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皮陆唱和诗的吴文化特征【字数:12665】

内容晚唐时期皮日休与陆龟蒙在吴地进行大量诗歌唱和活动,其中有许多作品书吴语,作吴声,记吴地,名吴物,有很强烈的地方特色,代表作为《松陵集》。本文通过对皮日休与陆龟蒙唱和诗的具体分析以研究皮陆唱和诗的吴文化特征。本文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大概的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主要分析研究皮陆唱和诗对吴文化的呈现。本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分析皮陆唱和诗对吴地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舟船文化、居住文化的呈现,从吴地的服饰、饮食、舟船、居住四个角度去研究皮陆唱和诗中吴文化特征。在皮陆唱和诗中,作家对着装、粮食、茶、酒、船、房子等描写较多,本文将通过对具体的作品分析与研究来论述。第二章主要分析皮陆唱和诗对吴地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书写。具体分析皮日唱和诗中提及的吴地的自然风光,比如锡山、惠山、太湖等等,以及吴地的人文景观,比如毛公坛等等。
目 录
一、前言1
二、皮陆唱和诗对吴文化的呈现2
(一)对吴地服饰文化的呈现2
1.吴地的服饰文化特征2
2.皮陆唱和诗中涉及的吴地服饰3
(二)对吴地饮食文化的呈现4
1.谷物类4
2.蔬菜类5
3.家禽水产类5
4.饮品类6
(三)对吴地舟船文化的呈现7
1.钓船7
2.渔船7
3.游船7
4.酒船8(四)对吴地居住文化的呈现8
1.亲近自然8
2.因地制宜 8
3.清新精致9
三、对吴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书写9
(一)关于吴地自然风光的描写9
1.茅山9
2.锡山与惠山9
(二)关于吴地人文景观的描写10
1.毛公坛10
2.楞伽精舍与上真观10
四、结语11
参考文献12
致谢13
论皮陆唱和诗的吴文化特征
一、引言
提起晚唐的皮日休与陆龟蒙,其中最为典型的作品就是小品文,但是作为唐诗的皮陆唱和诗的价值也不可忽视。
在咸通年间,皮日休在苏州做崔璞从事,与陆龟蒙等人相互唱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两人在吴地相互唱和的诗歌作品大部分收集在《松陵集》中,它们具有浓烈的地域特点。虽然皮陆唱和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大的价值,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与唐代或者其他时代在诗歌作品方面取得相似成就的作家相比,皮陆的研究热度并不算高。
随着时间的流逝,学术界对皮陆唱和诗的研究不断丰富与完善,但仍然存在大量研究的角度可供探索与挖掘。目前整理与研究皮陆唱和诗的文献资料有许多,但是从吴地文化的角度研究、探索皮陆唱和诗的相关的文献资料却是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将于这个新颖的角度出发,对皮陆唱和诗作具体的研究分析,以探究皮陆唱和诗的吴文化特征,并在这一方向进行整体性的观照。
首先解释文章的标题《论皮陆唱和诗的吴文化特征》中的“吴文化”,“吴文化”即指吴地文化,以无锡梅村为发源地,以吴语作为交流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从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显著的南方水乡特色的地域文化。
而“吴地”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在地理上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行政区,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吴地”的定义也是各执一辞,大体上可分为广义与狭义:前者认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包括了东到上海,西至南京,南到浙西地区,北至扬州与淮阴以南地区;持狭义观点的学者认为“吴地”为吴中地区,即现在的苏锡常地区。
