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市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20200112193928]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家族制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1
1.1引言 1
1.2问题界定 1
1.3现状描述 2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3
2.1文献综述 3
2.2理论基础 5
2.3研究假说 7
第3章 研究设计 8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8
3.2变量定义 8
3.3模型构建 9
第4章 实证分析 11
4.1 描述性分析 11
4.2相关性分析 12
4.3回归性分析 13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5
5.1研究结论 15
5.2政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1.1引言
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企业形式之一,是民营企业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著名的家族企业有很多,例如王永庆家族的台塑集团、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健熙家族的三星集团,摩根家族等等,这些家族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甚至是垄断地位,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自我国第一批上市公司开始,家族企业就在经济市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积极的角色。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上市家族企业的经营也不断的在规范化、合理化,逐渐摆脱了一股独大的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股份如何分配,保持怎样的股权结构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于非家族成员高管的股份配置,也困扰了许多企业。
为了探讨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上市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问题,本文将选择沪深两市的上市家族企业为对象,通过对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来研究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第一方面是解释分析了绩效和股权结构的关系;第二方面可以对上市家族公司针对各自现有情况做出股权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适当参考;第三方面对投资人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上提供了较为真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2问题界定
我国近代家族企业的真正发展只能追溯到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各项有利的经济政策的推出,各地政府也开始扶持起家族企业。而尤其到了近十年,民营经济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家族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一大片天地。如今经济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在不断追求新技术和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增大规模,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激励创新等,许多家族企业开始上市,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家族企业就面临一个关于选择合理股权结构的问题。
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的基础,就像是大树的骨干一样,决定了企业到底为何而战,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不同的股权结构会使企业经营决策出现差异,利润分配方式和企业发展能力也不同。
上市家族企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才能达到更优的经营绩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3现状描述
中国人注重姓氏和血缘关系,在家族企业中尤为突出,对血缘关系以外的高层管理者有低信任度并加以防备;家族“族长”一般是大股东且是实际控制人,在“族长”的权威下家族成员所持有的股权被集中并整合。事实证明,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即使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严重分歧也能迅速达成共识,因为维护家族利益保持团结是所有家族成员的责任。
据统计,在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中,有70%采取家族式管理,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了很多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行为。如果企业仍然保持家族一股独大,保持传统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那么即便企业上市了后续的发展和改革也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企业依旧缺乏活性。
一些上市家族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以达到增加经营成果的目的,推出了增加高管持股和员工持股的政策,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但是以国美电器为例子,出现了黄光裕家族和陈晓之争,国美电器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些家族引入了国家、当地政府或者银行等其他股东,增加了对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来自外部的金钱政策支持也大了很多。然而引入这些股东会导致家族话语权的减少,对企业控制力度的削弱,企业的决策机制就会变得相当复杂。
总而言之,不同的上市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差异大,并且还没有一套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来帮助家族企业选择股权结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2.1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的特点就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企业股权集中度高,股东大多是家族成员,其他股东股东占有很少的股份。经过各种途径上市后,上市家族企业的股东构成一般是四种:政府、金融机构、交叉持股和家族。
上市家族企业脱胎于家族企业,股权性质依旧较为简单,股份流动性较小,所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股权集中度对于上市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Berle和Means(1932)是最早研究两者关系的学者。他们认为股权过于分散时,由于经理人没有所有权,所以会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业绩,而把股东们的权益作为次要目标,企业的绩效不会达到最好的状态。对此学者们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主要分成两种观点。
2.1.1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有关
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时会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Grossman和Hart(1980)当股东的监督效益大于监督成本时,股东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层股权集中的上市家族企业对于子公司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也更大。任弘毅和王威(1995)认为家族企业中管理权和所有权都是家族所有,因此在经济危机时股东也能常常给关键的子公司注资,助其度过难关。冯莉(200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时,企业出现的问题往往更好解决。家族既可以避免重要信息的隐匿,代理人需要负责的委托人也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集中起来了。亚当斯密认为在“有控股股东”和“无控股股东”之间他会选择前者。Margaritis和Psillaki(2007)认为外部大股东对减少管理机会主义有强烈的激励作用,他们也许更喜欢使用债务作为治理机制来控制管理层额外补贴的消耗。
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负相关关系。Maury(2006)认为大股东持股过高会带来道德风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施东辉(2000)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决策和监督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管理层(经营权)的干涉会比其他模式多,大股东甚至能轻而易举的重组管理层。但是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管理层的高管通常是由家族内部人担任,这反而会让大股东在更换管理层时有所顾虑。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股权像皇权一样的高度集中也可能不利于管理层的“改朝换代”,管理层会更为稳定。
