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的辅政之路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字数:10291】

内容本课题探究秦始皇、秦二世主要的工作助手——李斯的辅政生涯,将他的经历从现代秘书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结合李斯值得当今秘书借鉴的上升机缘、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因素,得出对当今秘书工作的启示,以便在当今更好地对这些积极因素加以借鉴、学习、继承、发扬。同时,根据李斯辅政之路中的反面事例总结出教训,对李斯的秘书生涯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最终得出其对当今秘书工作的警示。
目 录
一、引言 1
(一)主要事迹 1
(二)后人评价 1
二、辅政剖析 2
(一)积极因素 2
1.勤奋上进 2
2.胸为帅谋 2
3.针砭时弊 3
4.务实避虚 4
(二)消极因素 4
1.老鼠哲学 4
2.过犹不及 5
三、现实意义 6
(一)主要经验 6
1.良好的教育背景是一切工作的起点 6
2.必要的察言观色是参谋工作的重点 7
3.客观的事理分析是进言工作的核心 8
4.有效的工作业绩是承办工作的根本 9
(二)主要教训 9
1.见风使舵是秘书生涯的大忌 9
2.推行政策切忌“一刀切” 10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2
致 谢 13
李斯的辅政之路对现代秘书工作的启示
一、引言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李斯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从默默无闻的上蔡小吏到权倾天下的开国丞相,再到身首异处的阶下之囚,作为秦始皇、秦二世的主要工作助手,在他跌宕起伏的辅政生涯中留下了若干处事为人的宝贵经验,也有不少令后人唏嘘不已的惨痛教训。本文意在探究秦始皇、秦二世主要的工作助手——李斯的辅政生涯,将他的经历从现代秘书学的角度加以分析,紧紧围绕着秘书与领导间从属性、辅助性、互补性这三个主要特性,结合李斯值得当今秘书借鉴的上升机缘、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因素,得出对当今秘书工作的启发,以便在当今更好地对这些积极因素加以借鉴、学习、继承、发扬。当然,另外一方面,李斯辅佐的秦王朝是极度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奉法家,最终短命而亡的封建王朝,李斯本人同样也是未能善终,被腰斩于咸阳。因此李斯的思想与行为中势必夹杂着许多与新时代不相适宜的糟粕,本文也会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根据这些反面事例得出警示。在结合当今秘书工作事例的同时对李斯的秘书生涯进行批判性地继承,最终得出其对当今秘书工作的启示。
(一)主要事迹
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年轻时是郡里的小吏,后来不安于现状,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李斯进入秦国,以国相吕不韦为跳板,逐渐接近了秦国的权力中心。李斯摸透了秦王嬴政统一中原的心思,劝说秦王成帝业,被拜为长史。秦国贵族因郑国渠事件排斥外来客卿,李斯以名篇《谏逐客书》劝阻,力挽狂澜。秦王朝建立后,李斯成为丞相,辅佐秦始皇处理政务。秦王死后,李斯参与了沙丘之变,最终在高层节节败退,被秦二世腰斩于咸阳,结束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二)后人评价
李斯对国家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司马迁、吕思勉等人均对李斯晚年的政治选择持否定态度。历代正史对李斯参与的沙丘政变大加鞭挞。改革开放以来,对李斯“老鼠哲学”的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二、辅政剖析
(一)积极因素
1.勤奋上进
李斯的勤奋上进体现在他一生的方方面面,但在他年轻的时候,这种勤奋上进显得极为明显。
李斯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初就是以一个不甘于现状、勤奋上进的面目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述,李斯年轻时是楚国上蔡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吏,一次偶然,李斯见到厕所里的老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而他管理的粮仓里面的老鼠,却是“食积栗,不见人犬之忧”。老鼠都是一样的老鼠,可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差别竟如此巨大。李斯百感交集:“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句话在《史记》中贯穿了李斯的一生,是李斯渴望上进的真实写照。
李斯去往山东拜见大哲学家荀子,在荀子门下苦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进入秦,主动进去吕不韦的府中,从舍人做起,最终有了接触秦王的机会。至此,李斯的一番勤奋苦学总算是有了回报,已经为他搭建好了一个人生的“粮仓”,可供他出人头地的平台。
从李斯后来的一生来看,这一段时间是李斯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已经成家立业,开始了家庭生活的李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外一条修身治国的路,这需要极大的毅力与上进心。虽然后来事实证明,李斯的这一种勤奋上进有极大的功利性。但是不可否认,李斯对待学术与理想的态度还是令后人敬佩的。
2.胸为帅谋
李斯在吕不韦的引荐之下,已经有了接触秦王嬴政的机会,当时年仅17岁的嬴政即将亲政。史书记载,李斯在私下劝说秦王时,将秦穆公与秦孝公作对比:秦穆公时,“周室卑微,诸侯相兼”,但秦孝公以后,“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以向嬴政说明今时不同昔日,正是厉兵秣马,进军中原,统一六国的大好时机。与其说是李斯在劝说秦王,还不如说是李斯把秦王的心里话给说出来了。因为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秦王的态度是并不意外,“默然”。秦王就这样“意外”发现了李斯这个知音。这与李斯平时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审时度势分不开。李斯虽然只是一介门客,却是“胸为帅谋”,很善于以主官的角度,从全局来思考大的战略问题,并且同时李斯还十分擅长找到政策的最佳方案,再通过一定的察言观色来猜测,揣摩主官对事物的看法,难怪秦王在听了李斯的劝说之后,将李斯视为不可多得的人才、知己,开始让李斯担任长史,专管对东方六国的情报工作,嬴政将他推到了统一六国的前沿阵地。
3.针砭时弊
李斯作为来自外国(楚国)的客卿,注定了他在秦国的仕途绝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随着秦国的不断强大,东方六国逐渐担忧起来。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7年),韩国著名的水工郑国受命出使秦国,以修建水渠为由以拖垮秦国。郑国渠事件之后,群臣向秦王建议驱逐外来客卿,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自然是在逐客之列。在深思熟虑之下,李斯向秦王上书《谏逐客书》,历陈对外开放的利弊。 李斯在文章中首先叙述历史,“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丽之实”,详述了自秦穆公以来秦国强大的根本原因;接着以物喻人,“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通过对比使秦王意识到自己政策的失误;最后,李斯仍然抓住了秦王的心理,将问题上升到了统一六国的角度,“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指出:包容开放利于统一扩张,闭关自守只能逐渐狭隘。最终,李斯的论述打动了秦王的内心,秦王收回了之前的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4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