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字数:13494】
内容模糊语言是基于上世纪60年代模糊理论提出的,它可以定义为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用到模糊语言,把握好模糊与精确的界限,应用在合适的场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秘书作为领导的参谋助手,有着传递信息、沟通协调、辅助决策的作用,可以说,秘书身处在组织的中心枢纽上。将模糊语言应用到秘书工作中,能够起到关系润滑作用,有利于秘书提高工作效率、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组织的凝聚力。本次我将通过自己的实习经历,理论联系实际,完成这篇论文。论文首先阐释了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以及理论基础,然后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分析了模糊语言的成因,最后从语用功能和表达方式对秘书在实际场合中如何运用模糊语言作一探讨。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1
(一)模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1
(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 2
三、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
(一)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运动性 3
(二)认识的局限性或者语言习惯 4
四、秘书工作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5
(一)灵活伸缩 5
(二)委婉含蓄 6
(三)礼貌原则 7
(四)自护免责 7
五、秘书对模糊语言的表达 8
(一)利用模糊词 8
(二)利用模糊限制语 10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10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0
六、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11
(一)模糊语言应用的理论情况 11
1.对事物进行评判、预估的情况 11
2.基于保密性原则,不便说明的情况 11
3.对方要求未能满足,感到抱歉的情况 11
(二)模糊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 11
1.挡驾 12
2.会议 12
七、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模糊语言,例如“上”和“下”,“美”和“丑”,“爱”和“恨”,谁能说的清楚他们明确的界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模糊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的理论日趋完善,有的仍需投入大量研究。本文将大致介绍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拟从语用功能阐释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从模糊语言的表达来说明秘书如何更好地运用模糊语言。
二、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模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现在称作模糊词的相对性质。《易经》中说的“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和《老子》中阐述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文献里的几句模糊词的话语都揭示了他们的相对性质。而在西方,最早注意到模糊现象的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尤布利德斯,他提出闻名遐迩的“连锁推理悖论”。当时间演变到近现代,罗素提出的“秃子理论”更加深刻地帮助人们理解模糊词。正如对麦堆而言,n粒麦子形不成麦堆,n+1粒麦子也形不成麦堆。秃头也是如此,并不是掉光了最后一根头发才会形成秃头。麦子和麦堆,秃头和不秃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罗素曾说“当运用于精确符号时,排中律是有效的,但是当符号是模糊的时候,排中律就不适合了。”其实在这之前,哲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明了界限的不确定性。“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方互为中介。”可见,对于辩证法而言,模糊理论也一样适用。恩格斯的这些话也可作为模糊理论的哲学基础。
1965年,美国的札德教授在《信息和控制》中的“模糊集”中提出这一理论,他通过人和机器的对比说明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模糊特征。至此,各路学者纷纷投入到模糊概念的研究中,伍铁平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的各方面认识逐渐增强,二是只有教授札德才满足现代科学的部分要求,恰如康德所说“任何科学含有数学成分的多寡决定了它在多大程度上够的上成为一门科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率先对模糊语言进行深刻的探索和研究。1999年《模糊语言学》的问世,将模糊语言引进中国,这代表模糊语言走向了更高的台阶,更加的系统化、理论化。
就内容来看,模糊语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模糊语言学理论研究、模糊语言语用研究以及模糊语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研究包括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和张乔的著作。模糊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模糊语言包含语音和语法方面的模糊现象,狭义的模糊语言包含语义的模糊。伍铁平和张乔更多层面上是从狭义上去理解和展开研究的。模糊语言的语用基于理论之后广泛开展,模糊语言有很大的弹性,在交际和写作中有些不可或缺的作用。学者对此的研究涉及到公文、新闻、教学、广告、商务信函、翻译等。模糊语言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很广泛,包括数学、哲学、生态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移动装置理论、情报检索等。
模糊语言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拓展深入,其理论在应用中得到了升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大趋势是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
(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
