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秘书学的角度看姚崇的佐政之道【字数:11482】

内容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姚崇的生平和当前学术界对姚崇的研究现状以及该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中心论点。第二部分研究了姚崇佐政之道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其家学渊源、政治环境等两方面来论述。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姚崇佐政之道的表现。其中第一点主要论述了姚崇的聪慧灵敏。第二点论述了姚崇在其政治生涯中的刚正不阿。第三点论述了姚崇的直言相谏,主要通过三件事情即,治理蝗虫、疏汏僧尼、上书言事来表现。第四点主要论述了姚崇的远见卓识,通过其整顿吏治和任人唯贤两方面来表现。第四部分研究姚崇的佐政之道对当今秘书工作者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秘书在思维建设方面,应有应权通变的机智以及洞若观火的敏锐。第二,秘书在职业素养方面要培养刚强正直以及敢于谏言的品质。第三,秘书在对领导的辅助方面首先在工作的内容方面具有前瞻性,其次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目 录
一、引言 1
(一)姚崇简介 1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1
(三)课题研究意义和中心论点 1
二、姚崇佐政之道的形成原因 2
(一)家学渊源 2
(二)政治环境 2
三、姚崇佐政之道的表现 3
(一)聪慧灵敏 3
(二)刚正不阿 4
(三)直言相谏 4
(四)远见卓识 6
四、对当今秘书工作者的启示 7
(一)思维方式的建立 7
(二)职业素质的培养 8
(三)领导工作的辅助 9
五、结语 9
参考文献 11
致 谢 13
从秘书学角度看姚崇的佐政之道
一、引言
(一)姚崇简介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姚崇年少时就风流倜傥,崇尚气节,年长之后才开始好学。武则天因突厥叱利元崇叛逆,忌惮有大臣与之名,故命以字行。后又避唐玄宗开元年号,遂改名崇。陕州硖石人,祖籍吴兴,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嶲州都督姚懿之子。
姚崇能文能武,历经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为了迫使武则天退位,他参与神龙政变,与张柬之等合谋诛杀张易之及其党羽。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改弦更张,大力推广社会改革,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利除弊。从整顿官吏制度入手,罢去冗职,选用仕官,使其各司其职;并削减皇亲国戚和功臣的权力,大力的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被称为“救时宰相”。
司马光曾道:“唐世贤相,前称房(玄龄)、杜(如晦),后称姚、宋(璟),他人莫得比焉”。这四人被称为唐朝四大名相。
(二)当前学界对其研究的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先辈对古代秘书人物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很多学者研究内容重复,多从人物的生平简介、人物事迹以及经验教训入手,还有一些学者在秘书人物评述中过分故事化,缺少秘书学理论的深度,对于秘书学思想缺乏透彻的分析。其中,在对于姚崇的研究中,当前国内学者大体从第一,姚崇的家族即姚氏家族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家族发展概况、家学家风、文学创作与交游等。第二,从唐朝的宰相制度出发,对于唐玄宗时期宰相的选拔和任用进行详细的研究,从而从中发现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第三,姚崇的著作《五诫》的研究。第四姚崇在文学方面的成就等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三)课题研究意义和中心论点
二、姚崇佐政之道的形成原因
(一)家学渊源
吴兴姚氏是中古时期的世家大族,尤其是在唐代姚氏家族更是人才辈出,可以算得上唐代的名门望族。在文学方面,姚氏家族也有丰硕的成果,家族成员中有诸多都在散文,诗歌方面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绩,是唐朝江东地区非常重要的文化氏族。姚崇在这种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背景的熏染下,自身在文学方面的素养也是极高的。著有《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故洛阳城侍宴应制》、《春日洛阳城侍宴》、《奉和圣制龙池篇》以及《夜渡江》、《秋夜望月》、《春日洛阳城侍宴》等诗文。从姚崇的文章及著作中,可以看出姚崇的忠正耿直、勤俭持家、仁爱孝悌以及公正廉洁。在这种家族背景之下,姚崇的整个为官生涯都深受其影响。
(二)政治环境
武则天对于姚崇的赏识可以说是其佐政之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据《新唐书姚崇传》载:契丹扰河北,兵檄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契丹进攻中原,一波三折之下契丹军大败而归。然而,当武则天论功行赏时才发现兵部的事务繁杂,但姚崇却能凭借自身的才能,把事情处理的妥妥当当,武则天因此非常的欣赏他。武则天本身就是一位十分惜才的人,于是立刻就提拔他做了侍郎并让他负责主管刑狱。正好碰到武则天推行酷吏。他为人正直,做官清廉,执法公正,因此不止预防了许多冤假错案同时也进了拨乱反正,使许多人能够沉冤得雪。然而这种行为却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武则天本就是不拘一格的性格,对姚崇的行为非常欣赏,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提拔他。武则天对于姚崇的批评和毫不顾及颜面的建议,不但没有追究其诽谤之罪,反而表示很高兴。
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壹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玄宗的求贤若渴可以说是姚崇佐政之道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据《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皇上刚刚亲政时,大臣们都惧怕他,只有姚崇敢提出意见,因此得以掌管大权。后来姚崇因病告假,朝中但凡有重大的事件必派乾曜前去咨询姚崇。甚至为了能够方便姚崇办公勒令姚崇搬到四方院,并派专门的人员照顾其饮食起居,被派来为其诊治的御医更是络绎不绝,各种各样的赏赐更是连续不断,由此可见皇上对他宠爱至极。从最初提出“十事要说”到凡大政事,帝必令乾曜就咨焉,这无一不表现了玄宗对于贤才的渴求。在古代,皇帝可以说有着绝对的权威,他可以选择以权来压姚崇迫使其做宰相,但他深知一位贤才的衷心,要靠君主善知人,辨忠奸,识好坏。从玄宗选拔的宋璟、张九龄也可以看出玄宗的求贤若渴。姚崇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名相,可以说与当时玄宗的赏识脱不了关系。
三、姚崇佐政之道的表现
(一)聪慧灵敏
姚崇担任宰相以后,张说就开始担忧,私下里就与岐王密切来往。在一次朝会的时候,百官疾步退出,姚崇却拖着假装带伤的脚慢腾腾的走着。皇帝见此特地召问他,他回答说:“臣的脚伤只是小事,而心中的忧虑却难以排解。”皇帝问他缘故,他说:“岐王和张悦一个是陛下的爱弟,另一个是陛下的宰相,他们私下却交往密切,我与他们有些恩怨,我害怕他们会加害于我,因此有些担忧。”皇帝于是就贬谪张说为相州刺史。姚崇假装脚有病从而引起皇上的注意,以痛不在脚而在于心之忧从而引起皇上的好奇之心。他对于岐王与张说交往密切之事,没有妄断言称两人图谋不轨,反而只是向皇上表明自己怕被迫害的忧心,剩下的全由皇上自己定夺,这一招点到即止可谓聪慧之极。自古以来的皇帝都好猜忌,如果姚崇冒冒失失的说岐王与张说来往密切,恐有谋反之意,皇上定会先怀疑姚崇的用意,姚崇反而可能会因此而遭到祸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2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