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语言研究

此篇论文以2016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词汇、句法和修辞特点的分析,总结性的对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语言进行概括,从语言学的几个方面对政府工作报告的书面化要求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通过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五个章节,展开了对政府工作报告中语言的研究与探索。第一部分,也是第一章,引言。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含义、特征、研究的原因、内容以及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二部分分为三章,阐述了报告中词汇、句子以及使用的修辞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分析了词汇在工作报告中的运用特点,主要从最常用的模糊词、简缩词、新出现的词语以及专业术语着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府工作报告每年使用模糊语频率很高,其具备很强概括性的特点,使之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最常出现的词汇类型;缩略词的使用使得报告内容易于记忆,也是政府工作报告这类公文行文的需要;较多使用了各领域术语,用以表述一段时期以来取得工作成绩及未完成的工作任务;还有一些多反映当年方针政策的新词语,数量虽然不多,但它是一年里工作主要方向的指导;。 第三章分析说明政府工作报告中句型、句式的特点、在报告中如何使用以及有何作用。第四章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常使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说明。在这些修辞格式中,政府工作报告大量运用了排比,再运用其他修辞格式加以修饰使文章更为饱满。第三部分为结论,对上述几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了一些政府工作报告中尚待解决的问题还需改进的建议以及设想。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语言,公文
目录
1 引言 1
2 词汇特点 1
2.1 多用模糊词语 1
2.1.1 公文写作中模糊概念的表述和作用 1
2.1.2 基本模糊词类型 2
2.2 常用专业术语 3
2.3 简缩术语 3
3 句法特点 5
3.1 多用复句 5
3.1.1 并列复句 5
3.1.2 目的复句 6
3.1.3 解说复句 6
3.1.4 顺承复句 7
3.1.5 因果复句 7
3.1.6 递进复句 7
3.1.7 转折复句 8
3.2 常用固定句式 8
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 礼仪句、导语句 8
3.2.2 工作总结部署句 8
3.2.3 表态句 9
3.2.4 总分句 9
3.2.5 强调句 9
4 修辞特点 10
4.1. 排比 10
4.1.1 复句的排比 10
4..2 语篇的排比 11
4.1.3 比较常用的排比句 11
4.2 映衬 11
4.2.1 有标志词语的映衬 12
4.2.2 无标志词语的映衬 12
4.3 比喻 12
4.3.1 借喻 12
4.3.2 暗喻 13
4.3.3 对偶 13
4.4 其他辞格 14
4.4.1 借代 14
4.4.2 比拟 14
4.4.3 引用 14
结 论 16
致 谢 17
参 考 文 献 18
1 引言
报告,作为一种公文格式,使用的范围很广、汇报性强、信息量大使用手法多等多个特点,多个机关汇报工作所用。每次完成一个工作,通常情况下需要向上级反馈工作中获得的知识、还需解决的问题等,这都需要使用报告。同其他报告相比,政府工作报告有如下特点:一是其语言风格具有多重性。政府工作报告属于报告体式的一种,力求全面客观、讲问题实事求是,讲措施切实可行,重点突出,针对性强,富有新意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有所创新,不拘一格,文风朴实;在政府工作人员汇报工作时,同时又因为以陈述性的语言来阐述工作中的情况,不需要太过于委婉,所以,报告又有着汇报性、陈述性、精简性等特色。报告是对真实事件的阐述性描述,结合了书面化与口语化的多个特点,使得报告通俗易懂又精炼大方。报告从古至今都有,因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有着规范化的形式。通常情况下,一篇规范的报告从标题、上款、正文、结尾几个部分组成,而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则是对工作的详情做一个概述性的讲解。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它的内容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能偏离轨道,对于这个时期发生的重大性事件进行阐述,有着鲜明的时代性质。这些代表性都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2 词汇特点
2.1 多用模糊词语
表意含糊不清,针对性不强,是一种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与总结性的特殊词语。模糊词语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和灵活性,概念的内涵具有相对性。它的灵活性与概括性大多反映在模糊词的语意外延上。
2.1.1 公文写作中模糊概念的表述和作用
第一,通过对模糊语言的使用,使得语言的伸缩性更强。用简单精炼的词语代替了大篇幅的描述,显得文章更加谨慎。让报告更加真实。例如:“全国各族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其中的“重大成就”若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表达,那么整句话就显得拖沓冗长,并且不能精准的表述意思。
第二,在报告中对语言的模糊性使用,对于整个事件能够做一个性质上的总结。如上述例子中“重大”一词。恰到好处地对模糊语言的两重性特征充分使用,说明了整件事情的性质。
第三,在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恰当使用模糊语言,让重要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报告中对整件事情的描述,不是任何一个地方都需要详细说明,这时使用模糊语言,突出想表明的观点,聚焦这一内容,更能抓住报告的关键信息。
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作品都用到了模糊语言,例如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国和平共处理念的宣扬:“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集中宣示了我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贡献,彰显了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共护和平、共守正义的坚定信念!”这句话讲述的重点不在于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有着多么重大的作用,而在我国对世界彰显的理念信念。所以在描述一个内容时,对于不重要的部分采用模糊写法,重点突出阐述观点,是非常必要的。
2.1.2 基本模糊词类型
基本的模糊词语在2016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表示时间的,指没有必要或者无法确定时间的事,又没有起点和结束、换句话说没有具体的时间点,只有对时间的一部分描述的词语,被叫做时间性模糊词。典型的词语有现今、长远、今后、未来、现阶段
表示程度的,指没有必要或者不能具体表达一件事情的发展程度,通过使用表程度性质的词语,概括出事情的发展程度。这类词语,就是程度性模糊词。如:重要、重大、十分、非常
表示范围的,指无须或无法确定具体界限的事,具有相对能加以概括的词语表述。如:个别、部分、局部、一些
表示频率的,用于表述的内容本身就具有抽象模糊的特点,部署安排的工作暂时无法实施又必须说明,列举时不必要举例等情况,主要是为了行文的简洁,有同样可以达到发文的目的。如:反复、时时、持续
表示要求的:大概、恰当、必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35.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