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春尽江南人物形象论【字数:15302】

内容“江南三部曲”透视了中国近百年来人们内在精神的演变。纵观整个“江南三部曲”,再细读《春尽江南》所描写的,虽然整个故事发展的时间跨度只有一年,但叙述所覆盖的时间幅度却长达二十年。其中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不同,但他们所具有的某些精神气质却与当代人们有所类同,都有着各种矛盾,各种压力,各种迷茫。可以说格非用他那犀利的文笔,深度切中了这个时代精神的痛点。加之格非本人也说过他希望他的读者能在小说中找到自己,不管是情绪上的还是生活中的。所以希望通过对格非的《春尽江南》中各类人物形象的分析与解读,读者能够更贴近地去了解小说故事人物本身以及作者所想传递的思想,从而探究其人物的独特性与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精神现实的关照,以期给当代迷茫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目 录
一、引言 1
(一)格非及其创作 1
(二)《春尽江南》的成就与评论 2
二、“融入型”人物形象 3
(一)主动融入的男性人物形象 3
(二)被动同化的女性人物形象 5
三、“游离型”人物形象 6
(一)由“融入”趋向“排斥”的人物形象 6
(二)由“排斥”趋向“融入”的人物形象 8
(三)在“排斥”与“融入”之间摇摆不定的人物形象 8
四、“排斥型”人物形象 9
(一)轻度排斥的人物形象 10
(二)重度排斥的人物形象 11
五、结语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格非《春尽江南》人物形象论
一、引言
(一)格非及其创作
一提到格非,那么一定会出现这样一个标签“先锋”。1986年格非在《中国》第二期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以“最年轻的先锋作家”的身份正式出道文坛。次年发表了《迷舟》;1988年发表了被评论家们誉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小说”《褐色鸟群》。
在创作早期,格非以极端的姿态弃用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陈规,他在创作中践行着先锋的反叛理念,彰显着先锋的前卫精神。他的小说语言简洁典雅、结构精巧细致,叙事节制有度,且略带些晦涩玄奥。他擅长在作品中用重复、空缺、圈套等手法来构建自己那扑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朔迷离的叙事迷宫,这些极具鲜明个人特色的先锋艺术手段也使得他在先锋作家群中有着强烈的“存在感”。格非既不像马原那样剑拔弩张地对现实肆意拆解,也不像余华那样痴迷于死亡及恶,他冷静而纯粹,智慧而果敢,以更具包容性的形式表达他对存在的复杂认识。
“先锋”,本就是时代的“异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先锋文学的发展,这也就使得先锋文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获得短暂辉煌后,便趋向于落寞。在先锋作家集体逃亡时,格非开始了他的突围。从早期的实验作品到中期的《敌人》《边缘》《欲望的旗帜》等,再到后期的“江南三部曲”以及《隐身衣》《望春风》这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有自己的坚持,或者说他一贯的创作内核始终是围绕着人的存在与困境问题展开的勘探与质询。在这三十多年的创作中,格非有不变的,那当然也有顺势而变的。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格非逐渐从先锋的实验中退场,开始转向日常与传统的书写。小说先锋色彩削弱,风格逐渐澄明疏朗,内容也趋于琐碎的生活日常,小说开始变得平易晓畅,譬如《敌人》《边缘》。
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欲望的旗帜》开始逼近现实,回归生存现状,着力表现在一个欲望化的时代里人们的精神贫瘠和信念的沦落。接着,先锋作家格非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他在毕业留校任教和攻读博士学位的同时,也在重新整理自己,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学,并试图重建传统小说那种从全局与整体把握现实、世界以及人生的整体视域,以期寻找到写作的新可能性。
在搁笔近十年后的2004年,格非以《人面桃花》强势回归。他直接对接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其中有着浓郁的人性内涵以及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小说中这些更为简单粗暴的“现实”,以及对主人公们更为彻底和深重的精神摧残都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作者对中国现有状态的深入思考,也是在引导大家对自我本身进行反思。
(二)《春尽江南》的成就与评论
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可以说是涵盖了中国追寻现代化经验的百年历史,《人面桃花》对应着辛亥革命的那一段时光,《山河入梦》则表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鲜明的新中国时期,最后的《春尽江南》是改革开放后,经济浪潮汹涌的时候。贯穿的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理想与追求,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被蔑视、被摧残,最后都归于日常的故事。
《人面桃花》和《山河入梦》分别探索了革命乌托邦和社会乌托邦,其中勾连着中国人的情感、梦想和精神追求。《春尽江南》则延续了对中国社会内在精神嬗变的思考,然而在“江南春尽”的时代里,人们的乌托邦思想已经式微。从陆秀米到谭功达、谭端午,乃至王元庆、绿珠、冯延鹤等等,乌托邦理想已严重褪色,人们的精神世界已如一潭死水。
《春尽江南》小说的整个故事脉络非常清晰明了,以谭端午和庞家玉夫妻俩的日常生活中的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矛盾、冲突等为主线,再从各自的社交以及职场状况逐渐延伸至其他的人和事,进而勾连起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问题:家庭状况,教育问题,伦理道德,犯罪与法律,污染与上访,精神困境等等。这其中包含的不仅仅是赤裸的世俗欲望、人性,也能从中感受到某些在精神层面上的变化。
总的来说,《春尽江南》这本小说它通过各类具体的人物形象表面上讲述的是社会的改变,但其深层次是在整体表达这个时代的精神裂变。因此,这是一部与精神处境相关的小说,是一部真正触摸到当下人们生活状态的小说。其中真正准确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则是作者所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始终游离于社会边缘的消极的诗人谭端午;如奋力追赶时代潮流最终失败的“功利主义者”庞家玉;如与社会存有距离难以社交的冯延鹤;如曾是“天才”如今却成为“精神病人”的王元庆;如在日常生活中如鱼得水却早逝的陈守仁;如八面玲珑最后步步高升的徐吉士;如对这个世界不尽友好最终却也归于日常的绿珠;如被时代不断同化的张金芳;如身为“白衣天使”却自称“死神使者”的李春霞这些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身上的精神气质或多或少的让我们觉得熟悉,甚至感同身受,这也使得我们能够在更好地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同时,来反思我们自己目前的精神状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5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