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山西沁源县农户调查

山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出务工所得不断提高,因此土地流转越来越成为农户对农地使用的一种选择。本文调查区域为黄土高原山区,山区农业发展较为复杂,山区土地流转情况也相对复杂,影响农户参与土地流转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文根据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12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以及数据的实际情况,构架了logit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沁源县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因素。结果表明有50%的农户参与了土地流转,另外50%的农户没有参与土地流转;农民务工距离、家庭纯收入以及土地租金对农民参与土地流转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或绪论)3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4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4
1.国外研究概况4
2.国内研究概况4
(二)研究方法6
二、调查地区及数据说明6
(一)地区说明6
1.被调查区域基本情况简介6
2.被调查区域农业情况简介6
(二)数据说明6
1.农户参与土地流转情况7
2.被调查农户的年龄分布7
3.性别分布7
4.教育程度8
5.就业类型8
6.家庭纯收入8
三、山区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8
(一)模型及变量选择8
(二)模型结果9
(三)模型结果分析10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山区农民参与土地流转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西省沁源县农户调查
农林经济管理学生 魏薇
引言
引言
土地流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农业发展方面的热点问题。我国自2015年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始,农业用地的使用权正在进行变革。而且我面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从实施家庭承包责任制至今,农户的第一轮土地承包期即将到期,在土地制度方面急需开始进行一定改革。由于制度不完善,农户在流转土地方面问题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山区农业发展较为特殊,且土地流转在山区成为一种趋势。而土地流转又是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条件。因此推动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成为当前的要务。本课题的宏观背景是我国当前的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是自然生产和经济生产相互融合的部门,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山地丘陵地区的面积在山西省土地类型中达到了80%左右的比重,这就意味着山西省的农业发展并非和其他平原地区一样以大田作物为主,相反山西省部分市县农业都以山地农业的的发展模式为主,一方面普通大田作物难以形成规模经营的模式,另一方面山地农业也有其特殊的优势,林下作物生长较好,这又对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且山区农业市场导向的作用较弱,效益低同时有着独特的自身特色资源,自然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目前土地流转状况来看,推动土地流转是对农业生产其正面作用的,但仅有10%左右的山区农户进行了土地流转行为。因此本课题希望通过调查探究被调查区域的土地流转情况并得到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从而为保护山西省山地农业生态以及加快山区农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思路。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1.国外研究概况
由于国外土地流转制度相对完善,土地流转过程方面。因此国外在山区土地流转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少,目前的研究大都是将土地流转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从本课题的背景出发先讨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涉及到的土地制度改革。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我国自80年代所实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收到了各方认可,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激发农业活力,提高我国农业产出有较大的积极影响。而从19世纪初开始,出现了萨伊定理以及20世界70年代所应运而起的美国里根经济学派,他们都强调通过调节供给来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因此我国自2015年开始实施农业供给侧改革,自从20世纪,随着西方经济学深入探究供给因素,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如美国宏观经济学家舒尔茨[1]所写的《改造传统农业》,他从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出发,阐述了对一般意义上的传统农业进行变革的方式,这与当前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异曲同工。山地生态相较与地球上其他生态区来说较为脆弱,山地土壤退化和生产力不足导致的贫困已经是全球范围内的难题。
2.国内研究概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改革的重点开始逐渐转移到供给侧方面,因此各方学者开始基于我国的国情,开始对供给因素投入关注,并且开始研究相关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苏建[3]作为我国新供给学派的代表之一,他写出了《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与实践》一书,成为了我国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同时,许多学者比如许梦博、李世斌[4]则给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突出了相关理论见解。例如孔祥智[5]等学者则是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出发来探讨农业经营结构、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生产结构调整以及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三项内容。其他的学者例如马冀群[6]等,则是通过将农业供给侧改革落实情况与实际结合起来,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些学者都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做了一定的阐述,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一项政策的实施必定会对不同地区产生不同的影响。李振吾[7]提出在我国,旱地农业区占到了国土总面积的79%左右,然而旱作农业区的作物产量仅占全国的38%,农业生产结构不平衡,林畜渔业的比重仅占40%,而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区的面积站到了山西总面积80%,作为典型的旱作农业区,生产力水平相较于其他农业区来说来说较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是山西省区域资源丰富,学者陈海磊[8]曾在农户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吗?——以山西为例中,利用土地产出来衡量农地生产效率,提出发展当前山西省的土地资源配置并不合理,农业产出效率提升反而会降低农地规模。而农业发展效率的发展却能够促进土地流转的发展,这也就说明了土地流转是有效率的。应当促进土地流转来使农户获得正效益。
当前有关山区农业的介绍大部分是集中在云贵高原的论述,虽然云贵高原和山西黄土高原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就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模式来说,两地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李洪文、李春莲[9]在高原特色农业区中低产田地改良措施中提出了干旱,土壤侵蚀,土壤板结等问题导致了高原地区的土地成为了中低产耕地的因素。这也是影响山地地区农民规模经营的因素。张攀春[10]在贵州山地农业的环境特征及其产业化研究中提出了贵州的山地农业特征,同时提出贵州地区的产业重点是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这可以作为发展山西省农户土地流转之后进行农业经营的考虑方式之一,但是考虑到贵州省和山西省有较大差异,因此仍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刘彦随[11]在山地农业资源分异规律与优化利用模式研究中提出,山地农业资源的优化利用是基于人类对其的认识程度,因此从规模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应当按照当地土地的特性来安排农业生产,同时稳定发展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等优势,他还提出要大力发展市场农业,也就是说要加大市场机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108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