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征的辅政之道看秘书的能力建构【字数:10866】

内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秘书作为辅助领导的角色,在政府、企业的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秘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魏征是有名的辅政大臣,他帮助君主处理文书,辅助处理政务,所充当的角色和所担任的职务与现代秘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文章对魏征辅政之道的进行分析,探讨研究魏征的辅政方法、形成原因。从参谋辅政和沟通协调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作为辅政名臣具备的能力素养,借此来看现代秘书的能力建构。研究魏征的成功之道,辅佐之能对于提高现代秘书的工作能力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目 录
一、前言 1
二、魏征辅政之道的表现 1
(一)参谋辅政能力 1
1.军事之谋 2
2.政治之断 2
3.经济之策 3
(二)沟通协调能力 4
1.谏言君主的能力 4
2.协调他人的能力 4
三、魏征辅政之道形成的原因 5
(一)文化底蕴的沉淀 5
1.家学熏陶 5
2.文化传承 6
(二)人生挫折的磨砺 6
1.家道中落 6
2.六易其主 7
(三)时代风云的际遇 7
1.社会时局的变化 7
2.开明君主的支持 8
四、魏征辅政之道对现代秘书的启示 8
(一)自身素质修养是基础 8
1.学识修养 8
2.人格品性 9
(二)能力体系构建是关键 10
1.敏锐洞察,积极谋划 10
2.提高沟通,善于协调 10
五、结语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4
从魏征的辅政之道看秘书的能力建构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企业单位,良好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领导者,同时出色的辅助人员也不可或缺,因此在纷繁复杂的工作中,秘书这一职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对秘书的能力要求也日益增高。我国现代“秘书”一词是从国外引入的,虽然与中国古代秘书的含义不能完全等同,但其中又不乏共通之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对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代辅政名臣的研究,不但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认识那段历史,而且还可以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挖掘辅佐君主的方法和技巧,探寻秘书应当具备的素养和能力,总结辅助工作的经验,从而提高现代秘书的工作能力。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朝代更替纷繁复杂,涌现了不少辅佐明君建国立业的忠臣良相,而在众人之中我选择了闻名史册的谏臣魏征为研究对象。魏征辅政之路不算长,然而他是一名成功的辅政之才,他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展现出杰出的才能,为稳定国家局势作出了贡献,是开创贞观盛世的一员猛将。史官刘煦在《旧唐书》中称赞他:“前代诤臣,一人而已”。据《贞观政要》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赞誉魏征:“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可见,魏征是一名成功的辅政能臣,所以研究魏征的辅政之道,探讨他作为“古代秘书”所具备的素养、能力等对现代秘书的能力建构重要具有重要意义。
二、魏征辅政之道的表现
(一)参谋辅政能力
研究魏征的辅政路可以总结:站在多个阶级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出谋划策是他的辅政方式之一。作为秘书人员,参谋辅助能力是一项基本且重要的职能。想要履行好这项职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秘书人员有充分的学识为领导做参谋,需要秘书人员有足够的能力洞察局势完善决策。
《新唐书魏征传》中对魏征前期的生活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可以推断的是魏征的政治生涯开始的很晚。他的政治生涯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归唐以前,跟随太子李建成时期以及最终归顺唐太宗李世民三个时间段。根据史料记载,在归唐前魏征受多重因素影响并未被重用,真正展露才能还是在归唐之后。
1.军事之谋
在辅佐太子李建成时期,刚开始魏征没有被重用。转折点是一次平叛事件,作为李建成的谋士,魏征知道太子亟需在高祖面前展示不输于秦王的军事之才,所以在洞察到消灭刘黑闼势力的关键性后,及时向李建成献计献策,让他主动请缨出兵降服,最终太子在与秦王的皇位斗争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据《旧唐书隐太子李建成传》:“今黑闼率破亡之余,众不盈亏,加以粮运阻绝,疮痍未瘳,若大军一临,可不战而擒也”正是这次平叛的胜利让魏征崭露头角。可见,作为参谋辅助之臣,洞察局势,积极为君主出谋献策是重要的。
辅佐唐太宗李世民时期是魏征出谋划策的鼎盛期,他充分显露了在军事方面的远见卓识,以解决突厥事件为典型。突厥问题一直是唐太宗的心头大患,威胁着皇权的稳固。据《贞观政要》中记载为了尽快解决突厥问题,唐太宗亟需扩大军事力量,想扩大征兵范围,于是下诏:“中男以上,虽未十八,身形壮大,亦取。”魏征明白唐太宗渴望稳定皇权的急切,但是他站在多方面思考这个问题,考虑到盲目扩大兵源会适得其反,没有资本力量的支撑将寸步难行,所以进言反对:“若次男已上,尽点入军,租赋杂徭,将何取给”,唐太宗采纳了魏征的谏言,再加上后续策略的谋划实施,军事实力愈渐增强,最终平抚突厥势力。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作为辅政大臣不能盲从与君主的决策,还需要有自己的见解思想,帮助君主作出正确的判断。
2.政治之断
“以文辅政”是魏征的辅政方式和治国理念。贞观初年,经历多年战乱,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群臣针对统治政策积极调整,《资治通鉴》卷一九三记载魏征提出了:“偃革兴文,布德施惠”的治国思想。而“以文治国”离不开人才选拔,思想建设等。为了治国安邦,共建“贞观”基业,魏征提出选拔人才要“选贤良 任能者”。另一方面,魏征又提出只有施德政方可达到治世谏言。据《魏郑公谏录》记载,魏征指出商鞅、韩非的那一套做法“权救于当时,固非致化之通轨”,治天下靠儒家的“王道”是君臣共同得出的结论。对于领导而言,他需要的不仅是支持者,更需要的是能够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人。《贞观政要政体》中记载,对于治民魏征提出了“行帝道而帝,行王道而王”的理念。行帝王之道即行德政;行霸道即依靠暴力,以力服人。君臣都见识过底层百姓为了求生而揭竿起义的力量,唐太宗对魏征所谏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思想深有体悟,始终把国为民本的思想贯穿治国方针。
3.经济之策
结合实际、换位思考,然后再作出谋划是魏征辅政的方式。研究魏征的生平可以发现,受时局动荡、家庭变故的影响,自少年开始魏征就过着清贫的生活,了解民生疾苦,因此在经济发展问题上,他经常从民众的角度来思考。他非常重视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尤其重视农业生产问题,强调注重农桑,固本安民。在此基础上魏征不仅劝谏唐太宗不要随意动用民力、大兴土木、滥征徭役,还要求国家对劳苦大众减轻赋税,要求君主克制自己,崇尚节俭。《魏郑公谏录》卷一中记载,魏征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闻竭泽取鱼,非不得鱼,明年无鱼”,劝谏君主应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忧怜百姓。为了减轻对人民的盘剥和欺压,魏征主张薄赋敛,轻租税;刑罚宽平,宽猛相济。这一系列刑措的实施,使劳苦大众的生活有了宽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阅读魏征编纂的五十卷《群书治要》,也可以发现他不尚空谈,注重实际,重视富民经国之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mishu/1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