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策问研究【字数:10356】
内容苏轼是宋朝的文坛领袖和长期为官的政治人物,其公务文书具有鲜明的特色,对于当代秘书学习借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苏轼策问进行研究,以《苏东坡全集》中23篇策问为蓝本,对苏轼策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对策问进行概述及分类。其策问分为私试策问,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国学秋试策问,试馆职策问,省试策问,拟殿试策问六大类。第二部分主要研究苏轼策问的思想内涵,分析策问中表现出的居安思危意识,战事及郡治思考,民本思想,人臣观。第三部分从思想感情,语言结构,各种修辞手法以及论辩思想等维度分析苏轼策问的艺术特征。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苏轼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二、苏轼策问分类概说 2
(一)策问的演变 2
(二)苏轼策问的类型 3
三、苏轼策问的思想内容 5
(一)居安思危意识 5
(二)战事及郡治思考 6
(三)民本思想 6
(四)人臣观 7
四、苏轼策问的艺术特征 8
(一)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8
(二)语言结构行云流水 9
(三)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10
(四)具有论辩思想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苏轼策问研究
一、引言
(一)苏轼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被众人公认为北宋“全能文人”,其在诗,书,文,画等方面皆为一流,实为“通才”。苏轼的文风大多文笔纵横,豪放不羁,并且善用各种修辞以表达其思想。苏轼以其才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苏轼不仅在诗词赋等方面才华出众,而且在公文上也是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苏轼全集》中收录了数百篇公文,其中以政论文和史论文为主。苏轼的公文写作贯穿他的一生,对北宋时期的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苏轼可谓是“艺术的综合论者”。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人所周知,一直是中国古代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人物,并且在中国古代研究史中,研究人员对宋代的研究也多以苏轼的作品为模版,对宋代诗词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因此对苏轼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数以万计。但是无论是以苏轼的作品为例对宋代进行的研究还是苏轼本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诗词方面,很少涉及公文,也很少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朝堂边疆战事等问题,而且其中策问部分的研究更是寥若星辰,也就是说策问是苏轼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而国外对苏轼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在苏轼的文章方面。比较著名的研究者有日本的佐藤一郎,吉井和夫,池泽滋子等,但是在苏轼的应用文方面也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是在策问方面了。但是苏轼的古文理论对宋代有重要意义,丰富了宋代应用文理论,正如斋藤正谦在《拙堂文话》中所述:“庐陵出焉,而古文大兴;眉山出焉,而时文一变。二家之于文,可谓犄角之功”。他认为苏轼在应用文方面有犄角之功,此观点对我们现在对苏轼应用文进行研究有重要鼓励之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选取苏轼策问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中国的公文研究史中,虽然关于苏轼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就策问方面而言相对匮乏,因此说明对苏轼策问的研究意义是有很大价值的。其次,在苏轼的《苏轼全集》中关于策问的文章有23篇,数量充足,对于策问的深入研究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并且更利于获得具体的研究成果。最后,虽然关于苏轼策问的研究较少,但是苏轼诗歌词方面的研究甚多,包括苏轼思想,人品,政治思想等的研究也是很多,因此为苏轼策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根据《苏轼全集》中的23首策问为蓝本,从文章的演变,特征,类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等方面依次对其进行研究,并以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作为辅助,以取得更加准确的研究成果。
二、苏轼策问分类概说
(一)策问的演变
策问分别由策头,策项,策尾三部分构成,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形式独立并且表达形式一定,同时对对策有引导作用。在《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吴承学先生认为:策问本身也是文章,策问不仅仅是发问,并且也是以“论”带“问”,甚至以“论”为主,篇末带“问”。策,最初并不作为文体来理解,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策”进行了解释:“策,从竹朿声,马箠也。马檛(马棰)曰策,以策击马曰敕。”因此,“策”最初的意义为“竹子做的马鞭”经过多年的演变,“策”变为“册”。“策”多与“问”相连形成“策问”,形成一种文体,即古代考试制度的一种,在宋朝,多为皇帝在大殿之上对考生提出问题,而考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论述。
根据上文所述,策问最初并不是文体,只是最高统治者对臣子的政务咨询,到了汉朝才首次有了文体的意思。在汉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策问,但是在汉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政务大臣,都忽略了策问用于选拔人才的重要功效,仅仅将它作为咨询国家要事的方法,但是汉代的一批明哲先贤都是通过策问而显示出其自身突出才能,因而被重用,对汉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另一方面而言,汉代对策问成为一种文体也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自汉代起,历朝都开始使用策问作为衡量选取人才的一种重要方法。唐朝开始,有一种“以策取士”的说法,但是唐诗在当时达到鼎盛时期,无论实际情况中,策问有多么重要,在当时价值取向方面,“以诗取士”依然位于首位。到了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策问在取士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当时苏轼在《拟进士廷试策》中说:“昔祖宗朝尚词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佑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可以看出,试策在衡才取士制度方法中位于首位,策论也至此成为取士方法中的重中之重,一直延续至明清。
