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一)机构投资者类型 2
1、稳定型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 2
2、压力抑制型和敏感型机构投资者 2
3、积极型和消极型机构投资者 2
4、治理敏感和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 2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公司绩效 3
1、正面效应 3
2、负面效应 3
3、无关论 3
4、其他 3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
四、研究设计 4
(一)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5
1、被解释变量 5
2、解释变量 5
3、控制变量 5
五、实证分析与结果 6
(一)描述性统计 6
(二)变量间相关性检验 6
(三)多元回归分析 7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
引言
引言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渐渐成为证券投资市场的中流砥柱,对公司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起到了减弱作用。
具体而言,机构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介入体现在如下方面:战略层面,关注公司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投资策略方面的战略举措;经营方面,当经营业绩不佳,尤其是核心部门表现不如预期时介入治理;关注管理层中是否存在少部分执行董事主导,而非执行董事丧失话语权的情况;公司内控方面,关注内控是否出现严重问题,尤其是健康安全、环境污染和产品质量领域;合规情况,公司是否存在未能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董事薪酬是否存在异常高的情况;企业社会责任方面,企业是否存在不好的造成恶劣公众影响,未能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塑造企业正面形象迹象。而良好的公司治理是创造企业绩效的内生源动力,在机构投资者资产规模日益庞大的今天,我们应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其参与公司治理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类上市公司占比较大,推动“混改”的呼喊不绝于耳,而国企“一股独大”的特质使其内生动力不强。在国企改革中,如何恰当引进非国有资本尤为重要。通过研读前人研究,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的引入对提升国有控股企业的经营绩效有着更为显著的正面效应。在国企改革中发挥好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对改革进程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目前关于机构持股和公司绩效的文献研究结论不尽相同,总体以正面为主,但少有学者将重心放在国有控股企业上进行专项研究。本文将重点关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实证研究对国企混改中如何引进合理机构投资者,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 机构投资者类型
由于不同类型的机构投资者主观积极性和客观能力的差别,在衡量机构投资者对公司绩效影响时如果不将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纳入考量,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所偏差。目前关于机构投资者分类的研究主要基于国外学者的成果,国内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测量方式的改进。
稳定型与交易型机构投资者
牛建波等(2013)将关注企业长期绩效,长期持有公司股份的机构投资者定义为稳定型机构投资者;将更具有投机性,短期持有以备交易的机构投资者定义为交易型机构投资者。李争光等(2015)认为相较于短期持有,长期持有的机构投资者更有参与公司治理的主观能动性,而短视的交易型机构投资者会迫使公司牺牲长期利益赚取眼前薄利。
Chen等(2007)认为除了持股时间长短这一维度,持股比例大小也是影响机构投资者治理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持股长且占有较大比例的机构才能带来较为显著的治理效果。
压力抑制型和敏感型机构投资者
杨海燕等(2012)在Brickley等(1988)、Chen等(2007)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压力抑制型和敏感型机构投资进行了进一步划分。将独立性较强,仅存投资关系的社保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和证券投资基金划分为压力敏感型机构投资者;将存在潜在商业联系的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和一般法人机构划分为压力抑制型机构投资者。基于两类机构投资者的不同性质,依赖性较弱的抑制型投资者有更为明显的监督作用。
积极型和消极型机构投资者
Gillan等(2007)细化了积极型机构投资者的类别,在持续持股参与公司治理的基础上增加了“用脚投票”表示重视的机构投资者,丰富了Almazan等(2005)的研究,客观监督成本的不同影响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性。
治理敏感和不敏感型机构投资者
Bushee等(2008)根据挑选投资公司时是否将公司治理水平作为关键选择因素,将机构投资者划分为两类。然而不仅是被投资方的管理水平,投资方的内控对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效应也非常重要。Allen等(2001)认为外聘人员参与管理的机构加重了委托代理问题,存在自利风险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降低治理效率。
(二)机构投资者持股和公司绩效
关于机构投资者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目前现有研究大多验证了机构投资者介入对公司绩效的正面效应,但也存在其他结论。
Pound(1988)的机构投资者监督效率假说提出了三种观点。首先,有效监督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天然的资金和人才优势使其具有更低的监督成本;然后负面监督假说认为潜在的商业关系以及合谋带来的更大收益使机构投资者倾向于降低在公司治理中挑战管理层决策的主观动机;最后负面监督假说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前后公司绩效未发生明显改变。
关于公司绩效的衡量往往是从市场和财务两方面入手。学者们从市场绩效角度进行分析时发现,采用短期或长期衡量指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研究噪音较大,尤其是在中国股市价格发现机制尚不完善的大背景下,无法得出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现有研究从财务绩效入手的研究较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