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智利苹果贸易分析_以南京市场调研看智利苹果竞争力状况
中国和智利苹果贸易分析_以南京市场调研看智利苹果竞争力状况[20200428201139]
摘要:中国和智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开始以来,双方在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的发展。智利本身作为南美洲第一大苹果出口地,在中国市场的进口状况也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以南京市消费者为例,选取4个地区,抽取204份调查问卷。最终确定影响中国和智利之间苹果贸易的基础源于消费者对于智利苹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并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收入状况、本身家庭结构和其他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并对此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改善中国和智利双边贸易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苹果贸易;影响因素;贸易政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相关的原因因素研究综述 2
2.相关的结果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4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5
1.中国进口苹果状况 5
2.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5
3.智利苹果出口状况 5
4.智利苹果产量及面积 5
5.智利主要出口苹果种类 6
(二)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6
(三)样本基本情况 7
(四)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8
1.消费者对中智水果贸易的认知 8
2.购买过智利苹果的情况 8
3.对中智苹果贸易接受程度及前景的评价 9
4.对中智苹果贸易前景和购买意愿的打分 9
四、实证分析 9
(一)相关变量对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的单因素分析 10
1.认知情况对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的影响 10
2.居民收入情况对购买智利苹果的影响 10
3.被调查者个人特征对智利苹果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 11
(二)南京市居民对智利苹果购买意愿及接受度的实证模型分析 14
1.模型选择 14
2.回归分析过程及结论 14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14
(一)主要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1:调研问卷 18
中国和智利苹果贸易分析
——以南京市场调研看智利苹果竞争力状况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与智利,两个横跨了太平洋的国家,为何会发生农业产品尤其是水果类商品之间的贸易呢?其实这与国际贸易中所说的比较优势的观点有相冲突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苹果出口国家,智利是南半球苹果第一大出口国家,中国无需进口即可在国内获得相对成本较低的苹果,那么中国为何需要进口智利苹果?而且苹果商品之间的跨洋贸易很容易造成不易保存的苹果腐化变质,但是中国智利之间的贸易状况却改变了这一预期。
我们放眼智利所在的南美大陆与中国所在亚欧大陆相比较来说,相互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来看,拉丁美洲是个条件优越的地区,该地区土地广阔,有丰富的林木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渔类资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南美洲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羊毛等畜牧产品,海洋捕捞等渔业活动都具有一定优势。这些特色农作物与中国产品需求之间有明显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现存的缺口较大; 而剑麻等热带、亚热带农林特产,中国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进口依赖度较高; 而温带水果如苹果,由于南北大陆之间的气候相反特征,苹果的成熟期与中国相反,因此可以调节中国淡季苹果市场的供应紧张状况。
但是,探求中国智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尤其是苹果贸易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不仅仅只是地理因素方面,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概括出中智之间的农产品尤其是苹果产品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将产生何种影响。
(二)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中智FTA是我国与南美洲最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而且双方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中智农产品尤其是苹果产品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已经成为学者们新的关注点,但是关于中智贸易的研究多是针对中智两国宏观方面展开,因此研究结果在具体到各个种类时并不确切,故本文从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两方面对关于中智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1.相关的原因因素研究综述
在现有的理论中,对于中智贸易原因的理论研究较为全面具体,但是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中智之间的地理差异带来资源禀赋差异因素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出:智利所处的地域是个条件优越的地区,土地宽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渔业资源,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张洁等,2008)
(2)中智之间的FTA政策因素
自2006年签订中国与南美洲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以来,智利对中国采取降税贸易政策,智利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增加至 32.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3.7%。(庄芮等,2012)
(3)中智之间的贸易竞争力指向不同
依据中国和智利的农产品RCA 的测算结果表明:智利在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水果制品上较中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而我国则在蔬菜、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智利。(李建平等,2007)
(4)经济变动对中智互补性贸易的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由原始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化道路,电子、化工、机械领域近年发展迅速,而智利仍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如水果、林木、矿业等制品。因此,中国对智利出口多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智利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进出口之间有很强互补性。(吴向阳等,2012)
