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对秘书工作的启示【字数:12284】
内容翰林学士是中唐时期设置的一个重要职官,是中书门下的中枢系统,在中书门下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翰林学士作为皇帝的高级秘书,其选拔和素质要求极高,重视对文字功底和辅佐决策能力的要求,要求翰林学士清介自守,不拉帮结派,谨恪缜密,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唐朝翰林学士制度最重要的职能是根据皇帝旨意草拟制诰,翰林学士还具有参决朝政、批答表疏、应和文章等职能。这篇文章主要对唐朝翰林学士制度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秘书制度的职能与特点,从而为现代秘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概况 2
(一)社会地位 2
(二)职位待遇 3
(三)人才选拔 3
1.荐举 3
2.召试 3
3.翰林学士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4
(四)官职晋升 5
三、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职能与特点 5
(一)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职能 5
1.撰制诏敕 5
2.辅佐决策 6
3.纠偏补弊 7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特点 7
1.文字功底和辅佐决策能力强 7
2.清介自守,不拉帮结派 8
3.谨恪缜密,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 8
四、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9
(一)重视秘书选拔 9
(二)落实秘书工作职能 9
(三)提高秘书的综合素质 10
(四)秘书要克己奉公,严守制度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试论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对秘书工作的启示
一、引言
“翰林”最早见于西汉扬雄《长杨赋》“翰林主人曰:吁,客何谓之兹耶?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也。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可见,原先翰林最原始的意思是用来指代文人、词坛、文苑等。如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写道“所谓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盖谓文学之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如‘词坛’‘文苑’云尔。”其真正作为一种官名还是始于南北朝,翰林学士制度发展于唐代,完善和成熟于宋代,宋代本沿袭了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只是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而后翰林学士制度一直成为后朝所一直沿用的制度,直至清朝的灭亡。当然,各朝在沿用翰林学士制度的同时,翰林学士在各朝的地位和职责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
在唐代初年,翰林学士是设置于禁中,经过严格选拔,主要是供皇帝文娱、消遣的文人、学士,当然种类不只是文词、经学之士,往往还包含其他的专门种类。如医、卜、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各司其职,有配皇帝下棋、皇帝游居宴乐时吟诗作画、为皇帝治病等服务,其中也不乏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公文、为政务出谋划策。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各地藩镇暴乱频发,中央政府需要频繁用兵以应对全国四起的兵乱,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单单仅凭现有的大臣和皇帝无法处理如此繁重的事物,翰林学士由于其自身高素质,使他们具有能够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优秀能力。宋代在沿袭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同时,大大的提升了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其职责也越来越专一,仅仅限于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出谋划策、处理国家大事。在明代,翰林学士的政治和职责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翰林学士制度主要体现是明代的内阁制度。清代翰林学士与明朝相比,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不再高高在上。而如今,翰林学士制度虽然已经消灭,但其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却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今的秘书制度就是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衍生品。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公司企业都能有秘书的设立,秘书的功能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处理工作事物,也有生活事物,这与初唐的翰林学士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二)研究意义
对于唐代翰林学士的理解不能单单局限与官职。翰林学士制度是在唐代中书省的体系内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设立之初的朦胧、不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与适应,翰林学士由不同种类的学士,演变为专为皇帝草拟诏书、重要文件、处理文件的专职人员,逐渐成为皇帝的心腹,十分得皇帝的信任和宠幸,初唐之后的宰相有很多就出生于翰林学士。当然在处理文件的同时,皇帝也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下发给自己的高级私人秘书——翰林学士,给他们一定的权力,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内发挥翰林学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能。所以在唐代按照惯例,皇帝需要对一个人进行重要职位的选任,一般都会先将他任命为翰林学士将其放置在自己的身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繁重政务进行考察,如果考核能够达到皇帝的预期,那皇帝将会对其委以重任。这种选用人才的方式和手段并不过时,现今的秘书制度也能够以此为蓝本,对唐代的翰林学士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势,为现代秘书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宝贵经验。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概况
(一)社会地位