有些学者认为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就能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钱源达(2007)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N”字型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较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经营绩效;家族制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1
1.1引言 1
1.2问题界定 1
1.3现状描述 2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3
2.1文献综述 3
2.2理论基础 5
2.3研究假说 7
第3章 研究设计 8
3.1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8
3.2变量定义 8
3.3模型构建 9
第4章 实证分析 11
4.1 描述性分析 11
4.2相关性分析 12
4.3回归性分析 13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15
5.1研究结论 15
5.2政策建议 15
参考文献 17
第1章 问题的提出与现状分析
1.1引言
家族企业是世界上最普遍的企业形式之一,是民营企业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著名的家族企业有很多,例如王永庆家族的台塑集团、刘永好的新希望集团、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李健熙家族的三星集团,摩根家族等等,这些家族企业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甚至是垄断地位,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自我国第一批上市公司开始,家族企业就在经济市场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积极的角色。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上市家族企业的经营也不断的在规范化、合理化,逐渐摆脱了一股独大的局面,但是家族企业的股份如何分配,保持怎样的股权结构一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年来,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聘用职业经理人,对于非家族成员高管的股份配置,也困扰了许多企业。
为了探讨股权结构是如何影响上市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问题,本文将选择沪深两市的上市家族企业为对象,通过对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来研究我国上市家族企业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这项研究很有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第一方面是解释分析了绩效和股权结构的关系;第二方面可以对上市家族公司针对各自现有情况做出股权结构的调整提供了适当参考;第三方面对投资人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上提供了较为真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2问题界定
我国近代家族企业的真正发展只能追溯到改革开放。随着国家各项有利的经济政策的推出,各地政府也开始扶持起家族企业。而尤其到了近十年,民营经济发展到了黄金时期,家族企业撑起了中国经济的一大片天地。如今经济政治环境不断变化,在不断追求新技术和高质量产品的同时,企业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为了增大规模,树立品牌,增强竞争力,激励创新等,许多家族企业开始上市,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时家族企业就面临一个关于选择合理股权结构的问题。
股权结构是上市公司的基础,就像是大树的骨干一样,决定了企业到底为何而战,发展的目标是什么。不同的股权结构会使企业经营决策出现差异,利润分配方式和企业发展能力也不同。
上市家族企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股权结构,才能达到更优的经营绩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1.3现状描述
中国人注重姓氏和血缘关系,在家族企业中尤为突出,对血缘关系以外的高层管理者有低信任度并加以防备;家族“族长”一般是大股东且是实际控制人,在“族长”的权威下家族成员所持有的股权被集中并整合。事实证明,在遇到重大危机时,即使家族成员之间出现严重分歧也能迅速达成共识,因为维护家族利益保持团结是所有家族成员的责任。
据统计,在我国上市家族企业中,有70%采取家族式管理,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了很多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行为。如果企业仍然保持家族一股独大,保持传统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那么即便企业上市了后续的发展和改革也会受到很大的阻力,企业依旧缺乏活性。
一些上市家族企业为了激励员工以达到增加经营成果的目的,推出了增加高管持股和员工持股的政策,引入了职业经理人。但是以国美电器为例子,出现了黄光裕家族和陈晓之争,国美电器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有些家族引入了国家、当地政府或者银行等其他股东,增加了对企业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来自外部的金钱政策支持也大了很多。然而引入这些股东会导致家族话语权的减少,对企业控制力度的削弱,企业的决策机制就会变得相当复杂。
总而言之,不同的上市家族企业股权结构差异大,并且还没有一套优秀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来帮助家族企业选择股权结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第2章 文献综述、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说
2.1文献综述
家族企业的特点就是家族所有和家族控制,企业股权集中度高,股东大多是家族成员,其他股东股东占有很少的股份。经过各种途径上市后,上市家族企业的股东构成一般是四种:政府、金融机构、交叉持股和家族。
上市家族企业脱胎于家族企业,股权性质依旧较为简单,股份流动性较小,所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股权集中度对于上市家族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
Berle和Means(1932)是最早研究两者关系的学者。他们认为股权过于分散时,由于经理人没有所有权,所以会更加注重追求自己的业绩,而把股东们的权益作为次要目标,企业的绩效不会达到最好的状态。对此学者们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主要分成两种观点。
2.1.1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有关
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股权集中时会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代理成本和监督成本。Grossman和Hart(1980)当股东的监督效益大于监督成本时,股东有足够的动力来监督关注企业经营管理层股权集中的上市家族企业对于子公司的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也更大。任弘毅和王威(1995)认为家族企业中管理权和所有权都是家族所有,因此在经济危机时股东也能常常给关键的子公司注资,助其度过难关。冯莉(2008)研究发现股权集中时,企业出现的问题往往更好解决。家族既可以避免重要信息的隐匿,代理人需要负责的委托人也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就集中起来了。亚当斯密认为在“有控股股东”和“无控股股东”之间他会选择前者。Margaritis和Psillaki(2007)认为外部大股东对减少管理机会主义有强烈的激励作用,他们也许更喜欢使用债务作为治理机制来控制管理层额外补贴的消耗。
有些学者认为两者是负相关关系。Maury(2006)认为大股东持股过高会带来道德风险,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出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施东辉(2000)研究表明,第一大股东的决策和监督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管理层(经营权)的干涉会比其他模式多,大股东甚至能轻而易举的重组管理层。但是由于家族企业的特殊性,管理层的高管通常是由家族内部人担任,这反而会让大股东在更换管理层时有所顾虑。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股权像皇权一样的高度集中也可能不利于管理层的“改朝换代”,管理层会更为稳定。
有些学者认为不是简单的相关关系就能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钱源达(2007)实证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呈“N”字型的相关关系。研究发现在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时,较之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更加显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