(5)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
由双方G—L指数得出结论:双方在贸易中实现的是肉、蔬菜、水果、油籽、油脂、肉鱼制品、饲料、植物纤维等产品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实现资源的互补,农产品优劣势的互补。(远铜,2012)
在以上研究中,从中智农产品尤其苹果贸易产生的不同角度剖析了不同因素的产生的原因,并且将研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面,对于本文建立恰当的经济模型有重要意义。
2.相关的结果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中智签订FTA的总体政策效应推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南美洲主要国家受到影响,智利则由于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效应影响,2009 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同比增长 20.6%,中国变为智利的主要出口国,超过了智利总出口的20%。(Enrique Valenzuela .R,2011)
(2)贸易政策下智利农业产业发展
气候本身的相反特性为中国急剧增长的冬季水果需求市场带来应急的橙子、黄桃、苹果、葡萄、樱桃等水果产品。智利充分发挥其地广人稀的优势,推动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业的发展。(吴向阳,2012)
(3)政府政策推动下的弊端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双边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不平衡,中国对智利存在逆差问题。就汇率问题上来说,南美洲部分国家货币在金融危机中贬值严重,增加了其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对农产品进口产生了抑制作用。最终,中国与智利的贸易往来是建立在双方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即近年来中国和南美政治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中国和南美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中智农产品尤其苹果贸易的基础依然需要进一步巩固。(远铜,2010)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苹果贸易是基于中国智利之间的不同因素决定的,比如中国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中国国内经销商的选择、智利所产苹果类型、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方式,都会对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苹果贸易产生影响。由于苹果贸易的流通渠道问题,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实质上是购买商、供应商、消费者共同选择的结果。
而我们由此可知,购买商和供应商对智利苹果的选择,会考虑到如下方面:水果的质量、运输过程的保存、苹果本身的口感等因素。但购买商和供应商对智利苹果的考量是以消费者对智利水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的增加为基础,即消费者有购买需求之后才有购买商和供应商对诸如苹果质量、保存方式、运输方式的选择。因此,影响中智贸易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购买商和消费者来实现智利水果的销售,而购买商也是通过调查市场主体——即消费者的选择做出的决策。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消费者对于智利苹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这是决定智利水果能否在中国大陆实现广泛贸易的先决条件。
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内容,本人认为影响消费者对中智苹果贸易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以及对中智水果贸易的认知程度,可能的作用方向和选择详见表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一:被调查者的收入与其对中智苹果贸易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有正向相关性。
摘要:中国和智利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自2006年开始以来,双方在贸易的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的发展。智利本身作为南美洲第一大苹果出口地,在中国市场的进口状况也引起各方关注。本文以南京市消费者为例,选取4个地区,抽取204份调查问卷。最终确定影响中国和智利之间苹果贸易的基础源于消费者对于智利苹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并通过实证分析得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有消费者自身的认知程度、家庭收入状况、本身家庭结构和其他信息,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并对此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希望对改善中国和智利双边贸易状况起到良好的作用。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苹果贸易;影响因素;贸易政策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2
(一)问题的提出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2
1.相关的原因因素研究综述 2
2.相关的结果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3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3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3
(二)研究方法 4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5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 5
1.中国进口苹果状况 5
2.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5
3.智利苹果出口状况 5
4.智利苹果产量及面积 5
5.智利主要出口苹果种类 6
(二)问卷设计和调查实施 6
(三)样本基本情况 7
(四)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8
1.消费者对中智水果贸易的认知 8
2.购买过智利苹果的情况 8
3.对中智苹果贸易接受程度及前景的评价 9
4.对中智苹果贸易前景和购买意愿的打分 9
四、实证分析 9
(一)相关变量对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的单因素分析 10
1.认知情况对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的影响 10
2.居民收入情况对购买智利苹果的影响 10
3.被调查者个人特征对智利苹果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 11
(二)南京市居民对智利苹果购买意愿及接受度的实证模型分析 14
1.模型选择 14
2.回归分析过程及结论 14
五、主要结论与相关的政策建议 14
(一)主要结论 14
(二)政策建议 15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附录1:调研问卷 18
中国和智利苹果贸易分析
——以南京市场调研看智利苹果竞争力状况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与智利,两个横跨了太平洋的国家,为何会发生农业产品尤其是水果类商品之间的贸易呢?其实这与国际贸易中所说的比较优势的观点有相冲突的地方,比如说,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苹果出口国家,智利是南半球苹果第一大出口国家,中国无需进口即可在国内获得相对成本较低的苹果,那么中国为何需要进口智利苹果?而且苹果商品之间的跨洋贸易很容易造成不易保存的苹果腐化变质,但是中国智利之间的贸易状况却改变了这一预期。
