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竞争度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内部控制作为评价一个企业自身内部控制目标完成程度的参数,其有效性在企业的日常治理和长期目标制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许多上市企业将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行之有效的选择,是以避免内部控股股东利用其控制地位做出一些不利于企业和外部股东的行为作为目的,并且减轻内部人控制带来的问题,独立地监督企业管理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管理层变更现象发生的频率比较高,企业的破产风险也会随着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强而增加,这也可以进一步刺激市场作用的发挥。倘若企业自身所占市场份额没有达到行业平均水平,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度越激烈,对企业监督机制的要求会越低;如果企业达到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时,当市场竞争度较为激烈时,对监督水平的要求却会随之提高。鉴于此,本文从着重研究了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市场竞争度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取了制造业、房地产、零售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筑业等六大行业,在2016年的财务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经验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独立董事比例和市场竞争度都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2
(二)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3
(三)市场竞争度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4
1.变量的定义 5
2.变量的度量 6
(四)模型构建 6
四、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7
(三)多元回归分析 8
(四)稳健性检验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市场竞争度、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分析
——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最早由美国AICPA于上个世纪定义为保证企业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成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法律程序方面,美国走在先列,2002年通过的《sox》法案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做出了强硬的规章制度。国内也在2008年由财政部牵头与五部在借鉴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后,根据我国现实状况,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两年后颁布了《企业内控制配套指引》,逐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然而,本世纪初至今日,上市企业的财政丑闻接连不断,其中不乏例如默克制药,施乐,东芝等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出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业报告的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发展的战略性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许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不仅仅对内部控制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国内学者比较少涉及的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市场竞争度与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在内部控制方面,国外的研究较为广泛,深入探讨了影响其有效性的内在因素。
通过对诸多的实验数据和实际现象的总结,一些学者发现企业发展的程度和规模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一个企业在财报中被披露出重大内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该企业的发展规模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Ge and McVay,2005)。在这些企业中,能够拥有一个完备的法人结构的企业则会更少的被揭露出实质性的漏洞(Doyle,2007)。同时,研究实证研究表明,累计盈利能力低下,资产负债比较低的企业,它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常是存在实质问题的(Franklin,2007)。
企业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影响这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内部控制的缺陷,在研究参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的员工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百分比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后,发现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系。参与员工的人数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被成功补救的概率也就越大(Choi和 Hagon,2013)。
市场竞争度作为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到制约作用的外部因素(Campello,2006),能够对企业资本结构(Campello,2006)与披露政策(Botosan and Stanford,2015)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远早于国内,国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从牵制,制度,结构,整体框架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国内在这一块的研究,便显得较为薄弱了,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广度上的论述。
研究分析认为,企业组织结构越完整,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和评价的重视程度越高,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资金投入的有效程度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程度越成熟,内部控制就会越有效,较高职工的平均个人素质,会增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张继德,2013)。
其中,董事会在企业治理的结构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起到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达到预防企业内部人员对披露信息造假。(黄蕾,2013)
除去企业内部的机制以外,外部因素一样能够制约企业的内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产品竞争中,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内部控制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林淑萍,2013,黄蕾,2013)。
与上文国外研究一样,大多数学者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信息传递的质量。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能够规范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信息在内部高效的传递,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带来积极的影响(张继德,2013)。如果能够引发财务危机的信息没有及时被告知主要负责人,那么因为内部控制监督缺失而造成的财务危机,只会愈演愈烈(李万福,2012)。
(二)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以数据统计和检验为基础,或总结一个现象,或证明一种假设,或解释一个事实,是国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把其他高管和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发现独立董事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超过了CEO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并且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有效程度就会越高(Ravina、Sapienza,2005)。回顾研究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并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独立董事的功能,并结合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并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果(Withers、Hillman和CannellaJr,2007)。国内有关独立董事的研究热度是在近十几年兴起的,尚在摸索中前行。从经营的阶段性时期变化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不同形态的企业状况也各不相同,独立董事比例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也各具特点(王茂昌,2011)。通过细化独立董事提名、选举机制和薪酬制度等有效措施来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可以促进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作用的发挥(李燕媛、刘晴晴,2012)。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二、文献综述 2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2
