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奏状研究【字数:11230】
内容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历来学术界对于他的研究都着重于其散文研究。但是曾巩同样作为一个政治家,在其文集中也留下了众多公文写作,其中就有28篇奏状。虽然历来对于曾巩的文学研究已经成熟,但是对于其公文的研究非常匮乏。本文将从曾巩奏状的内容开始研究,将奏状按照主题分为五大类,概括奏状的内容与结构形式。紧接着分析奏状的特点,根据研究曾巩奏状的价值所在可以发现,曾巩的奏状有其特点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文字精炼,不饰辞藻;骈文特色,兼具散文;情真意切,含蓄深沉。在曾巩奏状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其奏状的思想内蕴,曾巩写作坚持“文以明道”的思想,曾巩的奏状内容也力求明道,其儒家之道与文章内容融汇。同时,曾巩的奏状也对后世的文学流派如唐宋派、桐城派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通过其特点与现代公文要求对比,可以发现曾巩的奏状对于现代秘书公文写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目 录
一、绪论 1
二、曾巩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2
(一)以进奉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3
(二)以举荐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3
(三)以申乞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四)以辞免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五)以议政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三、曾巩奏状的特点 5
(一)章法严密,结构严谨 5
(二)文字精炼,不饰辞藻 6
(三)骈散结合,张弛有度 6
(四)情感真切,含蓄深沉 7
四、 曾巩奏状的思想内蕴 8
(一)文以载道 8
(二)经世致用 8
(三)廉政为民 9
五、曾巩奏状的评价与启示 9
(一)曾巩奏状对后世的影响 9
(二)曾巩奏状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10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曾巩奏状研究
一、绪论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18岁时进京赶考,结交王安石,20岁入太学得欧阳修赏识,并且成为欧阳修得意弟子。宋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39岁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标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着曾巩仕途生涯的开始。一年后,曾巩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得民声。元丰三年(1080年),任沧州时途经京师被神宗召见,召见中他对宋神宗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得神宗赏识,留在三班院任职。元丰四年,神宗因为其精于史学,委任曾巩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不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在江宁府去世,谥号“文定”。曾巩存世的著作有《曾巩集》、《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坚持廉政与仁政思想。
学术界对于曾巩的研究多偏向于曾巩的散文研究。曾巩散文语言质朴少文,典雅平和。其语言的“质”体现在用最浅近、最朴素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其语言的“雅”则体现在多取法儒家经典,多采用经典中的语句或者化用经典中的语句。曾巩的散文精于说理,温雅平正,议论说理内容多剖析现实弊端、陈述政治见解。他善于用平和的记叙及议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语言朴实但有深刻的思想,其文章写作的侧重点也在于策论、史传类型的应用文,而非现代意义的纯文学性散文。曾巩师承欧阳修,文学观念也与欧阳修息息相关,受到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更加注重文章的实际意义,同时继承了欧阳修语言上轻易自然,见解晓畅的特点。
在曾巩的著作《元丰类稿》中留下了大量公文作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因为曾巩无突出政绩,或许因为在各唐宋八大家对比下不够突出,历来学术界对于曾巩的研究多注重曾巩的散文与其文学价值,对于曾巩的公文研究较少,此方面研究较为匮乏,对于曾巩奏状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本文将从曾巩28篇奏状为切入,研究其奏状内容结构、思想特点、语言表达以及其价值意义,并且分析曾巩奏状对于后世的影响,从而丰富对于曾巩公文的认识,同时研究其公文写作的思想对于现代公文的实用价值。
二、曾巩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奏状亦称表,类似于唐代的状。宋制,除准许使用札子的官员外,其余官员上奏只能用此文体,文末须写“谨录奏闻,谨状”,状前或封面上用黄纸贴上事目。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中提到:“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曾巩一共记有28篇奏状,根据奏状内容分类情况如下:
奏状主题
奏状名称
奏状标题结构
进奉类
进奉熙宁四年明堂绢状
进奉+时间+物品+状(文体名)
进奉熙宁七年南郊银绢状
进奉熙宁七年同天节银绢状
进奉熙宁八年同天节银绢状
进奉元丰元年进奉元丰二年同天节银绢状同天节功德疏状
