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研究

摘要: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目前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调节递延所得税作为盈余管理的方法之一,为上市公司降低所得税成本和提高盈余水平提供了有效手段。然而,这种方法由于主观性较强,也容易沦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工具。本文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为基础,运用定性和多种定量的方法,对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展开研究。结论表明,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存在显著的关联性,并且递延调节所得税会持续影响上市公司预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2
(一)盈余管理研究2
1.盈余管理的概念2
2.盈余管理的动机2
3.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2
(二)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2
1.国外学者观点2
2.国内学者观点2
二、研究设计3
(一)研究假设3
(二)样本来源和描述性统计3
(三)变量定义3
(四)研究步骤4
(五)模型设计4
三、实证分析5
(一)盈余管理的存在性5
(二)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的关联强度7
(三)调节递延所得税对盈余管理质量的影响程度7
四、结论和建议8
(一)研究结论8
(二)政策建议8
致谢8
参考文献9
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的关联性研究
引言
引言
财务信息的披露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因此一直以来,它都是国内外学者乐于研究的话题,有关学者证实了会计准则和税法制度关于所得税计量的差异下隐藏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国外学者有结论表明,递延所得税可以作为检测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一个指标。并且,企业管控所得税的能力越强,盈余管理水平相对越高。
我国自2007年会计准则和税法改革后,关于递延所得税和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一方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以往学者的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他们大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通过计算可操纵性应计项目来检验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另一方面,新政策实施的年度不长,没有足够财务数据的支持可能会导致研究结论不准确。
本文以新企业会计准则和新税法的实施为背景,综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探究递延所得税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联规律,揭示盈余质量受递延税款调节的影响程度,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盈余管理研究
1.盈余管理的概念
(1)会计信息披露的目标:Shipper(1989)认为,管理者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而有目的地向外披露财务信息的过程;
(2)把盈余管理归纳为“企业行为”:秦荣生(2001)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为达到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需要;
(3)与企业监管者相关:Wahlen(1999)认为,管理当局通过改变会计方法或真实交易,来改变的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以此误导那些依赖企业财务报告进行决策的利益关系人。
2.盈余管理的动机
(1)资本市场动机。孙威和郝洪(2012)认为,企业IPO前后的经营成果落差显著,是盈余管理所致;
(2)债务契约动机。薄澜(2013)发现,债务规模的递增会引起盈余管理水平呈现“U”形趋势;
(3)行业监管动机。周琳(2011)发现,当局的宏观调控使得房地产企业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以降低成本;
(4)避税应亏动机。李增福、郑友环(2010)认为,所得税税率在未来的变动趋势,会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存在性;
(5)激励动机。何威风(2015)认为,在薪酬、地位的激励下,管理者会刻意提高业绩水平,尤其在私有企业中。
3.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1)应计利润分离法:一种常用的方法是Jones模型。Jones(1991)将应计项目按照是否可以被人为操纵来进行研究,后被其他学者多次修正;
(2)盈余分布法:该方法较简单。其核心结论是,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会导致盈余分布不平滑;
(3)真实盈余管理法:目前暂无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计量模型。
(二)递延所得税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1.国外学者观点
Penman(2001)的研究结论表明,递延所得税的大幅增加,很可能是企业通过应计项目来操纵盈余所致。Phillips,Pineus和Rego(2003)认为,上市公司通过递延所得税来让报表数据变得更加“合理”,或者隐藏亏损。Halon(2005)发现会税收益之差与会计收益呈负相关关系。国外学者通过评价会计收益相对应税收益的偏离程度,来研究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他们的结论已经表明,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利用会税差异来操纵企业的盈余信息。因此,基于递延所得税的会税差异能够用于检测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2.国内学者观点
钱春杰(2006)认为,会计准则与税法规定的不同越大,盈余越不可持续。魏涛(2007)发现,非常损益对利润的操纵程度远强于操纵性应计利润。李增福、郑友环(2010)认为,如果企业所得税率的未来趋势走低,其极有可能会使用应计项目向下调整盈余。郭建玲、朱军生(2011)的实证结果表明,新税法的实施时间不长,递延所得税不比传统的琼斯模型具有更好的防止盈余下降的能力。张红艳(2012)发现企业有很大的主观机会来使得递延所得税直接影响到净利润的可能性。王亮亮(2014)证明了由于递延所得税导致企业所得税成本的降低程度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成正相关。综上而言,由于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递延所得税在企业的盈余管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识别盈余管理能力,还需进一步地探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H1:递延所得税用于识别盈余管理存在性,比应计利润分离法更显著。
企业在进行盈余管理时常常把净利润作为关键点,因为它是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是计算其他财务指标的重要依据。为了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上市公司利用递延税款的存在,导致非常损益项目会影响所得税费用,净利润也会受到直接影响。由于会计准则比受受法律的弹性更大,因此相对于应税收益,企业更偏爱会计收益。基于上文提及的Phillips的结论,本文提出该假设。
H2:递延税款的调节会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预测产生影响。
上文已经提到,递延所得税会影响企业的当期经营成果,这不是企业盈利能力的真实反映。一些公司在递延所得税资产到期后的财务表现会变得更加糟糕,可能是由于未来产生的应税收入不足以抵消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基于此,本文提出该假设。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124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