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定价效率与询价机制改革历程研究
IPO定价效率与询价机制改革历程研究[20200210135814]
摘要
伴随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显著的“新股三大谜团“现象,即新股发行热市,新股抑价发行和长期弱势,因此如何提高定价效率来缓解这三大异象,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显的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询价制实行前定价方式的演变,然后分析了从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3月21日新股询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接着对IPO定价效率做出界定,把抑价率作为衡量定价效率的标准,通过2005年至2014年1745家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情况的数据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是影响抑价率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新股询价制度改革力度,对IPO定价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出了我国IPO“三高”问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接着从询价机制中配售权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询价机制改革前后不同配售方式下的定价效率,得出不确定供给下定价效率较高的结论。最后从个人观点出发给出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定价效率询价制度IPO
1. 绪论 1
1.1本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研究回顾及综述 2
1.2.2国内研究回顾及综述 2
2. IPO询价机制概述 3
2.1询价制度实行前IPO定价方式 3
2.1.1行政化定价阶段 3
2.1.2市场化定价阶段 3
2.1.3重新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 3
2.2 询价制度改革历程 3
2.2.1初步实行询价制度阶段 4
2.2.2 第一轮询价制度改革 4
2.2.3 第二轮询价制度改革 4
2.2.4 第三轮询价制度改革 5
2.2.5 第四轮询价制度改革 5
2.2.6 第五轮询价制度改革 6
3. 询价制度改革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 7
3.1 IPO定价效率定义 7
3.2 询价制度改革下IPO“三高”现象与定价效率分析 7
3.3 询价制中配售方式与IPO定价效率 11
3.3.1 配售权与IPO定价效率概述 11
3.3.2 不同配售方式下IPO定价效率比较 11
3.4 不同阶段IPO抑价程度分析 13
4. 政策建议 15
4.1 完善询价机制 15
4.1.1 制度改革需要多方面尝试 15
4.1.2 加强退市制度 15
4.2 明晰保荐责任和券商责任 15
4.3 加快转型到注册制 16
4.4 提高承销商与投资者素质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绪论
1.1本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中国证券市场在2010年IPO中融资规模高达4,911 亿元,首发企业数量也从2000年的125家上升到2010年的347家,现在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的增速都十分迅猛。随着中国新股发行市场规模日益地扩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了IPO发行定价制度不断地完善。
200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询价制度,以期提高IPO发行定价效率,然而2005年到2008年IPO 平均首日回报达到155%,居高不下的抑价率令人堪忧,在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新一轮的询价制改革后,IPO首日回报率下跌了约115%,但却出现了IPO“三高”问题,即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率,从长期看,新股弱势现象明显,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新股炒作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进行的IPO询价制度的第二轮改革,并没有使得IPO“三高”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如何提高定价效率,使得更具生产效率的生产者获取应有的金融资源成为股票市场的关键性问题,随着2012年第三轮改革的进行,新股的市场化方向更加深入,监管力度加大,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市盈率,超募率,发行价均创下近4年新低。2013年11月30日询价制度在第四次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今年3月发行制度再次革新,纵观过去4年推出的以上改革,却还是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利益者的合商共谋,使得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提高,促进他们的利益,因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的改变成为众人所期盼的能够有效促进证券市场公平、公正的一大措施。
IPO定价效率的高低将关系到稀缺的金融资源能否非配给最具效率的生产者手中,从而实现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配置,进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如果新股发行定价过高,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 相反则会使得一级市场获得超额收益。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制度因素与其他因素对IPO定价效率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梳理了中国询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历程,分析在此变革下的IPO定价效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回顾及综述
20世纪90年代末,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在欧美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主要的发行方式,累计投标询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收集机制。Benveniste(1989)认为,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承销商可以自主地分配股票,对询价对象自由的选择,因而承销商可以与投资者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信息互通,节约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可以减弱新股发行风险。国外IPO抑价理论以不同的分析对象,可分为投资银行模型Baron(1982),“赢家诅咒”模型Rock(1986)和信号显示理论Carter(1998),投资银行模型认为投资银行在定价中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成功发行,将价格拉低,“赢家诅咒”模型认为有信息优势的人和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人都在市场中存在,抑价是为了吸引不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得到无风险收益。信息显示理论是发行人把新股抑价作为一种向投资者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