模糊语言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提出的。但是在很早之前,人们就注意到了模糊现象。在西方,梅加腊学派的尤布利德斯最早意识到这个概念,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推理悖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一粒麦子构不成一堆,对于任何一个数字n来说,如果n粒麦子形不成堆的话,那么n+1粒麦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形不成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我们会产生这个悖论而无法解答呢?麦堆显然是一个模糊概念的模型讨论,麦粒成堆与否,区别他们的关键因素并非那么分明的,不是因为一粒麦粒而发生变化的。尽管n是表示一个任意的、不确定的数,但在人们心中,n应该代表一个精确的数字,似乎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推论合理的假象。近现代,罗素举“红色”和“秃头”为例,说明红色与非红色、秃头与不秃头之间的界限不是明晰的,这与上述“麦堆理论”大同小异。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1
(一)模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1
(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 2
三、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 3
(一)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运动性 3
(二)认识的局限性或者语言习惯 4
四、秘书工作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5
(一)灵活伸缩 5
(二)委婉含蓄 6
(三)礼貌原则 7
(四)自护免责 7
五、秘书对模糊语言的表达 8
(一)利用模糊词 8
(二)利用模糊限制语 10
1.变动型模糊限制语 10
2.缓和型模糊限制语 10
六、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11
(一)模糊语言应用的理论情况 11
1.对事物进行评判、预估的情况 11
2.基于保密性原则,不便说明的情况 11
3.对方要求未能满足,感到抱歉的情况 11
(二)模糊语言在实际场合中的应用 11
1.挡驾 12
2.会议 12
七、结语 12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
一、引言
日常生活中充斥着大量的模糊语言,例如“上”和“下”,“美”和“丑”,“爱”和“恨”,谁能说的清楚他们明确的界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模糊这一概念由来已久,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的理论日趋完善,有的仍需投入大量研究。本文将大致介绍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拟从语用功能阐释模糊语言在秘书工作中的应用,从模糊语言的表达来说明秘书如何更好地运用模糊语言。
二、模糊语言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一)模糊语言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现在称作模糊词的相对性质。《易经》中说的“上下无常,刚柔相易”和《老子》中阐述的“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些文献里的几句模糊词的话语都揭示了他们的相对性质。而在西方,最早注意到模糊现象的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尤布利德斯,他提出闻名遐迩的“连锁推理悖论”。当时间演变到近现代,罗素提出的“秃子理论”更加深刻地帮助人们理解模糊词。正如对麦堆而言,n粒麦子形不成麦堆,n+1粒麦子也形不成麦堆。秃头也是如此,并不是掉光了最后一根头发才会形成秃头。麦子和麦堆,秃头和不秃头之间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罗素曾说“当运用于精确符号时,排中律是有效的,但是当符号是模糊的时候,排中律就不适合了。”其实在这之前,哲学家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1875年,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明了界限的不确定性。“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它使固定的形而上学的差异互相过渡,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并且使对方互为中介。”可见,对于辩证法而言,模糊理论也一样适用。恩格斯的这些话也可作为模糊理论的哲学基础。
1965年,美国的札德教授在《信息和控制》中的“模糊集”中提出这一理论,他通过人和机器的对比说明模糊概念没有明确的界限,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模糊特征。至此,各路学者纷纷投入到模糊概念的研究中,伍铁平个人认为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人类的各方面认识逐渐增强,二是只有教授札德才满足现代科学的部分要求,恰如康德所说“任何科学含有数学成分的多寡决定了它在多大程度上够的上成为一门科学”。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北京师范大学伍铁平教授率先对模糊语言进行深刻的探索和研究。1999年《模糊语言学》的问世,将模糊语言引进中国,这代表模糊语言走向了更高的台阶,更加的系统化、理论化。
就内容来看,模糊语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模糊语言学理论研究、模糊语言语用研究以及模糊语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理论研究包括伍铁平的《模糊语言学》和张乔的著作。模糊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模糊语言包含语音和语法方面的模糊现象,狭义的模糊语言包含语义的模糊。伍铁平和张乔更多层面上是从狭义上去理解和展开研究的。模糊语言的语用基于理论之后广泛开展,模糊语言有很大的弹性,在交际和写作中有些不可或缺的作用。学者对此的研究涉及到公文、新闻、教学、广告、商务信函、翻译等。模糊语言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也很广泛,包括数学、哲学、生态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人工智能、移动装置理论、情报检索等。
模糊语言的研究从理论到应用,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拓展深入,其理论在应用中得到了升华。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丰富。我国模糊语言研究的大趋势是多元化、动态化、微观化和本土化。
(二)模糊语言的理论基础
模糊语言是由美国控制论专家札德提出的。但是在很早之前,人们就注意到了模糊现象。在西方,梅加腊学派的尤布利德斯最早意识到这个概念,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连锁推理悖论”,其中有一种说法是“一粒麦子构不成一堆,对于任何一个数字n来说,如果n粒麦子形不成堆的话,那么n+1粒麦子也形不成堆。因此,任意多的麦粒也形不成堆。”为什么现实生活中我们我们会产生这个悖论而无法解答呢?麦堆显然是一个模糊概念的模型讨论,麦粒成堆与否,区别他们的关键因素并非那么分明的,不是因为一粒麦粒而发生变化的。尽管n是表示一个任意的、不确定的数,但在人们心中,n应该代表一个精确的数字,似乎正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别,造成推论合理的假象。近现代,罗素举“红色”和“秃头”为例,说明红色与非红色、秃头与不秃头之间的界限不是明晰的,这与上述“麦堆理论”大同小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