(二)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3
(三)市场竞争度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3
三、研究设计 4
(一)研究假设 4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三)变量的定义与度量 4
1.变量的定义 5
2.变量的度量 6
(四)模型构建 6
四、实证分析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7
(三)多元回归分析 8
(四)稳健性检验 8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9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市场竞争度、独立董事比例与内部控制分析
——以A股上市公司为例
引言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部控制,最早由美国AICPA于上个世纪定义为保证企业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内部控制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逐渐演变成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法律程序方面,美国走在先列,2002年通过的《sox》法案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做出了强硬的规章制度。国内也在2008年由财政部牵头与五部在借鉴国外理论与实践经验后,根据我国现实状况,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两年后颁布了《企业内控制配套指引》,逐步完善我国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然而,本世纪初至今日,上市企业的财政丑闻接连不断,其中不乏例如默克制药,施乐,东芝等实力雄厚的国际性大型企业的会计信息造假事件出现。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项管理活动,在企业报告的可靠性、法律的遵循性、经营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和发展的战略性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许多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本文不仅仅对内部控制的内在因素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国内学者比较少涉及的外部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市场竞争度与独立董事比例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内部控制有效性文献综述
在内部控制方面,国外的研究较为广泛,深入探讨了影响其有效性的内在因素。
通过对诸多的实验数据和实际现象的总结,一些学者发现企业发展的程度和规模对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着显著的影响。一个企业在财报中被披露出重大内控制缺陷的可能性与该企业的发展规模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Ge and McVay,2005)。在这些企业中,能够拥有一个完备的法人结构的企业则会更少的被揭露出实质性的漏洞(Doyle,2007)。同时,研究实证研究表明,累计盈利能力低下,资产负债比较低的企业,它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常是存在实质问题的(Franklin,2007)。
企业的核心是人。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影响这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质量。人力资源方面的缺陷往往会导致内部控制的缺陷,在研究参与内部控制的实施的员工人数占企业总人数百分比与企业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后,发现两者呈现出正相关系。参与员工的人数越高,内部控制缺陷被成功补救的概率也就越大(Choi和 Hagon,2013)。
市场竞争度作为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起到制约作用的外部因素(Campello,2006),能够对企业资本结构(Campello,2006)与披露政策(Botosan and Stanford,2015)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外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远早于国内,国外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历了从牵制,制度,结构,整体框架等一系列发展阶段。国内在这一块的研究,便显得较为薄弱了,学者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大多数是建立在国外的研究成果上,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进行广度上的论述。
研究分析认为,企业组织结构越完整,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越高,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和评价的重视程度越高,其内部控制就越有效,资金投入的有效程度与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是正相关的关系,企业的发展程度越成熟,内部控制就会越有效,较高职工的平均个人素质,会增加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张继德,2013)。
其中,董事会在企业治理的结构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对内部控制的目标起到有效地激励和约束作用,从而达到预防企业内部人员对披露信息造假。(黄蕾,2013)
除去企业内部的机制以外,外部因素一样能够制约企业的内部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尤其是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激烈的产品竞争中,企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内部控制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制约。(林淑萍,2013,黄蕾,2013)。
与上文国外研究一样,大多数学者研究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时候,都提到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信息传递的质量。在进入数字化时代后,能够规范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企业信息在内部高效的传递,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带来积极的影响(张继德,2013)。如果能够引发财务危机的信息没有及时被告知主要负责人,那么因为内部控制监督缺失而造成的财务危机,只会愈演愈烈(李万福,2012)。
(二)独董比例与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的研究,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以数据统计和检验为基础,或总结一个现象,或证明一种假设,或解释一个事实,是国外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把其他高管和独立董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发现独立董事功能发挥的有效程度,超过了CEO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并且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有效程度就会越高(Ravina、Sapienza,2005)。回顾研究独立董事比例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文献,并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分析独立董事的功能,并结合独立董事制度实施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实施独立董事制度可以显著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并能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效果(Withers、Hillman和CannellaJr,2007)。国内有关独立董事的研究热度是在近十几年兴起的,尚在摸索中前行。从经营的阶段性时期变化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不同形态的企业状况也各不相同,独立董事比例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的作用也各具特点(王茂昌,2011)。通过细化独立董事提名、选举机制和薪酬制度等有效措施来强化独立董事的监督功能,可以促进独立董事在内部控制中作用的发挥(李燕媛、刘晴晴,201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