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绍兴师爷对当下秘书工作的影响以汪辉祖为例【字数:9971】

内容秘书工作是机关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各种机关或者企业中领导和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各个朝代都有从事秘书工作但名称不同的秘书工作官员,在古代幕僚佐治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借鉴古代秘书工作理论及实践方法,推动当下秘书工作不断向前发展。绍兴师爷作为明清时期秘书与新时代秘书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佐治。因此,我们研究绍兴师爷的幕学思想,并从中得出与秘书工作相关联的启示。一方面,绍兴师爷幕学思想中有很多“精华”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继承、发扬;另一方面,与当时的“劣幕化”相似,当下秘书工作受现代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秘书对秘书职业的认知度不够,导致秘书职业素养不够,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违法乱纪、贪污腐败。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和借鉴一些有营养的精神养料,从而继承和发扬绍兴师爷在秘书工作中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秘书的人文精神,与其同时总结绍兴师爷在辅政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古为今用,更好的为当下的秘书工作服务。本文从秘书学的角度,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从绍兴师爷的概况与当下秘书工作的联系入手,借鉴绍兴师爷汪辉祖在辅政的工作方法及态度,分析当下秘书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摒弃在职场中一些不好的方面,继承并发扬绍兴师爷秘书工作的优良传统,从而提高秘书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竞争能力,更好地发展秘书的职业生涯。
目录
浅析绍兴师爷对当下秘书工作的启示 7
——以汪辉祖为例 7
引言 7
一、绍兴师爷与秘书工作 7
(一)发展过程 8
(二)产生原因 9
1. 科举落榜 9
2. 政治因素 9
(三)师爷职掌与秘书工作 10
1.职掌内容 10
2.与当下秘书工作的联系 10
二、一代师爷汪辉祖 11
(一)民本主义 11
(二)海晏河清 12
三、当下秘书工作存在的问题 12
(一)工作态度 12
(二) 工作重点 13
(三) 工作效率 13
四、 绍兴师爷对当下秘书工作的启示 14
(一) 从业技能 14
(二) 职业道德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15
(三) 人际关系 16
五、结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 谢 20
浅析绍兴师爷对当下秘书工作的启示
——以汪辉祖为例
引言
明清时期,绍兴师爷以分布范围广且颇具规模成为影响深远的幕僚群体,它既是中国幕僚制度在不断演变和发展的结果之一,也是地理环境、人文条件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共同作用下的结晶; 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一个过程;因此绍兴师爷留下了宝贵的幕学思想,提供了值得借鉴和参考的启示。
汪辉祖作为绍兴师爷的代表人物,其尽心事主、立品律己和勤事省事的幕学原则值得在秘书工作中借鉴和学习。
当下秘书工作中存在很多类似于“劣幕化”的工作行为,汪辉祖对于“劣幕化”提出了相应的整改意见及方案。现代秘书对秘书职业的认知度和价值取向的认知不够,导致秘书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层次不齐,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或者机关,有的秘书甚至违背道德出现了贪污腐败等乱象。因此我们从从绍兴师爷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方法中,我们可以找到和借鉴其在佐治中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还有其为人处世,得到启示,从而继承和发扬绍兴师爷在佐治中的优良品德,更好的服务于当下秘书工作。
一、绍兴师爷与秘书工作
“师爷”一词出现的时间段尚不明确,但从源流来看,师爷的前身是周王之官,名为“幕人”。在《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记载《周礼注疏》有言:“王出宫,则幕人以帷与幕等送至停所,掌次则张之。”由此文献看来,“幕人”的职责就是掌管帷幕的开合,并在周王上朝、会务、行军、田役、祭祀时张开帷幕并且设案。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记录:“盖仆从之于官,称老爷;于幕友称师爷。刑名(师爷)、钱谷(师爷)二席均得此称。”由此可以判定,“师爷”一词,在文献中有了具体的记载,萌芽于明,盛于清之府衙。而“绍兴师爷”这个词中“绍兴”指的清代的绍兴府,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绍兴聚集了很多文人学士,东晋谢灵运、元朝王冕、南宋陆游等等。
自开创科举考试以来,不少绍兴文人加入了科考大军,而许多科举落榜的绍兴人,则凭着自己的处事精明,善于言辞和谋划,走上了当师爷,替人佐治的道路,绍兴师爷的发展也由点到面覆盖到了全国各个大小的府衙之中。
师爷并不是当时在编的官吏,而是和主人之间是雇佣关系,因此他又称为幕友、幕宾、幕客等,他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出谋划策,起草机要文件,代拟奏章文书,帮处理案卷,裁行批复;奉命出使,以及联络官场等,因此府内的衙役、仆从尊称主人为“老爷”,而幕友被称之为“师爷”。
(一)发展过程
明代时期,师爷在明代政府文件中并未出现关于幕友和政府事务相关的内容记载,师爷行业尚未兴起,但大致雏形已具。因此,师爷行业当时正处于蓄势而待的阶段。
明代时期绍兴胥吏帮也是师爷的前身。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朝廷上自九卿,下至闲曹细局,书吏基本上都是越人。”就是说朝廷上无论大小官员的秘书们基本上都是越人,就是绍兴人。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也说绍兴人读书人采取行贿的办法来积累选官资格,谋求书吏岗位,以至于天下衙官一大半出自绍兴。
清代时期,绍兴师爷顺势而生到达巅峰,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
清代地方主管官吏,全国各个大小府衙,雇主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清朝的州县为例,当时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80%的州县都聘有师爷。
而绍兴师爷各司其职,因此每一州县的师爷的数量有二到十几人不等,由此可见,清朝绍兴师爷数量规模庞大。但师爷虽然是政府部门的佐治人员,但却没有纳入政府体制内,也没有官衔职称,所以并不受到朝廷的认可,这也是师爷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清朝晚期,洋务运动提出了对师爷制度的改革,终结了师爷的全盛时代。
(二)产生原因
科举落榜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处于鼎盛时期,而绍兴府作为科考鼎盛时期的代表地点之一,意味着入仕需“学而优则仕”,同时意味着落榜的士也多。为什么唯独绍兴的士把佐幕当成一种职业呢?绍兴的读书人有很明确的价值取向。不愿为商那般,经商对于知识分子而言虽有富有钱财,但远比商人高雅,而社会的主流是导向是成为优雅高尚的士子。因此在《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万历时期绍兴人多走京师,图为幕宾,为仓物、库房、巡、驿、尉、簿之属,岁以千计。”是当时绍兴落榜失意之士的真实写照。
明代的胥吏是绍兴师爷的前身,清代的师爷与明代的胥吏是一脉相承的,绍兴师爷主要依靠于熟知法律知识且行政能力强来办理地方行政事务,而书吏熟通律例,二者所具备的能力都是八股取士而来的官吏所缺的。
师爷的出现是科举制度下的副产物,通过乡试、会试、殿试,层层选拔,逐级而上,考过乡试的士称为秀才,秀才再经过会试成为举人,而最后举人再经过殿试成为进士。而师爷的地位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并不是那些进士,而是处于第二个阶段考不取进士的举人。师爷大都擅长于学问和文章,但都命运不济,走上了当师爷的道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8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