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学举要中的秘书思想研究【字数:12165】

内容清代幕学是与幕僚有关的学问,幕僚是古代秘书的通称,而研究清代幕学中传达的秘书思想有助于秘书学的寻根溯源。有学者认为,清代幕学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秘书学理论的萌芽。在清代以前的漫长岁月中,尽管学者们对于秘书活动已有过一些调查与研究,也有不少的记载及总结,但是,真正把秘书活动作为一门学问加以认真研究,则始于清代。这篇论文对清代幕学作品《幕学举要》中呈现出的秘书思想进行了一定的概括和评述,研究了作者万枫江担任幕僚三十多年总结出的经验,以期对当代秘书人员以及秘书工作能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的作用。同时,对清代的幕学专著《幕学举要》、幕僚万枫江以及《幕学举要》的意义的研究,具有深入挖掘和加强研究的意义与价值,借此,以期有利于我国秘书科学发展史的研究。
Key Words:Aides and Staff; secretary work; Mu Xue Ju Yao; Wan Fengjiang 目 录
一、引言 1
二、清代幕学的发展 1
(一)清代幕学的基本概况 1
(二)清代幕学繁盛的原因 2
三、《幕学举要》的背景及内容 3
四、《幕学举要》中的秘书思想 4
(一)秘书的道德修养 4
(二)秘书的事务处理能力 6
(三)秘书的参谋职能 8
(四)秘书的人际关系处理 8
五、《幕学举要》的意义 10
(一)对清代官府生态的改善 10
(二)对清代政务工作的推进 10
(三)对后世秘书工作的启示 11
六、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幕学举要》中的秘书思想研究
一、引言
在清代,坊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无幕不成衙”。此谚语中,“幕”是指幕僚,“衙”是指衙门。清代从上至下有上千个官府衙门,而在地方衙门中普遍地聘请幕僚,因而幕僚队伍十分壮大,幕僚在各个方面都对官府衙门的日常事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地方衙门中的幕僚,是地方官员以个人名义聘请的,与朝廷选拔无关,聘请幕僚的官员被称作幕主。因为幕僚是私人聘请的,所以幕僚不从属于官府的公职人员,薪资报酬也由幕主自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行支付。幕僚以其专长、学问服务于幕主,幕僚仅对幕主负责,他们的职责是办理官府衙门中日常的行政事务。简而言之,幕僚是清代地方各级官员的私人秘书。
幕学是与幕僚相关的专业知识、学问。幕学是清代独有的,属于私学,一般人是不能接触和学习的,幕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刑名相当于现在的法律,要求幕僚必须精通律令,在官府衙门的案件审理上能够给幕主提出合适的建议。钱谷类似于现在的财务,比如,幕僚应知道如何征收赋税、经费使用等。挂号是指官府衙门中文件的往来、收发、归档等。书启是学习如何写作公文、书函,以及要熟知行文规则等。征比是与征税相关的事务,比如清查人口、核定税额等。
《幕学举要》中,万枫江对于幕学涉及的内容都给出了具体的案例陈述,并提出了自己从幕三十余年所得的经验教训,而且《幕学举要》中传达出的秘书思想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二、清代幕学的发展
(一)清代幕学的基本概况
关于幕僚的起源,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定论。但是根据现有历史文献的记载,最早的幕僚应为西周时期的太史寮,具体为太史寮中的内史,其主要执掌皇帝的个人事务。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幕僚制度在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清代的幕僚源于古代的幕职官,这是一些在军队将领的帷幕之中帮助办理军队事务、参与军队机要的文职人员。宋代之前的幕职官仍属于官府的公职人员,是有编制的,而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以私人身份应聘官府职位的人员,在清代这种人员逐渐增多。清代的幕僚是地方衙门官员的帮手和专家顾问,与幕主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幕主可以自行选择聘请或者辞退幕僚,同时,幕僚也可以自由选择幕主。幕僚俗称师爷,幕僚没有品级和官府朝廷的俸禄。清代,许多人以此为终身的职业,游幕于各级地方官府衙门之间。幕僚都有较好的文化和道德素养,又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的幕学知识――包括刑名、钱谷、挂号、书启、征比等知识,以此服务于幕主。幕学中最重要的是“刑名”、“钱谷”两种,主要帮助幕主处理司法和赋税的相关事务,二者也是地方官员必须聘请的,而从事与刑名、钱谷相关的人员薪酬较高。
清代幕学主要代表专著有万枫江的《幕学举要》、汪辉祖的《佐治药言》和《续佐治药言》、张廷骧的《赘言十则》、范玉琨的《佐治刍言》、姚镇的《幕学启蒙》等等。这些书也成为学幕之人的必读书目。因为幕学是私学,因此,学幕必须拜师,学成才能行幕。
幕僚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非一般人所能胜任。“幕本为专门名家之学,以历聘于有司,顾位在宾师,其道本交相重也。”幕学最为难学的为刑名,就是法律。一般学习刑名师爷的时间为三年,根据历史记载,清代名幕汪辉祖学刑名一幕,就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万枫江在《幕学举要》中也指出:“入幕本领原非容易,必胸怀高朗,气力明通,参观事变有素,然后可当一面。” 因此,学幕也必须考虑到该人是否其备学习的素养和条件。
(二)清代幕学繁盛的原因
1.政策导向
历史上,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就已经出现了秘书现象,但是,直至晋代才开始有幕僚之称。在清代之前,幕僚制度曾多次盛行,到了清代,聘请幕僚的风气遍及各级地方官府衙门,并在清代达到全盛时期。
到了雍正元年,即公元1723年,雍正皇帝下诏允许各地官府衙门官员聘请幕僚之后,使聘请幕僚从私人化变成普遍化,从事幕僚的人员也越来越多,幕僚对官府衙门中所有的日常事务都有所涉及,幕僚也因此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势力。清代,幕僚制度的完善与盛行,使培养幕僚以及提高幕僚的事务处理能力与水平成为一种社会需求,而这种社会需求就产生了幕学。
清代科举选拔出的人才与官府衙门所需的人才并不适配,因而清代才出现开明的政策,也正是因为清代的政策鼓励,才使幕学达到如此繁盛的局面,才出现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幕僚,才诞生了《幕学举要》这类幕学作品。
2.社会风尚
在清代之前,读书人选择担任幕僚大多是期望以此能步入仕途,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与理想。而到了清代,许多读书人甘愿以幕僚作为终身职业。甚至出现了子承父业、兄弟相传的局面,因此,出现了不少幕僚世家,清代社会对于幕僚的需求旺盛,而幕学又是私学,因而产生了专业学习幕学的地方,即幕馆。幕馆的大量出现让更多的人都有了可以从事幕僚的机会,这无形之中又使幕学更加繁盛。
清代幕学与之前出现的官学和私学不同。其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教学内容上,幕馆更加注重幕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二,在学生来源上,幕馆招收民间读书人,使学幕不再是贵族、有权势等人的专利;三,在培育目标上,幕馆培养具有专业性的幕僚。由于幕馆满足了各种社会需求,因而进入幕馆学幕的人趋之若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3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