我们放眼智利所在的南美大陆与中国所在亚欧大陆相比较来说,相互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从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来看,拉丁美洲是个条件优越的地区,该地区土地广阔,有丰富的林木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渔类资源,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南美洲大豆、小麦等粮食作物,甘蔗、香蕉等经济作物,羊毛等畜牧产品,海洋捕捞等渔业活动都具有一定优势。这些特色农作物与中国产品需求之间有明显的互补性特征,中国现存的缺口较大; 而剑麻等热带、亚热带农林特产,中国无法大规模生产,因此进口依赖度较高; 而温带水果如苹果,由于南北大陆之间的气候相反特征,苹果的成熟期与中国相反,因此可以调节中国淡季苹果市场的供应紧张状况。
但是,探求中国智利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尤其是苹果贸易的产生原因和影响不仅仅只是地理因素方面,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概括出中智之间的农产品尤其是苹果产品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将产生何种影响。
(二)相关文献综述
由于中智FTA是我国与南美洲最为重要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而且双方已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中智农产品尤其是苹果产品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已经成为学者们新的关注点,但是关于中智贸易的研究多是针对中智两国宏观方面展开,因此研究结果在具体到各个种类时并不确切,故本文从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两方面对关于中智农产品贸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的文献进行了梳理。
1.相关的原因因素研究综述
在现有的理论中,对于中智贸易原因的理论研究较为全面具体,但是有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原因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1)中智之间的地理差异带来资源禀赋差异因素的影响
前文已经提出:智利所处的地域是个条件优越的地区,土地宽广,有丰富的林业资源、水利资源和渔业资源,属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 张洁等,2008)
(2)中智之间的FTA政策因素
自2006年签订中国与南美洲第一份自由贸易协定以来,智利对中国采取降税贸易政策,智利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增加至 32.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 13.7%。(庄芮等,2012)
(3)中智之间的贸易竞争力指向不同
依据中国和智利的农产品RCA 的测算结果表明:智利在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水果制品上较中国拥有比较优势比较优势。而我国则在蔬菜、茶叶产品的比较优势高于智利。(李建平等,2007)
(4)经济变动对中智互补性贸易的影响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由原始小农经济走向工业化道路,电子、化工、机械领域近年发展迅速,而智利仍以初级产品的出口为主,如水果、林木、矿业等制品。因此,中国对智利出口多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智利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双方在进出口之间有很强互补性。(吴向阳等,2012)
(5)产业内贸易指数对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
由双方G—L指数得出结论:双方在贸易中实现的是肉、蔬菜、水果、油籽、油脂、肉鱼制品、饲料、植物纤维等产品上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实现资源的互补,农产品优劣势的互补。(远铜,2012)
在以上研究中,从中智农产品尤其苹果贸易产生的不同角度剖析了不同因素的产生的原因,并且将研究上升到了一定的理论层面,对于本文建立恰当的经济模型有重要意义。
2.相关的结果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1)中智签订FTA的总体政策效应推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南美洲主要国家受到影响,智利则由于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效应影响,2009 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同比增长 20.6%,中国变为智利的主要出口国,超过了智利总出口的20%。(Enrique Valenzuela .R,2011)
(2)贸易政策下智利农业产业发展
气候本身的相反特性为中国急剧增长的冬季水果需求市场带来应急的橙子、黄桃、苹果、葡萄、樱桃等水果产品。智利充分发挥其地广人稀的优势,推动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农业的发展。(吴向阳,2012)
(3)政府政策推动下的弊端问题
伴随中国经济结构转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双边进出口贸易发展相对不平衡,中国对智利存在逆差问题。就汇率问题上来说,南美洲部分国家货币在金融危机中贬值严重,增加了其农产品的出口能力,对农产品进口产生了抑制作用。最终,中国与智利的贸易往来是建立在双方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即近年来中国和南美政治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推动了中国和南美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中智农产品尤其苹果贸易的基础依然需要进一步巩固。(远铜,2010)
二、理论框架、研究假说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
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苹果贸易是基于中国智利之间的不同因素决定的,比如中国国内消费者的认知、中国国内经销商的选择、智利所产苹果类型、水果在运输过程中的保存方式,都会对中国和智利之间的苹果贸易产生影响。由于苹果贸易的流通渠道问题,消费者购买智利苹果,实质上是购买商、供应商、消费者共同选择的结果。
而我们由此可知,购买商和供应商对智利苹果的选择,会考虑到如下方面:水果的质量、运输过程的保存、苹果本身的口感等因素。但购买商和供应商对智利苹果的考量是以消费者对智利水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的增加为基础,即消费者有购买需求之后才有购买商和供应商对诸如苹果质量、保存方式、运输方式的选择。因此,影响中智贸易的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购买商和消费者来实现智利水果的销售,而购买商也是通过调查市场主体——即消费者的选择做出的决策。因此,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研究消费者对于智利苹果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这是决定智利水果能否在中国大陆实现广泛贸易的先决条件。
结合已有相关文献的内容,本人认为影响消费者对中智苹果贸易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基本信息和经济状况,以及对中智水果贸易的认知程度,可能的作用方向和选择详见表1,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有待验证的研究假说:
研究假说一:被调查者的收入与其对中智苹果贸易的接受程度和购买意愿有正向相关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3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