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银状
进奉元丰二年同天节银绢状
申乞类
襄州乞宣洪二郡状
地名+(奏)乞+申乞事件+状(文体名)
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奏
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
奏乞复吴中复差遣状
乞/奏乞+申乞事件+状(文体名)
奏乞与潘兴嗣子推恩状
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状
乞回避吕升卿状
乞赐唐六典状
授沧州乞朝见状
乞登对状
乞出知颍州状
再乞登对状
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
举荐类
福州举知泉州陈枢久不磨勘特与转官状
地点+举荐内容+状(文体名称)
目 录
一、绪论 1
二、曾巩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2
(一)以进奉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3
(二)以举荐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3
(三)以申乞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四)以辞免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五)以议政为主题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4
三、曾巩奏状的特点 5
(一)章法严密,结构严谨 5
(二)文字精炼,不饰辞藻 6
(三)骈散结合,张弛有度 6
(四)情感真切,含蓄深沉 7
四、 曾巩奏状的思想内蕴 8
(一)文以载道 8
(二)经世致用 8
(三)廉政为民 9
五、曾巩奏状的评价与启示 9
(一)曾巩奏状对后世的影响 9
(二)曾巩奏状对现代公文写作的启示 10
六、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曾巩奏状研究
一、绪论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在18岁时进京赶考,结交王安石,20岁入太学得欧阳修赏识,并且成为欧阳修得意弟子。宋嘉佑二年(1057年),曾巩39岁考中进士,后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标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着曾巩仕途生涯的开始。一年后,曾巩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得民声。元丰三年(1080年),任沧州时途经京师被神宗召见,召见中他对宋神宗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得神宗赏识,留在三班院任职。元丰四年,神宗因为其精于史学,委任曾巩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不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在江宁府去世,谥号“文定”。曾巩存世的著作有《曾巩集》、《元丰类稿》、《隆平集》等。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坚持廉政与仁政思想。
学术界对于曾巩的研究多偏向于曾巩的散文研究。曾巩散文语言质朴少文,典雅平和。其语言的“质”体现在用最浅近、最朴素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其语言的“雅”则体现在多取法儒家经典,多采用经典中的语句或者化用经典中的语句。曾巩的散文精于说理,温雅平正,议论说理内容多剖析现实弊端、陈述政治见解。他善于用平和的记叙及议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语言朴实但有深刻的思想,其文章写作的侧重点也在于策论、史传类型的应用文,而非现代意义的纯文学性散文。曾巩师承欧阳修,文学观念也与欧阳修息息相关,受到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更加注重文章的实际意义,同时继承了欧阳修语言上轻易自然,见解晓畅的特点。
在曾巩的著作《元丰类稿》中留下了大量公文作品,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或许因为曾巩无突出政绩,或许因为在各唐宋八大家对比下不够突出,历来学术界对于曾巩的研究多注重曾巩的散文与其文学价值,对于曾巩的公文研究较少,此方面研究较为匮乏,对于曾巩奏状的研究更是稀少。因此本文将从曾巩28篇奏状为切入,研究其奏状内容结构、思想特点、语言表达以及其价值意义,并且分析曾巩奏状对于后世的影响,从而丰富对于曾巩公文的认识,同时研究其公文写作的思想对于现代公文的实用价值。
二、曾巩奏状的内容与格式
奏状亦称表,类似于唐代的状。宋制,除准许使用札子的官员外,其余官员上奏只能用此文体,文末须写“谨录奏闻,谨状”,状前或封面上用黄纸贴上事目。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诗文一各文之始》中提到:“奏疏之名不一:曰上疏,曰上书,曰奏剳,曰奏状,曰奏议。恐其漏泄,俱封囊以进,故谓之封事。臣告君之辞也。” 曾巩一共记有28篇奏状,根据奏状内容分类情况如下:
奏状主题
奏状名称
奏状标题结构
进奉类
进奉熙宁四年明堂绢状
进奉+时间+物品+状(文体名)
进奉熙宁七年南郊银绢状
进奉熙宁七年同天节银绢状
进奉熙宁八年同天节银绢状
进奉元丰元年进奉元丰二年同天节银绢状同天节功德疏状
进奉元丰元年同天节银状
进奉元丰二年同天节银绢状
申乞类
襄州乞宣洪二郡状
地名+(奏)乞+申乞事件+状(文体名)
移知亳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奏
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
福州奏乞在京主判闲慢曹局或近京一便郡状
奏乞复吴中复差遣状
乞/奏乞+申乞事件+状(文体名)
奏乞与潘兴嗣子推恩状
明州奏乞回避朱明之状
乞回避吕升卿状
乞赐唐六典状
授沧州乞朝见状
乞登对状
乞出知颍州状
再乞登对状
申中书乞不看详会要状
举荐类
福州举知泉州陈枢久不磨勘特与转官状
地点+举荐内容+状(文体名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