综上所述,策问在历朝历代取士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随时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策问成为古代考试文体中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稳固的一种文体。
(二)苏轼策问的类型
苏轼一生大概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读书应举入仕时期,二是自请离朝,也就是“乌台诗案”,三是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四是远谪惠儋时期。而苏轼策问大多作于政治生涯鼎盛时期,也就是“乌台诗案”前的时候,那时苏轼本人有着议政的冲动和伟大志向并且宋朝的政治环境使文人都有着高涨的议政倾向和参与政治的意识,也给了文人议政的机会,因此当时苏轼的公文大多集中于此时。
目 录
一、引言 1
(一)苏轼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2
二、苏轼策问分类概说 2
(一)策问的演变 2
(二)苏轼策问的类型 3
三、苏轼策问的思想内容 5
(一)居安思危意识 5
(二)战事及郡治思考 6
(三)民本思想 6
(四)人臣观 7
四、苏轼策问的艺术特征 8
(一)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 8
(二)语言结构行云流水 9
(三)善用多种修辞手法 10
(四)具有论辩思想 11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苏轼策问研究
一、引言
(一)苏轼简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被众人公认为北宋“全能文人”,其在诗,书,文,画等方面皆为一流,实为“通才”。苏轼的文风大多文笔纵横,豪放不羁,并且善用各种修辞以表达其思想。苏轼以其才华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同为豪放派的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苏轼不仅在诗词赋等方面才华出众,而且在公文上也是有杰出的成就,苏轼的《苏轼全集》中收录了数百篇公文,其中以政论文和史论文为主。苏轼的公文写作贯穿他的一生,对北宋时期的政治有巨大的影响。苏轼可谓是“艺术的综合论者”。
苏轼作为北宋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世人所周知,一直是中国古代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人物,并且在中国古代研究史中,研究人员对宋代的研究也多以苏轼的作品为模版,对宋代诗词特点进行深入剖析,因此对苏轼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数以万计。但是无论是以苏轼的作品为例对宋代进行的研究还是苏轼本人的研究,大多局限于诗词方面,很少涉及公文,也很少联系当时的政治,经济,朝堂边疆战事等问题,而且其中策问部分的研究更是寥若星辰,也就是说策问是苏轼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而国外对苏轼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在苏轼的文章方面。比较著名的研究者有日本的佐藤一郎,吉井和夫,池泽滋子等,但是在苏轼的应用文方面也是微乎其微,更不用说是在策问方面了。但是苏轼的古文理论对宋代有重要意义,丰富了宋代应用文理论,正如斋藤正谦在《拙堂文话》中所述:“庐陵出焉,而古文大兴;眉山出焉,而时文一变。二家之于文,可谓犄角之功”。他认为苏轼在应用文方面有犄角之功,此观点对我们现在对苏轼应用文进行研究有重要鼓励之意义。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文选取苏轼策问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在中国的公文研究史中,虽然关于苏轼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就策问方面而言相对匮乏,因此说明对苏轼策问的研究意义是有很大价值的。其次,在苏轼的《苏轼全集》中关于策问的文章有23篇,数量充足,对于策问的深入研究有实际意义的帮助并且更利于获得具体的研究成果。最后,虽然关于苏轼策问的研究较少,但是苏轼诗歌词方面的研究甚多,包括苏轼思想,人品,政治思想等的研究也是很多,因此为苏轼策问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根据《苏轼全集》中的23首策问为蓝本,从文章的演变,特征,类型,思想内容,艺术特征等方面依次对其进行研究,并以其他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作为辅助,以取得更加准确的研究成果。
二、苏轼策问分类概说
(一)策问的演变
策问分别由策头,策项,策尾三部分构成,短小精悍,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相对完整,形式独立并且表达形式一定,同时对对策有引导作用。在《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吴承学先生认为:策问本身也是文章,策问不仅仅是发问,并且也是以“论”带“问”,甚至以“论”为主,篇末带“问”。策,最初并不作为文体来理解,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策”进行了解释:“策,从竹朿声,马箠也。马檛(马棰)曰策,以策击马曰敕。”因此,“策”最初的意义为“竹子做的马鞭”经过多年的演变,“策”变为“册”。“策”多与“问”相连形成“策问”,形成一种文体,即古代考试制度的一种,在宋朝,多为皇帝在大殿之上对考生提出问题,而考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论述。
根据上文所述,策问最初并不是文体,只是最高统治者对臣子的政务咨询,到了汉朝才首次有了文体的意思。在汉朝,统治者十分重视策问,但是在汉代无论是君主还是政务大臣,都忽略了策问用于选拔人才的重要功效,仅仅将它作为咨询国家要事的方法,但是汉代的一批明哲先贤都是通过策问而显示出其自身突出才能,因而被重用,对汉代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从另一方面而言,汉代对策问成为一种文体也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自汉代起,历朝都开始使用策问作为衡量选取人才的一种重要方法。唐朝开始,有一种“以策取士”的说法,但是唐诗在当时达到鼎盛时期,无论实际情况中,策问有多么重要,在当时价值取向方面,“以诗取士”依然位于首位。到了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发展,策问在取士中的地位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当时苏轼在《拟进士廷试策》中说:“昔祖宗朝尚词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佑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可以看出,试策在衡才取士制度方法中位于首位,策论也至此成为取士方法中的重中之重,一直延续至明清。
综上所述,策问在历朝历代取士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并且随时时代的发展,朝代的更替,策问成为古代考试文体中历史最为悠久,地位最为稳固的一种文体。
(二)苏轼策问的类型
苏轼一生大概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读书应举入仕时期,二是自请离朝,也就是“乌台诗案”,三是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四是远谪惠儋时期。而苏轼策问大多作于政治生涯鼎盛时期,也就是“乌台诗案”前的时候,那时苏轼本人有着议政的冲动和伟大志向并且宋朝的政治环境使文人都有着高涨的议政倾向和参与政治的意识,也给了文人议政的机会,因此当时苏轼的公文大多集中于此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