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研究
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差异研究[20191229204850]
摘要
税法与会计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反映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中,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法和会计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两者都在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渐渐变得复杂起来。当今社会是逐渐趋向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人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人们既要认真贯彻新的会计准则,又要遵循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的税法,这样会使从业人员感到操作困难。本文罗列了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并提出了使两者的协调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清晰地了解两者存在的差异,并找出使两者协调的有效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税法会计准则差异协调方法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2.基本概念 3
2.1税法 3
2.2会计准则 3
3.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4
3.1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差异 4
3.1.1固定资产 4
3.1.2无形资产 5
3.1.3金融资产 6
3.1.4存货 7
3.2收入确认与计量的差异 8
3.2.1视同销售收入 8
3.2.2劳务收入 9
3.2.3一般销售收入 9
3.2.4债务重组 10
3.3费用扣除的差异 11
3.3.1税金 11
3.3.2损失 11
3.3.3期间费用 11
3.3.4成本 12
4.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协调的对策 14
4.1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准确通告税法和会计信息 14
4.2促进沟通合作,共同协作推进各部门和谐发展 14
4.3建立有效市场,循序渐进完善中国的市场环境 14
4.4选取适当方法,正确有效处理会计的相关业务 15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相互统一,转变成相互差异,再到后来两者逐渐相互协调,近几年,我国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变革很大,这使得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通过对现代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来研究二者的有效协调,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1.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用来调节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税法。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货币,其主要依据是凭证,通过借助于专门的会计方法,综合、全面、系统、连续的反映与控制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并且参与经营管理,其目的在于提高经济效益,它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税法政策的规定影响和制约着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方法,而会计理论和核算方法的不断变化和改进同时又会促进税法的改革与完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通过对我国税法和会计准则的两者差异的研究,分析其在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差异和收入确认与计量的差异及费用扣除的差异,纳税人正确了解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在此同时帮助企业正确执行法律,履行正确的纳税义务,减少税务风险。正确了解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有利于企业的投资人、债权人正确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并及时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在此同时,企业能够有效利用社会经济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短期和长远利益。会计人员和征税机关只有熟知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认清和履行好自己的职责,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1.2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差异的研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会计改革(1992—1993)和税制改革(1994)以来,中国的会税已经不能相互统一,而是有分离的趋势,虽然出现了要分离的态势,但是此时两者的差异还不是很大。直至1992年到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关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由此引发了会税是否要分离,并在社会中的引起了很大争论。相对于“会税合一”,“会税分离”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以陈毓圭,倪国爱,陈留平为代表的学者都赞成两者分离,并且提出如果“会税分离”,两者会产生差异,要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协调。其中陈毓圭(1999)认为赞成“会税分离”并不是只追求两者的差异从而忽视了效益和成本的原则,反而是要保持两者协调一致,不能夸大两者的差异即不要对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加以夸大。倪国爱(2000)也赞成上述的观点,其认为既要反对两者完全一致的主张,也要反对两者绝对分离的观点,应该取一个平衡点,两者该分离时可以适当分离,需要统一的地方尽量保持一致。
2001年后,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增大,人们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国的学者也不例外,他们研究了差异的方方面面。同时高金平老师所著的《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研究分析》(2001)代表性地为我们解读了,该书用理论和实际生动的给我们作了示范和说明,但该书局限于对会税差异进行了实务层面的探讨,没有对会税存在差异的合理性进行探求,也没有涉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进行协调的处理。以盖地、李惠为代表的学者对于导致会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盖地和李惠等学者们研究了会计和税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李惠(2004)认为会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两者的目的不同。而盖地(2003)相信会税目的、计量依据、概念等是使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人们对于会税差异如何协调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没有形成定论。刘玉延(2001)认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如果两者出现差别,把会计核算优先考虑,稍后纳税时,再调整。戴德明(2005)认为应该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判断和分析,针对两者的差异,要有不同的思路和对策。
国外研究综述:Krasniewski(1995)用克拉尼斯基定律解释了在美国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Manzon(2001)等人都过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得出从1988年起,在美国,公司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两者的差异在逐渐扩大。2002年MillS通过公司财务和税务数据得出结论,两者出现差异的趋势正在增加。
从现有的文献看,都重视会税差异。制定税法和会计准则的时候,各个部门应该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努力促进两者相互协调。了解和处理两者的差异,促进有关部门的税法管理,同时又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合理有效的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减少一定的风险。
2.基本概念
2.1税法
用来调节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税法。税法目录包括:导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税法、车辆购置税法与车船税法、印花税法与契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国际税收协定、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法的范围很广,本文着重写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其目录包括总则、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税收优惠、源泉扣缴、特别纳税调整、征收管理、附则。出台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适应我国国情,在借鉴西方优质经验的同时制定相互统一、合理规范的企业所得税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各类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
