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问题研究以官林地区为例
目 录
1 引言1
2 民间借贷概述1
2.1 民间借贷的概念1
2.2 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2
2.3 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4
3 我国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5
3.1 民间借贷规模太大5
3.2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偏高5
3.3 民间借贷违约高发冲击实体经济5
3.4 相关法律滞后引起监管缺位6
3.5 短期借贷行为泛滥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6
4 官林地区的民间借贷现状分析6
4.1 官林地区民间借贷现状6
4.2 官林地区民间借贷风险分析7
5 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建议8
5.1 完善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8
5.2 确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9
5.3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0
5.4 加强对金融服务的开拓创新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全国范围内民间借贷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苏,尤其江浙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民间借贷可以说是利弊共存。从坏的方面来说,因为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加上长期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没有足够的外部约束,如果发生了资金链断裂等情况,通常会导致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一旦影响特别恶劣,或者范围很广,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群众的信心。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民间借贷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于乡镇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相当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推动作用。但对待民间借贷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为它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却不能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和投向,甚至部分资金还会投向国家限制领域,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因此,如何认识和定位我国的民间借贷的性质和地位,正确理解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尽力规避风险,已经成为当前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民间借贷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目前主要的形式。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官林地区民间借贷的社会影响,指出当前官林地区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进一步提出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建议。
2 民间借贷的概述
2.1 民间借贷的概念
所谓民间借贷,也就是我们平时新闻中听的较多的,灰色金融、黑市金融、地下金融。学术界从法律特征的角度出发就会把它称为民间金融、民有金融;如果从金融监管角度出发则称为非正式金融、非正规金融、非制度金融、体制外金融等[1]。
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判定民间借贷的内涵,观点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参照正规金融, 民间借贷不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规范和监管范围之内而且这种金融活动没有经过正规金融体系,因此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指未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并监管的游离于金融法规边缘的金融活动[2]。而国内学者则较多与官方金融相比,把没有得到法律、法规认可以及官方机构批准的金融活动界定为民间金融,也称其为民间借贷。
综合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民间借贷内涵大致可以界定为: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许可,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之外,未被政府登记,未反映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统计报表,不向政府纳税,且资金的借贷活动主要存在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 [3] 。
2.2 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
2.2.1 社会传统的渊源
作为一种信用形式民间借贷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商品经济产生之时民间借贷也随之产生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的萧条,大幅度的限制了民间借贷的发展,规模和范围都小了很多,甚至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资本复苏,带动着民间借贷也慢慢恢复生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意识为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发展空间[4]。花费低,手续更为便捷,熟识的亲友之间资金往来,民间借贷成为了更为优先的选择。因此在我国很多地区民间借贷发展越来越快速,即使在我国至今没有合法的地位,没有法律的保障,仍然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
2.2.2 资金供求的失衡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资金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无论何时何处都是极为短缺的。各地银行因发展战略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资金配置的缺陷,导致一些银行资金利用效率达不到预期,呆账,坏账比率上升更是阻碍资金的运转。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太低,形成浪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导致新旧交替,革新措施不断,信息更新换代极快,从自身发展前景的角度出发,城市中收入稳定,经济实力较强,有保障的优质客户群,是他们更愿意服务的对象。专门农村和乡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而这些银行无一例外发展都不景气,网点不断撤并。还面临着坏账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惟一一家面向农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由于贷款要求也不低,成功贷到款,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即便是面向农村的信用社,绝大部分的贷款资金也集中在乡镇企业,而绝大部分农户都处于无处可贷的境地。农户频繁的贷款需求现状无法解决,民间借贷市场的产生也成了顺理成章。灵活简便,门槛极低,极大地符合了他们的要求。这种严重的资金不平衡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5]。
2.2.3 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
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居民投资渠道还是比较少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却是股市的低迷,民间借贷作为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投资渠道,自然而然地蓬勃发展了起来。按一般的经济原理分析,经济发展基本上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股市也会随之大好。而我国股市却一个相反,这导致民间资本过剩。一般来说一旦资源过剩,就等于为其他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天然的机会。投资渠道过少,而股市又长期低迷,无疑又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民间借贷。
2.2.4 信贷政策影响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信贷政策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差额越来越大。一边,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导致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贷款负增长。国有银行又是大额资金的持有者,因此不少资金处于沉睡状态。另一边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无门可贷,中小企业几乎不能从国有银行贷到款。一个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农户等“非优质客户群体”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信贷市场乱想频发,相对应的对于发放贷款的对象也要慎之又慎;还有个原因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审批等多个环节,一般农户是临近用钱才会去申请贷款,缺少提前意识,对于这么长的时间周期会感到不方便。而个体户对于资金更是有着灵活的调度,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很高,商业贷款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是贷款条件高。由于一些小微企业、农户收入不稳定,又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银行很难给予他们足够的贷款额度。因为难以从正当的渠道得到资金,所以只能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民间借贷。
