤乃安先生的弹词手录本《珍珠塔》两本弹词文献作为研究文本。这两本弹词在文本的内容撰写过程中在原本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身对演出剧的理解,杨振雄先生为苏州人,对于苏州地区的方言比较熟悉,唱法通俗而不失新意;汤乃安先生手录的弹词以唱词为主,《珍珠塔》各家说法不一,所以作为辅助性文本加以研究。
吴方言的重叠现象十分丰富,并且颇具特色,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重叠现象可以分为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两种,通过对苏州弹词中语料的研究,了解汉语的方言中的语法现象和其在语法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引申出语用特点,以减少在阅读和使用方言过程中产生的障碍,从而能够促进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相关研究现状
苏州弹词研究现状
从苏州弹词研究现状来看,现在留存最早的文本是说书艺人王周士的《书品》和《书忌》。《书品》十四则为:“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放而不宽,收而不短,冷而不颤,热而不汗,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明而不暗,哑而不干,急而不喘,新而不窜,闻而不倦,贫而不谄。”《书忌》十四则为:“乐而不欢,哀而不怨,哭而不惨,苦而不酸,接而不贯,扳而不换,指而不看,望而不远,评而不判,羞而不敢,学而不愿,束而不展,坐而不安,惜而不拼。”这两部著作写出了说书先生在弹唱过程中的演绎技巧,简短而干练。
周良先生的《中国苏州评弹》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苏州评弹的称谓及其由来、演出形式、演出文本的文学特色、以及评弹的形成发展,并且附上了弹词艺人照片。《弹词经眼录》中一共收集了238部弹词作品,作品基本上都流传自清代的传本文献。还有其所著的《苏州评话弹词史》、《苏州文化丛书.苏州评弹》以及《苏州评弹研究六十年》等给笔者所研究的苏州弹词提供了思路。
至今流传的弹词书目传本大多是后人编撰整理并结合自身理解后形成的,其中本文研究的杨振雄先生的演出本《西厢记》,最初是由朱寄庵先生编写而成,其子兰庵、菊庵双档弹唱,再由谢鸿飞先生之徒黄异庵进行再创造、再加工,最后杨振雄先生为丰富自己说书的书目,提高说书技艺,整理创新长篇弹词《西厢记》。整部弹词有三百余档唱词,杨振雄先生反复推敲,细心体会,注意从人物心理与动作入手,人物之间精彩的对话渲染了气氛,从而能够真正打动听书的观众。
目 录
一、 引言 1
二、 本文相关研究现状 2
(一)苏州弹词研究现状 2
(二)语言重叠现象研究现状 4
三、 本文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4
(一)研究对象 4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5
四、 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词类分析 6
(一)名词重叠式 8
(二)形容词重叠式 10
(三)动词重叠式 18
(四)副词重叠式 23
(五)量词重叠式 24
(六)拟声词重叠式 25
五、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语用分析 26
六、结语 28
参考文献 29
致 谢 30
浅析苏州弹词中的语言重叠现象
——以弹词本《西厢记》和《珍珠塔》为例
引言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江苏省的东南部,市区中心地理位置坐标为北纬3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9′,东经120°37′。苏州东边邻近上海,南部连接浙江,西边依傍太湖,北部濒临长江,地形以平原为主,市区面积为1650平方公里。
公元前11世纪,西周泰伯、仲雍由中原“奔荆蛮”,自号“句吴”。春秋时期,东周寿梦称王,建吴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下命让伍子胥建都城,苏州城由此诞生。隋开皇九年,隋朝将领宇文述攻占吴州,并且取名为西姑苏山,改吴州为苏州,苏州由此得名。建国以后,吴县的市区改称为苏州市,周边郊区仍然设为吴县。苏州市或隶属于苏州专区,或由江苏省直接管辖。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成立为省辖的大苏州市,下辖有周边吴县、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张家港六县。