2.2会计准则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称作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内容包括: 基本准则、存货、长期股权投资 、投资性房地产 、固定资产 、生物资产 、无形资产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资产减值 、职工薪酬 、企业年金基金、股份支付 、债务重组、或有事项 、收入 、建造合同 、政府补助 、借款费用 、所得税 、外币折算 、企业合并 、租赁、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原保险合同 、再保险合同 、石油天然气开采、会计政策 、会计估计变更 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 日后事项、财务报表 列报、现金流量表 、中期财务报告 、合并财务报表、每股收益 、分部报告 、关联方披露、金融工具列报、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本文涉及新会计准则的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收入等方面。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体现了人文精神,提高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规范了我国的会计工作和行为,保证了行业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完善了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摘要
税法与会计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反映在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中,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税法和会计准则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两者都在不断的补充和丰富中,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在渐渐变得复杂起来。当今社会是逐渐趋向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人们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人们既要认真贯彻新的会计准则,又要遵循在不断规范和完善中的税法,这样会使从业人员感到操作困难。本文罗列了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并提出了使两者的协调的方法,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清晰地了解两者存在的差异,并找出使两者协调的有效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税法会计准则差异协调方法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1.1研究背景 1
1.1.2研究意义 1
1.2文献综述 1
2.基本概念 3
2.1税法 3
2.2会计准则 3
3.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的差异 4
3.1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差异 4
3.1.1固定资产 4
3.1.2无形资产 5
3.1.3金融资产 6
3.1.4存货 7
3.2收入确认与计量的差异 8
3.2.1视同销售收入 8
3.2.2劳务收入 9
3.2.3一般销售收入 9
3.2.4债务重组 10
3.3费用扣除的差异 11
3.3.1税金 11
3.3.2损失 11
3.3.3期间费用 11
3.3.4成本 12
4.中国税法与会计准则协调的对策 14
4.1加强宣传力度,及时准确通告税法和会计信息 14
4.2促进沟通合作,共同协作推进各部门和谐发展 14
4.3建立有效市场,循序渐进完善中国的市场环境 14
4.4选取适当方法,正确有效处理会计的相关业务 15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我国税法和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的相互统一,转变成相互差异,再到后来两者逐渐相互协调,近几年,我国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变革很大,这使得税法和会计准则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通过对现代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分析,来研究二者的有效协调,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1.1.2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用来调节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税法。会计的主要计量单位
1.2文献综述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于税法和会计准则差异的研究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有着丰硕的科研成果。
从会计改革(1992—1993)和税制改革(1994)以来,中国的会税已经不能相互统一,而是有分离的趋势,虽然出现了要分离的态势,但是此时两者的差异还不是很大。直至1992年到2000年左右,人们开始渐渐重视关于所得税的会计处理问题,由此引发了会税是否要分离,并在社会中的引起了很大争论。相对于“会税合一”,“会税分离”这一模式已经得到了大众的支持,以陈毓圭,倪国爱,陈留平为代表的学者都赞成两者分离,并且提出如果“会税分离”,两者会产生差异,要对产生的差异进行协调。其中陈毓圭(1999)认为赞成“会税分离”并不是只追求两者的差异从而忽视了效益和成本的原则,反而是要保持两者协调一致,不能夸大两者的差异即不要对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加以夸大。倪国爱(2000)也赞成上述的观点,其认为既要反对两者完全一致的主张,也要反对两者绝对分离的观点,应该取一个平衡点,两者该分离时可以适当分离,需要统一的地方尽量保持一致。
2001年后,会计和税法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增大,人们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我国的学者也不例外,他们研究了差异的方方面面。同时高金平老师所著的《新会计制度与税法差异研究分析》(2001)代表性地为我们解读了,该书用理论和实际生动的给我们作了示范和说明,但该书局限于对会税差异进行了实务层面的探讨,没有对会税存在差异的合理性进行探求,也没有涉及对已经存在的差异进行协调的处理。以盖地、李惠为代表的学者对于导致会税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盖地和李惠等学者们研究了会计和税法差异是如何产生的。李惠(2004)认为会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归功于两者的目的不同。而盖地(2003)相信会税目的、计量依据、概念等是使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人们对于会税差异如何协调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所以没有形成定论。刘玉延(2001)认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如果两者出现差别,把会计核算优先考虑,稍后纳税时,再调整。戴德明(2005)认为应该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来判断和分析,针对两者的差异,要有不同的思路和对策。
国外研究综述:Krasniewski(1995)用克拉尼斯基定律解释了在美国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Manzon(2001)等人都过一系列的研究实践得出从1988年起,在美国,公司会计收益与应税所得两者的差异在逐渐扩大。2002年MillS通过公司财务和税务数据得出结论,两者出现差异的趋势正在增加。
从现有的文献看,都重视会税差异。制定税法和会计准则的时候,各个部门应该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努力促进两者相互协调。了解和处理两者的差异,促进有关部门的税法管理,同时又提高了会计的工作效率。同时能合理有效的进行监督,从而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也为企业履行纳税义务减少一定的风险。
2.基本概念
2.1税法
用来调节国家和纳税人之间在纳税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税法。税法目录包括:导论、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关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税法、车辆购置税法与车船税法、印花税法与契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国际税收协定、税收征收管理法。税法的范围很广,本文着重写中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法。2008年1月1日起施行于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其目录包括总则、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额、税收优惠、源泉扣缴、特别纳税调整、征收管理、附则。出台新的企业所得税税法,适应我国国情,在借鉴西方优质经验的同时制定相互统一、合理规范的企业所得税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各类企业公平合理的竞争。
2.2会计准则
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称作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内容包括: 基本准则、存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