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秘书语言艺术性对进谏成功率的影响

摘 要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最基本的工具,人们用它来传递信息、沟通感情、表达情绪,高级且巧妙的语言艺术,对于人际交往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反应的就是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秘书通过各种方式,向上级领导进谏,这是秘书实现其工作内容的重要途径,实际上进谏也是沟通工作的一种。秘书作为辅助者,语言表达的对象是上级领导,进谏实际上是对上级领导工作方式或方法的否认,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把握尺度的工作。故而,秘书进谏时只有掌握了书面及口头语言的艺术性,才能充分发挥进谏艺术,以求在进谏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进谏成功率。
目 录
引 言 1
1 秘书给领导进谏的事例分析 2
1.1秘书在进谏中语言艺术运用的概述 2
1.2未运用语言艺术导致进谏失败的事例分析 2
1.3运用语言艺术导致进谏成功的事例分析 3
2 秘书进谏语言艺术性的分类 5
2.1秘书书面语言进谏的艺术性 5
2.1.1简洁明确、提高效率 5
2.1.2音韵和谐、朗朗上口 5
2.1.3层层递进、巧用排比 6
2.2秘书口头语言进谏的艺术性 6
2.2.1温文尔雅、赞美鼓励 6
2.2.2活泼幽默、委婉曲折 7
2.2.3善用体态语 7
3 提升秘书进谏语言艺术性的途径 9
3.1谏之“适”言 9
3.2谏之“美”言 9
3.3谏之“坦”言 10
3.4谏之“巧”言 11
4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引 言
皇权神授的思想贯穿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具有极大的权利,为防止他们一意孤行,需要臣子有所劝谏。为保证封建组织机构能够正常运行,开明的君主往往通过各种方法来完善劝谏的途径。唐太宗设立议政进谏官员,主要是“中书、门下机要之司。”宋代设立谏院,是国家主要的舆论机关,负责归集各类朝廷部门的相关评论及建议。到了元代,取消谏院,将御史台设立在地方上,总管二十二个监察区域,同时设定提刑按察司职位,通过中央集权及地方监管的方式,对进谏的途径进行规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明朝时,洪武大帝将御史台的名称改为监察院,在地方上设立十三道,分设巡察御史,负责官员的考评及弹劾;并在六部以外,设立独立的监察系统:六科给事中[1]。至此,我国古代的监察系统已经发展的十分严密和统一了。至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个体接受各种知识及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各行各业均需配备秘书,秘书作为管理层中决策者的近身人员,需要在繁复杂乱的各类理论及数据中收集有用的信息,并通过合适的语言方法进谏给决策者,辅助决策人员行之有效的控制全局。因此,秘书进谏的语言艺术性,作为工作中协调沟通的主要工具,已经开始直接影响秘书工作的顺利开展。
1 秘书给领导进谏的事例分析
专职秘书,通过进谏的方式将自己的意见得以实施,辅助上级完成工作,实现工作职能,体现其工作素养和能力。新时代以来,沟通交流的方式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秘书进谏实际也是沟通交流方式的一种,只是沟通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而更需要适应时代变化,才能更好的完成这一项工作。
1.1秘书在进谏中语言艺术运用的概述
古代臣子一般通过科举的方式入朝为官,科举以八股文为主,而八股文讲究 “四六骈文,诗词骚赋”,官员通过奏折或者朝议的方式向帝王进谏时,往往会延续这样的写作风格,既在叙述主事前,增加大量旁征博引的文字,文风华而不实,听者如坠入云里雾里,很难明白其表述的意见,严重影响工作效率[2]。
而现代社会,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最落后的山区的村民,也能通过手机网络,进行全球信息的学习。马云曾经说过,“抢钱的时代,哪有功夫跟那些思想还在原始社会的人磨叽。只要是思想不对的人直接下一个。看不到商机的人也直接下一个。我要找到的是合适的人,而不是把谁改变成合适的人。我也没那个本事改变谁。”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产,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秘书在这样的时代,必须顺应潮流,在表达进谏意见前,应做好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表达进谏内容时,需要逻辑缜密并且易于切中要害,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达更完整的信息,使得进谏的时间与进谏的效率成正比,提高工作效率。
1.2未运用语言艺术导致进谏失败的事例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舍生忘死、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这是古代士大夫追求最高政治道德的表现,明史中甚至有官员以“廷杖”为荣,借此表明自己敢于直言,并可以因此而名满天下,得享清誉。然而,能不能使臣子的意见被君王所接受并实施,实际上是关乎国家、人民的命运,一味的犯颜直谏,不注重进谏语言的艺术性,很有可能会事倍功半[3]。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臣,也是一个有名的忠心耿耿的大臣,因唐宪宗信佛并想迎佛骨,故而上书劝谏。韩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劝谏宪宗皇帝的:一是直斥佛为“夷狄之法”,中国天子自不该敬奉。二是讲到了高祖除佛的祖训,称宪宗当遵循遗旨进行禁佛。三是分析朝政并讲述目前迎佛骨的坏处。四是怒斥佛非中华创造,佛祖乃是夷狄之人,其教义与先王之道格格不入。
然而,因其不注重进谏技巧,在第一条建议中,就直斥唐宪宗贪生畏死,事佛以求长生的心理,击中了君王的要害,为君王所恚怒。第二条及第三条引用祖宗之法和前人之事说理,言辞不够委婉,仍然尖锐的指出君王事佛,会引起民不聊生。第四条的最后,更提出禁佛以后若佛有灵,愿意以身任其祸,这是用极为直白的方式进行抗争,力证佛不足畏。不可否认韩愈有一颗赤诚之心,敢于直言进谏,然而,其进谏语言中有多处不注重礼节,甚至唐宪宗读完后有臣子诅咒君王短寿的想法,也难怪韩愈最终会被罢黜,贬斥到十分荒凉的地方了[4]。
而在当代,此类事例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某领导经常对他身边的秘书们说:“我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们尽管提出来。”然而,当别人给他提建议时,他不是巧言相辩,就是嘲讽动怒,甚至抓住机会就给别人“穿小鞋”。
某领导做事情总喜欢自己说了算,不尊重其他成员感受。为此,秘书曾多次委婉向他提出了建议,在多次进谏无效的情况下,只好向上级领导越级反映,谁知上级领导缺批评他“不尊重主要领导”,使这位秘书陷入了无尽的烦恼之中。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5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