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唐代魏征奏疏中的谏言艺术【字数:10266】

内容秘书工作自萌芽至成熟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秘书工作者,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与唐太宗李世民一同缔造贞观之治的“谏臣”魏征。对于秘书而言,谏言并非易事,既要坚持进“忠言”, 又能善于进“巧言”,魏征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其奏疏谏言在《旧唐书·魏徵传》、《贞观政要》、《新唐书》等古籍中均有载录。《旧唐书》曾夸赞魏征的奏疏“可为万代王者法”,由此看来,魏征的谏言艺术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故本文将从魏征的奏疏着手,试通过分析其奏疏,进而研究其奏疏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探讨秘书魏征是如何利用奏疏巧言进谏,帮助领导分忧解难。
目 录
一、引言 1
二、修辞艺术 委婉表达 1
(一)引经据典,以史为鉴 2
(二)巧设比喻,通俗易懂 3
(三)正反对比,论述透彻 4
(四)设问启思,吸引注意 6
(五)铺陈排比,增强气势 6
三、内容诚恳 言辞真挚 7
(一)字字斟酌,笼络君心 7
(二)对症下药,排解君忧 8
(三)慷慨激昂,振奋君情 9
四、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谢 12
浅析唐代魏征奏疏中的谏言艺术
一、引言
魏征(580-643),字玄成,钜鹿郡(今河北省巨鹿县,又言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史学家。《旧唐书魏徵传》曾载:“魏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好读书,多所通涉。”魏征后期之所以敢于直谏、能言善谏、忠言巧谏与其早期经历不无关系。
早期魏征虽家境贫寒,但志向远大,饱读诗书,攻读研究各家经典学说并融会贯通,为其以后巧言进谏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坎坷颠簸的仕途经历也为其以后直言进谏奠定实践基础。
隋大业末年,魏征在元宝藏麾下担任文书通信工作,因文采好被李密赏识,任命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兵败,魏征入关降唐,未受重用。次年,魏征劝黎阳守将徐世绩降唐,不料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窦建德招入幕府,担任起居舍人。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窦建德兵败,魏征再入长安,被太子李建成赏识,被任命为太子洗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器重他的才干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和胆识,没有怪罪于魏征,并经常询问其政事要务。
后期魏征深受太宗重用,为报隆恩,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性格耿直,往往据理力争,以奏疏或口头犯颜直谏二百余次, 但大都被太宗采纳,可以说魏征在谏言之道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表达艺术。魏征谏言中所体现出进谏艺术,尤其是他进谏中所表达出的一些理论,对处于动荡不安的唐朝初年的统治者唐太宗来说,可谓是醍醐灌顶,对于稳固王朝统治有着举足轻重的政治意义。
笔者通过查阅《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旧唐书》等古籍中保留的魏征的奏疏谏言,试分析他的奏疏言论,通过奏疏探讨他在进谏过程中所呈现的谏言艺术及其产生的效果。
二、修辞艺术 委婉表达
口好味,耳好听,心好利,是人的天性。一般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更何况是高高在上的帝皇呢?古往今来,很少有皇帝愿意时刻倾听大臣的谏言,而那些直言敢谏,拼死犯谏的大臣们大都因为触怒龙颜而不得善终。中国人讲话时常比较委婉,很多事情不是直白地表达出来,会讲究表达的方式。如何在不触怒别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被他人采纳,这就是表达的艺术。魏征则将这种表达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为自己成功进谏奠定基础。
(一)引经据典,以史为鉴
“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魏征作为一个饱读诗书,涉猎面非常广泛的史学家、逻辑清晰,思维缜密的政治家,他要阐明某一种观点时往往会借鉴古籍或历史作为论述的依据,再列举恰当的事例进行论述说明,环环相扣,使其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可信度,更易被皇帝采纳。
刚继位的唐太宗是一位睿智聪慧的明君,因亲眼见证了隋朝的覆灭,故为避免重蹈覆辙,节俭爱民,内政修明,天下一片祥和安定。但在这日渐繁华的背后却是太宗日益膨胀的贪欲和野心,他逐渐步上了隋炀帝的老路,罔顾民情、大兴土木、肆意放纵。魏征惊悉唐太宗所作所为,内心忧恐,上奏《论时政疏》,以隋炀帝为鉴,盼唐太宗迷途知返,《论时政疏第一疏》中写到:
“昔在有隋,统一寰宇,甲兵强盛,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一旦举而弃之,尽为他人所有。......人不堪命,率土分崩,遂以四海之尊,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灭,为天下之笑,深可痛矣。”
魏征深知唐太宗最害怕的就是重蹈隋朝灭亡的覆辙,故他特地以隋炀帝为例,从开始就给唐太宗一个警醒,在琢磨圣心这一方面魏征可谓颇有城府,同时这也是抓住唐太宗心思并成功进谏的关键一步。他在奏疏中提到,过去的隋朝兵强马壮,威震四方,但隋炀帝只知广筑台榭、声色犬马、穷兵黩武,最终导致君臣相间、国土丧失、子孙灭绝。
他借隋炀帝这一事例告诫唐太宗其一是因为距离隋朝覆灭时间不远,内容真实可考,具有可信度,同时也能够让唐太宗产生一种熟悉感,在情绪上有感应;其二是因为现在的唐朝与当初的隋朝有一定的共同点,繁华安稳、民风淳朴、国富兵强,但是在这太平盛世之后,隋炀帝却开始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最终隋朝逐渐走向衰败直至灭亡。隋炀帝作为前车之鉴,能够让唐太宗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其三是因为魏征早年辗转多处,在揣测人心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章法,以至于他深谙圣心,了解唐太宗所思所想,进而采取合适的事例告诫唐太宗,更具说服力,更易被唐太宗采纳。
如《论御臣之术》中开篇提出:“父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国。万国咸宁,一人有庆,必藉忠良作弼,俊在官,则庶绩其凝,无为而化矣。”魏征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君王英明的领导,贤臣的参谋辅助在君主领导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唐太宗需要多多挑选贤良之臣辅佐朝政。为此魏征旁征博引:“尧、舜、文、武见称前载,咸以知人则哲,多士盈朝,元、凯翼巍巍之功。周、召光焕乎之美。”用尧、舜文王、武王知人善任,在贤臣辅佐之下铸就千秋功业,美名传扬的历史告诫唐太宗重视良臣在治理国家发挥的重要作用。
又如《理狱听谏疏》中魏征引用《潜夫论》的“人君之治奠大于道德教化也”、“是以上君抚世界,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履其行”告诫太宗要注重对百姓的道德教化,倾听百姓的心声,用德善礼治教化民众,让百姓相互爱护,坚守仁心;《论治道疏》引用《礼》中“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告诫皇帝要君民同心,国家的长治久安离不开百姓的支持,国家要想稳固太平,必须要重视民生,体恤民情。
(二)巧设比喻 通俗易懂
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原本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深奥的问题简单化,突出事物的特点,给人婉转之感,使人更易接受采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