方言是一种地域变体,古今中外任何地区的语言都是有差异的,其产生差异的主要是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环境的不同,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得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描述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行为。现代汉语方言分为七大方言,吴方言地区是我国第二大方言区,而吴方言以苏州话为代表。人们所用的语言既有共时的变化与差异也有历时的特点与不同,因此对于各个方言的研究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着丰富的戏剧文化形态,在音乐戏剧表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尤为突出。从较为广泛的意义角度看,一个地区的戏曲艺术都源于这个地域的民间生活。人们借助当地的方言文化加以改造,并结合民间歌舞艺术进行演绎。发端于苏州地区的评弹艺术便是戏剧艺术领域独特的代表之一。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合称,通常简称为“评弹”。苏州评话是“大书”,苏州弹词是“小书”,这是两个不同的曲种。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苏州弹词。苏州弹词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在这一时期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地区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的中心。随着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戏曲小说等叙事通俗的文学样式大量涌现。“弹词”一词,第一次出现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馀》:“其时优人百戏,击球美朴,渔鼓弹词,声音鼎沸。” 至今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大多是清代的唱本文献,这些文献比较全面地保留了苏州方言,为笔者分析苏州弹词中的重叠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语料。乾隆年间,著名的弹词艺人王周士在苏州宫巷创立了光裕公所,表示“光前裕后”的意思。民国时期,弹词进一步发展,这时的光裕社拥有社员200人,涌现的弹词新书主要有《啼笑姻缘》、《杨乃武》、《秋海棠》等。创新的腔调有魏钰卿的魏调,周玉泉的周调,蒋月泉的蒋调等。弹词的表演形式一般为两人说唱,也就是“双档”。弹词是一种散文韵文相结合、以叙事为主的说唱艺术,讲究“说嘘弹唱”,“说”是以说为主;“嘘”是逗乐听书人;“弹”是用三弦或者琵琶进行伴奏,自弹自唱,烘托声势,营造气氛;“唱”是演唱文本。其演绎的文本内容大多是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以及儿女情长的爱情传奇小说。演绎弹词的场所为说书场,演绎文本的人为“说书先生”。
苏州弹词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贴近市民生活。经过对比研究,本文主要选取了杨振雄先生的弹词演出本《西厢记》以及汤乃安先生的弹词手录本《珍珠塔》两本弹词文献作为研究文本。这两本弹词在文本的内容撰写过程中在原本的基础之上加入了自身对演出剧的理解,杨振雄先生为苏州人,对于苏州地区的方言比较熟悉,唱法通俗而不失新意;汤乃安先生手录的弹词以唱词为主,《珍珠塔》各家说法不一,所以作为辅助性文本加以研究。
吴方言的重叠现象十分丰富,并且颇具特色,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重叠现象可以分为构形形态和构词形态两种,通过对苏州弹词中语料的研究,了解汉语的方言中的语法现象和其在语法系统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引申出语用特点,以减少在阅读和使用方言过程中产生的障碍,从而能够促进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相关研究现状
苏州弹词研究现状
从苏州弹词研究现状来看,现在留存最早的文本是说书艺人王周士的《书品》和《书忌》。《书品》十四则为:“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放而不宽,收而不短,冷而不颤,热而不汗,高而不喧,低而不闪,明而不暗,哑而不干,急而不喘,新而不窜,闻而不倦,贫而不谄。”《书忌》十四则为:“乐而不欢,哀而不怨,哭而不惨,苦而不酸,接而不贯,扳而不换,指而不看,望而不远,评而不判,羞而不敢,学而不愿,束而不展,坐而不安,惜而不拼。”这两部著作写出了说书先生在弹唱过程中的演绎技巧,简短而干练。
周良先生的《中国苏州评弹》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苏州评弹的称谓及其由来、演出形式、演出文本的文学特色、以及评弹的形成发展,并且附上了弹词艺人照片。《弹词经眼录》中一共收集了238部弹词作品,作品基本上都流传自清代的传本文献。还有其所著的《苏州评话弹词史》、《苏州文化丛书.苏州评弹》以及《苏州评弹研究六十年》等给笔者所研究的苏州弹词提供了思路。
至今流传的弹词书目传本大多是后人编撰整理并结合自身理解后形成的,其中本文研究的杨振雄先生的演出本《西厢记》,最初是由朱寄庵先生编写而成,其子兰庵、菊庵双档弹唱,再由谢鸿飞先生之徒黄异庵进行再创造、再加工,最后杨振雄先生为丰富自己说书的书目,提高说书技艺,整理创新长篇弹词《西厢记》。整部弹词有三百余档唱词,杨振雄先生反复推敲,细心体会,注意从人物心理与动作入手,人物之间精彩的对话渲染了气氛,从而能够真正打动听书的观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