本文在参考前人对“吴地”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晚唐时期吴文化流传与传播的实际区域,认为吴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其边缘虽是模糊不清的,但其中心可确定为今无锡太湖流域,所以将“吴地”认定为一无锡太湖流域为中心,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主体的区域整体。
二、皮陆唱和诗对吴文化的呈现
(一)对吴地服饰文化的呈现
1.吴地服饰文化特征
吴地的服饰由来已久,是衣物原料比如麻、丝等最早的起源地。《淮南子》提及先民住在水乡,生活艰辛,皇帝有个叫伯余的臣子,伯余首先发明了制作衣服,而制作衣服的原材料就是麻;《史记越世家》中提及了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为越王勾践复兴故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助力;《汉书》记载了汉景帝劝农桑。皮陆唱和诗中涉及地吴地服饰有以下特征:
(1)舒适朴素
吴地服饰的制作的原材料因其地理位置、作物种植情况与经济发展状况所限制,大多为麻与棉,麻布和棉布穿感舒适,比如《庚寅岁十一月 新罗弘惠上人与本国同书请日休为灵鹫山周禅师碑将还以诗送之》“三十麻衣弄渚禽”;又因染料来源、历史条件与地区审美等因素的差异,麻衣与棉衣的颜色一般为黑色和白色,从视觉角度来说也容易带给人以朴素清爽的感觉,比如《二游诗任诗》“经旬唯白巾”,《袭美醉中寄一壶并一绝,走笔次韵奉酬》“日斜还有白衣来”,描绘了一幅傍晚日落时着白色衣服的吏人还送酒的画面;《江南书情二十韵寄秘阁韦校书贻之商洛宋先辈垂文二同年》“闲多着白衫”显示了作家皮日休赋闲在家时为了追求舒服而着白衣的情景。
(2)实用方便
“芒鞋”这个意象在皮陆唱和诗中十分常见,比如《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云拂芒鞋起”和《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罩》“芒鞋下葑中”,其中提及的芒鞋是一种芒草编织而成的草鞋,因其材料的易得与方便行动的特点备受吴地百姓的喜爱。古时人们蓄发,在劳作时用头巾束发,方便劳作,比如《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白帻刈胡麻”。
(3)学道意识的展现
晚唐时期,世人多崇尚道教,身处那个时代的皮日休与陆龟蒙也不能免俗,道教思想和学道意识在两人唱和诗中人们的着装上也有体现,比如《皮日休以纱巾寄鲁望因而有作》“更有一般君未识,虎文巾在绛霄房”中的虎文巾是一种道教的冠巾,《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从此角巾因尔戴,俗人相访若为通”中的角巾也带有道教色彩和《二游诗任诗》“度岁止褐衣”中的褐衣是学道的人的服装。
2.皮陆唱和诗中涉及的吴地服饰
(1)衣服
从皮陆唱和诗中可以看出吴地普通百姓们日常生活中多穿着粗布衣,品种十分多,比如《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次韵》“甘穷卧牛衣,受辱对狗窦”,诗句中所提及的“牛衣”是一种用麻与草编成的织物,一般为牛等牲畜的御寒之物,用来形容人家境贫寒,处境困窘;《吴中苦雨因书一百韵寄鲁望》“着处纻衣裂”,而纻衣是一种用苎麻织造而成的衣物;《二游诗任诗》“度岁止褐衣”中的褐衣指用麻、葛编织的粗布所制成的衣物;《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径》“花穿枲衣落”中的枲衣是一种麻料衣服;《临顿为吴中偏胜之地陆鲁望居之不出郛郭旷若》“僧虽与筒簟,人不典蕉衣”与《早秋吴体寄袭美》“微风渐折蕉衣棱”的蕉衣是以芭蕉纤维织成的布制作而成的衣服,意指一种麻布衣。
吴地位处长江中下游,受亚热带季风的影响,是一个多雨的地区,吴地百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雨衣在皮陆唱和诗中也非常多见,比如《添鱼具诗蓑衣》“一领蓑正新”的“蓑”、《鲁望以轮钩相示,缅怀高致,因作三篇》“蓑衣旧去烟披重”的“蓑衣”和《吴中言情寄鲁望》“满船烟月湿莎裳”的“莎裳”都是指主要由棕叶或是蓑草编织成的蓑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