翰林学士在古代来说,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直系下属,该职位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日常的工作流程就是在学士院当中值宿,直接听从皇帝的差遣。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机务繁忙,皇帝在发布机要时,会直接召见翰林学士,与之商议之后,拟旨宣布。在当时,翰林学士的制召被称之为“白麻”,这样称呼的原因是因为,对于诸如拜免将相、册立太后等此类重要的诏令,都是由翰林学士代为起草,因为诏令书写于白麻布之上,因此也被称作“白麻”。这种制度发展至后期,一些中书舍人所拟定的诏令也会交由翰林学士起草。诗人李白就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这一职位。
目 录
一、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概况 2
(一)社会地位 2
(二)职位待遇 3
(三)人才选拔 3
1.荐举 3
2.召试 3
3.翰林学士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4
(四)官职晋升 5
三、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职能与特点 5
(一)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职能 5
1.撰制诏敕 5
2.辅佐决策 6
3.纠偏补弊 7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特点 7
1.文字功底和辅佐决策能力强 7
2.清介自守,不拉帮结派 8
3.谨恪缜密,具有强烈的保密意识 8
四、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9
(一)重视秘书选拔 9
(二)落实秘书工作职能 9
(三)提高秘书的综合素质 10
(四)秘书要克己奉公,严守制度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试论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对秘书工作的启示
一、引言
“翰林”最早见于西汉扬雄《长杨赋》“翰林主人曰:吁,客何谓之兹耶?若客所谓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也。仆尝倦谈,不能一二其详,请略举其凡,而客自览其切焉。”可见,原先翰林最原始的意思是用来指代文人、词坛、文苑等。如清代诗人赵翼在他的《陔余丛考》中写道“所谓子墨客卿问于翰林主人,盖谓文学之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如‘词坛’‘文苑’云尔。”其真正作为一种官名还是始于南北朝,翰林学士制度发展于唐代,完善和成熟于宋代,宋代本沿袭了唐代翰林学士制度,只是根据本朝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微的调整,而后翰林学士制度一直成为后朝所一直沿用的制度,直至清朝的灭亡。当然,各朝在沿用翰林学士制度的同时,翰林学士在各朝的地位和职责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
在唐代初年,翰林学士是设置于禁中,经过严格选拔,主要是供皇帝文娱、消遣的文人、学士,当然种类不只是文词、经学之士,往往还包含其他的专门种类。如医、卜、棋、术等各种专门伎艺人员。他们各司其职,有配皇帝下棋、皇帝游居宴乐时吟诗作画、为皇帝治病等服务,其中也不乏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帮助皇帝处理公文、为政务出谋划策。唐代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代各地藩镇暴乱频发,中央政府需要频繁用兵以应对全国四起的兵乱,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式单单仅凭现有的大臣和皇帝无法处理如此繁重的事物,翰林学士由于其自身高素质,使他们具有能够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优秀能力。宋代在沿袭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同时,大大的提升了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其职责也越来越专一,仅仅限于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为皇帝出谋划策、处理国家大事。在明代,翰林学士的政治和职责提升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明代的翰林学士制度主要体现是明代的内阁制度。清代翰林学士与明朝相比,皇权得到空前的加强,翰林学士的政治地位不再高高在上。而如今,翰林学士制度虽然已经消灭,但其制度的内涵与功能却在现代的社会生活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现今的秘书制度就是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衍生品。无论是在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公司企业都能有秘书的设立,秘书的功能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处理工作事物,也有生活事物,这与初唐的翰林学士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二)研究意义
对于唐代翰林学士的理解不能单单局限与官职。翰林学士制度是在唐代中书省的体系内发挥其重要的政治功能。设立之初的朦胧、不完善,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与适应,翰林学士由不同种类的学士,演变为专为皇帝草拟诏书、重要文件、处理文件的专职人员,逐渐成为皇帝的心腹,十分得皇帝的信任和宠幸,初唐之后的宰相有很多就出生于翰林学士。当然在处理文件的同时,皇帝也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下发给自己的高级私人秘书——翰林学士,给他们一定的权力,从而在最大的限度内发挥翰林学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的最大价值和潜能。所以在唐代按照惯例,皇帝需要对一个人进行重要职位的选任,一般都会先将他任命为翰林学士将其放置在自己的身边,然后通过一系列的繁重政务进行考察,如果考核能够达到皇帝的预期,那皇帝将会对其委以重任。这种选用人才的方式和手段并不过时,现今的秘书制度也能够以此为蓝本,对唐代的翰林学士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吸取其中的优势,为现代秘书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宝贵经验。
二、唐代翰林学士制度的概况
(一)社会地位
翰林学士在古代来说,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直系下属,该职位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日常的工作流程就是在学士院当中值宿,直接听从皇帝的差遣。在安史之乱时期,由于时局动荡、机务繁忙,皇帝在发布机要时,会直接召见翰林学士,与之商议之后,拟旨宣布。在当时,翰林学士的制召被称之为“白麻”,这样称呼的原因是因为,对于诸如拜免将相、册立太后等此类重要的诏令,都是由翰林学士代为起草,因为诏令书写于白麻布之上,因此也被称作“白麻”。这种制度发展至后期,一些中书舍人所拟定的诏令也会交由翰林学士起草。诗人李白就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这一职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