2.2.5 盈利思想引动
1 引言1
2 民间借贷概述1
2.1 民间借贷的概念1
2.2 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2
2.3 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4
3 我国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5
3.1 民间借贷规模太大5
3.2 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偏高5
3.3 民间借贷违约高发冲击实体经济5
3.4 相关法律滞后引起监管缺位6
3.5 短期借贷行为泛滥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6
4 官林地区的民间借贷现状分析6
4.1 官林地区民间借贷现状6
4.2 官林地区民间借贷风险分析7
5 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建议8
5.1 完善民间借贷的相关法律法规8
5.2 确立民间借贷的法律地位9
5.3 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10
5.4 加强对金融服务的开拓创新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全国范围内民间借贷规模都有不同程度的复苏,尤其江浙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民间借贷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了不容忽视的规模和影响。作为一把双刃剑,民间借贷可以说是利弊共存。从坏的方面来说,因为民间借贷具有自发性,加上长期游离于官方金融体制之外,没有足够的外部约束,如果发生了资金链断裂等情况,通常会导致一连串的不良后果。一旦影响特别恶劣,或者范围很广,就会影响社会安定和群众的信心。当然,从好的方面来说,民间借贷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及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对于乡镇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更是起到了相当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推动作用。但对待民间借贷的作用,我们不能只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应该看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为它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却不能保证这些资金的安全和投向,甚至部分资金还会投向国家限制领域,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因此,如何认识和定位我国的民间借贷的性质和地位,正确理解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尽力规避风险,已经成为当前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课题通过文献研究了解了民间借贷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目前主要的形式。分析了我国民间借贷的问题及原因,结合官林地区民间借贷的社会影响,指出当前官林地区民间借贷存在的风险,进一步提出防范民间借贷风险的建议。
2 民间借贷的概述
2.1 民间借贷的概念
所谓民间借贷,也就是我们平时新闻中听的较多的,灰色金融、黑市金融、地下金融。学术界从法律特征的角度出发就会把它称为民间金融、民有金融;如果从金融监管角度出发则称为非正式金融、非正规金融、非制度金融、体制外金融等[1]。
国内外学者对于如何判定民间借贷的内涵,观点略有不同。国外学者对其内涵的界定主要参照正规金融, 民间借贷不处于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规范和监管范围之内而且这种金融活动没有经过正规金融体系,因此将其称为非正规金融,指未经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批准并监管的游离于金融法规边缘的金融活动[2]。而国内学者则较多与官方金融相比,把没有得到法律、法规认可以及官方机构批准的金融活动界定为民间金融,也称其为民间借贷。
综合国内外学者不同观点,民间借贷内涵大致可以界定为:现行法律尚未明确许可,游离于国家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之外,未被政府登记,未反映于正规金融体系的统计报表,不向政府纳税,且资金的借贷活动主要存在于个人之间、企业之间或个人与企业之间的资金筹借活动 [3] 。
2.2 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
2.2.1 社会传统的渊源
作为一种信用形式民间借贷出现的时间相当早,商品经济产生之时民间借贷也随之产生了。计划经济时期经济的萧条,大幅度的限制了民间借贷的发展,规模和范围都小了很多,甚至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之后,民间资本复苏,带动着民间借贷也慢慢恢复生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意识为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环境和发展空间[4]。花费低,手续更为便捷,熟识的亲友之间资金往来,民间借贷成为了更为优先的选择。因此在我国很多地区民间借贷发展越来越快速,即使在我国至今没有合法的地位,没有法律的保障,仍然被人们所广泛的使用。
2.2.2 资金供求的失衡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资金作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无论何时何处都是极为短缺的。各地银行因发展战略问题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资金配置的缺陷,导致一些银行资金利用效率达不到预期,呆账,坏账比率上升更是阻碍资金的运转。一方面,正规金融机构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个别行业的贷款利用效率太低,形成浪费。这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不过,可以预见的是,银行业金融体制改革导致新旧交替,革新措施不断,信息更新换代极快,从自身发展前景的角度出发,城市中收入稳定,经济实力较强,有保障的优质客户群,是他们更愿意服务的对象。专门农村和乡镇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而这些银行无一例外发展都不景气,网点不断撤并。还面临着坏账率居高不下的难题。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中惟一一家面向农村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由于贷款要求也不低,成功贷到款,也不是件简单的事。即便是面向农村的信用社,绝大部分的贷款资金也集中在乡镇企业,而绝大部分农户都处于无处可贷的境地。农户频繁的贷款需求现状无法解决,民间借贷市场的产生也成了顺理成章。灵活简便,门槛极低,极大地符合了他们的要求。这种严重的资金不平衡导致了民间借贷的快速膨胀[5]。
2.2.3 民间资本缺乏投资渠道
相比于发达国家目前我国居民投资渠道还是比较少的,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却是股市的低迷,民间借贷作为另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投资渠道,自然而然地蓬勃发展了起来。按一般的经济原理分析,经济发展基本上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股市也会随之大好。而我国股市却一个相反,这导致民间资本过剩。一般来说一旦资源过剩,就等于为其他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天然的机会。投资渠道过少,而股市又长期低迷,无疑又会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民间借贷。
2.2.4 信贷政策影响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信贷政策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因,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差额越来越大。一边,信贷管理体制改革导致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贷款负增长。国有银行又是大额资金的持有者,因此不少资金处于沉睡状态。另一边急需用钱的农民、中小企业却无门可贷,中小企业几乎不能从国有银行贷到款。一个原因是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农户等“非优质客户群体”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信贷市场乱想频发,相对应的对于发放贷款的对象也要慎之又慎;还有个原因是金融机构信贷门槛过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贷款手续复杂,一笔贷款需要经过调查、担保、审批等多个环节,一般农户是临近用钱才会去申请贷款,缺少提前意识,对于这么长的时间周期会感到不方便。而个体户对于资金更是有着灵活的调度,对于资金的流动性要求很高,商业贷款很难满足这些需求。另一方面是贷款条件高。由于一些小微企业、农户收入不稳定,又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银行很难给予他们足够的贷款额度。因为难以从正当的渠道得到资金,所以只能转而把目光投向了民间借贷。
2.2.5 盈利思想引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