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价的安慰到残酷的真实浅析电视剧福贵对原著的背离【字数:10279】

内容余华的短篇小说《活着》先后被导演张艺谋、朱正改变成电影和电视剧,并且获得了极大地好评,但是导演朱正将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电视剧《福贵》,极大地背离了原著的基本设定。不但背离了原著故事情节的基本发展脉络,横生枝节。而且改变了原著人物的命运轨迹,乃至杜撰了原著没有的人物形象。更严重的是,消解了原著审视批判的主题色彩,从根本上背离了主题。本文主要以余华的《活着》和朱正的电视剧《福贵》为题材,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深入的理解余华《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是对于中国影视界一贯以“大团圆”结尾,肆意篡改结尾的批评与讽刺。
目 录
一、引言 1
(一)余华小说《活着》的概况 1
(二)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状况 1
(三)本人关于改编的看法 2
二、情节的背离 2
(一)结构的不同 2
(二)花鼓灯的插入 3
(三)丰富的情感戏 4
三、人物形象的背离 5
(一)杜撰人物的出现 5
(二)人物命运的改编 5
四、主题的背离 6
(一)《活着》主题 6
(二)《福贵》的主题 7
五、电视剧背离原著的原因的分析 8
(一)提供廉价的安慰 8
(二)对主流文化的妥协 8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一、引言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先锋学派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虽然谈不上多,但是他发表的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他独特的创作视角为广大的读者们开辟了一个全新而又奇特的世界。《活着》是余华的代表作之一,该著作打破了打破了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传统写作方式,实现了先锋写作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如果说先锋文学是片面的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广泛的采用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那《活着》所给人带来的则是更加接地气,以轻快简明的言语使读者们读起来通俗易懂。他的文字像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散发着一股土腥味的苦涩。
(一)余华小说《活着》的概况
《活着》讲述了福贵极其悲惨的一生,年轻时的福贵是有名的地主少爷,整日里游手好闲。一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偶然的机会,他与陈记米行的千金陈家珍喜结连理。婚后的福贵不改本性,反而迷上了赌博,最终输掉了整个家产。在这之后,悲剧开始逐一上演,亲人开始接二连三的离去。先是父亲因福贵是输光家产而气死,后来母亲因重病无法救治而死,福贵遇上了国名党被抓去当了壮丁,这期间凤霞因高烧没有钱医治便成了哑巴。在他被解放军救了回到家乡后,他过了一段美好而又温馨的日子,但是没多久儿子有庆便因为献血而死,女儿产下一名男婴后死在了手术台上,凤霞死后家珍二喜相继离去,最后的生活只剩下外孙跟福贵,但是命运并没有因此放过他,在一次无意之中,唯一的外孙苦根也因吃豆而噎死了。小说的最后,夕阳西下,只剩下年迈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福贵”。
(二)余华小说《活着》改编状况
《活着》作为余华的三部曲之一,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影视界很多导演的关注,导演张艺谋和朱正先后根据文本《活着》改编电影《活着》和电视剧《福贵》。这两部剧都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尤其电影《活着》,在1994年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获了奖。这部电影将小说所显现出来的人们所不能接受的巨大痛苦降低到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电影中的死亡不再是那么的紧凑。电影中许多情节都被做了处理,比如死亡的人数大大减少了,有庆的死被设定为春心无意识的过错,之后春生一直在很努力的去弥补去换取家珍的原谅,最终他得到了家珍的原谅。 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宽容。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观众的心理也随之改变了。与小说的剧烈密集的苦难相比,这部电影所展示的生活画面更符合现实生活。而表现的主题正如影片最后的潜台词“日子会越过越好”因为人间有温情,充满了希望的未来,所以要好好活着。
在电影版的电影《活着》问世11年后,电视剧《福贵》在个大频道也取得了较好的口碑,不仅归功于演员深厚的功底,更应归功于导演忠实于历史和生活的体现,相比于电影《活着》,电视剧并没有选取知名度较高的演员,这也更好的贴合原著的朴实。电视连续剧《福贵》所呈现来的故事,在一些程度上区别于小说、电影,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电视剧跟小说的内容大致是相同的,电视剧也添加了不少的温情元素,人物的发展,命运的结果都有了改编。该剧中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命运变化中感觉到上世纪40年代所发生的一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视剧《福贵》也许就是当时观众对社会的认知水平的体现。
(三)本人关于改编的看法
余华的作品,一直被许多的学者去研究,在1996年之后市面上涌现出了大量的评价论文和专著。纵观这几年对于余华《活着》的创作研究,评论者一般都是将视角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余华创作风格转型的研究、二是对于余华《活着》意向的分析、三是对于《活着》主题的研究、四是对于影视改编的探讨。对于影视改编的探讨,大部分人只是把重心放到了电影版《活着》与文本《活着》的对比,基本笔者都认为张艺谋的改编是成功的,对于电视剧改编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综合《活着》不同形式的文本,如余华的中篇小说《活着》、张艺谋导演的同名电影《活着》以及根据余华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福贵》等,通过对其深入研究,加入不同艺术家对不同形式的活着的理解,通过分析这之间的差别,发现电影的改编基本是尊重原著的,但是电视剧中的大幅度的改动,是对原著的背离。
二、情节的背离
这部电视剧共有33集,这就给了导演足够的时间来为大家还原整个小说的方方面面。电视剧跟原著一样将整个场景都定格在了农村。而电影却是将整个大环境都是在镇上,相比于电影,电视剧选择的环境就显得更加广阔,故事的情节自然而然也会变多了,与原著也会有所区别。
(一)结构的不同
《福贵》看似演的是一个人的人生百态,实则也是显现出当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余华的原著中,故事有两个叙述者,一个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听故事的“我”,一个是讲故事的福贵,这两个叙述者虽然互不认识却像两条十字相交的直线在某年某月的下午巧妙地相遇,并且度过一个奇妙的下午与夜晚。虽然叙述者有两个,但是“我”的存在一是为了引出徐福贵的故事,二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阐述老人的形象。许多人一上来看到作者交代自己的年龄、工作,便会以为作者就是本篇文章的主人公,但是,笔锋一转:“这位老人和我一起坐在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便又将视角转移到了老人福贵的身上,因此在文学文本中采用的叙述视角是第一人称,福贵以自己的回忆来讲述故事。在福贵的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硬汉的形象,但是在旁观者的眼里福贵终究是老了,只剩下一头牛作为陪伴。第一人称的叙述与叙述者本身是有一种生命本体上的联系,因此这种叙述是超出于叙述本身提供的内容之外的。生活中的苦难在老福贵口中是如此的轻描淡写,但语气的轻松掩盖不了福贵心中的伤痛与孤寂,也侧面烘托出福贵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在朱正导演的《福贵》中我们明显的可以看到只有一个视角取消了“我”的角色,一方面是因为文本中这种双层叙事的视角不适宜用在影像中,它会给人带来困惑感,不利于故事的平铺直叙。因而在影像中将复杂的双重叙述简化为以第三人称视角带来的单层叙述。叙述视角的变化意味着故事视点的变化,虽然这能够更好地以客观视角展现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但是在《福贵》中第三人称的视角更多的是在记录福贵具体的事件,而不是建立在“真实内心”上的现实。对《活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活着》在人生哲学和审美上出现巨大差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