1.2.2国内研究回顾及综述
我国的IPO抑价研究者曹文锐等(2011)发现“赢家诅咒”假设在我国有适用性,王晋斌经过IPO样本数据分析认为信号传递理论不能有效证明。我国自2005年1月1日,全面推行IPO询价制,王芳洁(2012)对样本研究得出,询价制度与之前的固定价格定价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抑价水平,提高了定价效率。中国股票市场的抑价程度远高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除了询价制度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外, 张涛(2013)认为换手率与新股的首日高收益有关,这反映了在上市首日,投资者的非理性乐观情绪对高抑价的影响。
摘要
伴随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出现了越来越显著的“新股三大谜团“现象,即新股发行热市,新股抑价发行和长期弱势,因此如何提高定价效率来缓解这三大异象,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显的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询价制实行前定价方式的演变,然后分析了从2005年1月1日到2014年3月21日新股询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接着对IPO定价效率做出界定,把抑价率作为衡量定价效率的标准,通过2005年至2014年1745家上市公司新股发行情况的数据分析,发现投资者情绪是影响抑价率的重要因素,然后结合新股询价制度改革力度,对IPO定价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出了我国IPO“三高”问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超募率,接着从询价机制中配售权的角度出发,比较了询价机制改革前后不同配售方式下的定价效率,得出不确定供给下定价效率较高的结论。最后从个人观点出发给出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 5 1 9 1 6 0 7 2
关键字:定价效率询价制度IPO
1. 绪论 1
1.1本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1
1.2文献综述 2
1.2.1国外研究回顾及综述 2
1.2.2国内研究回顾及综述 2
2. IPO询价机制概述 3
2.1询价制度实行前IPO定价方式 3
2.1.1行政化定价阶段 3
2.1.2市场化定价阶段 3
2.1.3重新控制市盈率定价阶段 3
2.2 询价制度改革历程 3
2.2.1初步实行询价制度阶段 4
2.2.2 第一轮询价制度改革 4
2.2.3 第二轮询价制度改革 4
2.2.4 第三轮询价制度改革 5
2.2.5 第四轮询价制度改革 5
2.2.6 第五轮询价制度改革 6
3. 询价制度改革对IPO定价效率的影响 7
3.1 IPO定价效率定义 7
3.2 询价制度改革下IPO“三高”现象与定价效率分析 7
3.3 询价制中配售方式与IPO定价效率 11
3.3.1 配售权与IPO定价效率概述 11
3.3.2 不同配售方式下IPO定价效率比较 11
3.4 不同阶段IPO抑价程度分析 13
4. 政策建议 15
4.1 完善询价机制 15
4.1.1 制度改革需要多方面尝试 15
4.1.2 加强退市制度 15
4.2 明晰保荐责任和券商责任 15
4.3 加快转型到注册制 16
4.4 提高承销商与投资者素质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8
1.绪论
1.1本文选题背景与目的
中国证券市场在2010年IPO中融资规模高达4,911 亿元,首发企业数量也从2000年的125家上升到2010年的347家,现在的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企业数量和融资规模的增速都十分迅猛。随着中国新股发行市场规模日益地扩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推动了IPO发行定价制度不断地完善。
2005年1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询价制度,以期提高IPO发行定价效率,然而2005年到2008年IPO 平均首日回报达到155%,居高不下的抑价率令人堪忧,在2009年6月中国证监会新一轮的询价制改革后,IPO首日回报率下跌了约115%,但却出现了IPO“三高”问题,即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率,从长期看,新股弱势现象明显,解决新股发行价格过高和新股炒作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为此进行的IPO询价制度的第二轮改革,并没有使得IPO“三高”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因此如何提高定价效率,使得更具生产效率的生产者获取应有的金融资源成为股票市场的关键性问题,随着2012年第三轮改革的进行,新股的市场化方向更加深入,监管力度加大,自2009年IPO重启以来,市盈率,超募率,发行价均创下近4年新低。2013年11月30日询价制度在第四次改革中进一步理顺发行、定价、配售等环节的运行机制,今年3月发行制度再次革新,纵观过去4年推出的以上改革,却还是无法从根本上阻止利益者的合商共谋,使得中小投资者的话语权提高,促进他们的利益,因而,由核准制向注册制的改变成为众人所期盼的能够有效促进证券市场公平、公正的一大措施。
IPO定价效率的高低将关系到稀缺的金融资源能否非配给最具效率的生产者手中,从而实现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中的有效配置,进而最大限度的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如果新股发行定价过高,将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 相反则会使得一级市场获得超额收益。本文在分析了已有的制度因素与其他因素对IPO定价效率影响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梳理了中国询价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历程,分析在此变革下的IPO定价效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回顾及综述
20世纪90年代末,累计投标询价机制在欧美绝大多数国家成为主要的发行方式,累计投标询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信息收集机制。Benveniste(1989)认为,累计投标询价机制下,承销商可以自主地分配股票,对询价对象自由的选择,因而承销商可以与投资者结成长期的合作伙伴,他们信息互通,节约了信息获取的成本,可以减弱新股发行风险。国外IPO抑价理论以不同的分析对象,可分为投资银行模型Baron(1982),“赢家诅咒”模型Rock(1986)和信号显示理论Carter(1998),投资银行模型认为投资银行在定价中占主导地位,为了保证成功发行,将价格拉低,“赢家诅咒”模型认为有信息优势的人和不具有信息优势的人都在市场中存在,抑价是为了吸引不具有信息优势的投资者参与其中,得到无风险收益。信息显示理论是发行人把新股抑价作为一种向投资者传递真实价值的信号。
1.2.2国内研究回顾及综述
我国的IPO抑价研究者曹文锐等(2011)发现“赢家诅咒”假设在我国有适用性,王晋斌经过IPO样本数据分析认为信号传递理论不能有效证明。我国自2005年1月1日,全面推行IPO询价制,王芳洁(2012)对样本研究得出,询价制度与之前的固定价格定价方式相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抑价水平,提高了定价效率。中国股票市场的抑价程度远高于国外成熟的资本市场,除了询价制度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外, 张涛(2013)认为换手率与新股的首日高收益有关,这反映了在上市首日,投资者的非理性乐观情绪对高抑价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