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预算支出预测研究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2 研究方法 2
1.3 研究现状 3
2 教育预算支出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3
2.1教育预算支出对社会效益的影响 4
2.2 相关性分析 5
3 灰色系统理论概论 6
3.1 灰色系统产生的背景 6
3.2 灰色GM(1,1)模型 6
4 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预测实证分析8
4.1 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现状分析 8
4.2 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预测 8
4.3 实证结果及分析 11
结论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1.引言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预算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在科学的生产经营预测与决策的基础上,用价值和实物以及其他形式的形态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时期投资、生产经营及财务成果等一系列的计划和规划。其中教育预算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扶助和发展教育的职能而筹措和分配教育财政资金的基本教育财政收支计划[1]。它既能保证国家对教育事业的充分投入,也能保证教育经费的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具有“稳定器”和“调节器”的功能[2]。同时,教育预算还是财政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预算进行有效制定才能使财政预算更好的发挥其效用。这对我国的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只有将教育预算合理制定,有效按照教育预算进行支出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与合理使用。为此,本论文将对教育预算支出进行一些研究。
江苏省辖江临海,地处淮河流域、还拥有中国两大淡水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且京杭大运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从中穿过,拥有吴、金陵、淮扬、中原四大多元文化及地域特征。江苏与上海、浙江共同构成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目前成为国际6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江苏省拥有各方面的优势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必然需要教育来支撑。“十五”以来,江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各项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进一步巩固了江苏教育大省的地位。
近年来,江苏省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基础教育、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各项教育事业呈现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现有中小学校9038所,在校生927万人,专任教师54.5万人。农村教育得到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有了新的提升。高等教育持续迅速发展。全省普通高等学校数由2000年的71所增加到2005年的115所,在校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数由47.5万人增加到123.9万人,均位居全国第一。研究生教育在校生由2000年的2.29万人增加到7.9万人,取得突破性进展。全省高等教育入学率由2000年的15.3%提高到2005年的33.5%。“十五”期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85.6万人,各类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36.6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毕业生93.8万人;同时全省教育经费累计投入超过2100亿元,其中预算教育经费达到1100亿元,均比“九五”时期增长了一倍多[3]。
据江苏省教育、财政部门统计,2011年江苏省地方教育投入达1450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达1025.4亿元,首次突破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高于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013 年预算数为2476843.43 万元,比上年增加199245.62 万元,增长8.7%。
教育投入力度的加大,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教育预算支出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运用江苏统计年鉴中2007年-2011年期间的教育预算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为江苏省未来教育支出提供决策与参考依据。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调查法。通过借阅图书馆相关书籍,查阅江苏省统计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发布的相关资料以及网络数据库中相关期刊、学术报告及学位论文等,从而获得本课题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并为论文的顺利完成做好准备。
2.灰色模型法。在本文中,使用2007年-2011年期间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的数据作为已知,通过建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江苏省未来的教育预算支出进行预测,得出研究结果并对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的趋势做出说明,使预测更加具备说服力。
3.案例分析法。以江苏省为例,获取江苏省教育预算支出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运用灰色模型法对其未来的教育预算支出进行预测,对预测出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1.3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将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教育的投入,人才的培养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长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合理有效的公共教育资源配置,扩大教育支出规模,优化支出结构,既是“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绝对量逐年上升,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呈上升趋势,但“扩大教育支出规模”,“合理安排教育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出的分布格局”的呼声却越来越大,这表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确实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4]。骆勤(2004)提出我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相当低,1980年以来一直处于3%以下,远低于世界5.1%的平均水平,甚至落后于发展中国家4.1%的平均水平,到2000年仅有2.47%,离《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世纪末实现4%的目标相距甚远[5]。卢德月(2009)更是提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在人口多,教育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教育中的分配结构也长期存在着问题,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教育投资收益率低的问题[6]。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特别是在农村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长期落后。而有关国际组织的调查研究表明,初等教育投资比中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也更公平,而中等教育投资的效率和公平性也高于高等教育。方芳(2008)认为教育预算作为政府教育财政资金的收支计划, 不可避免地涉及教育资金的充足和均衡,而且我国的教育财政资金存在着相对不足与分配不均的问题[7]。目前,我国的教育支出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将会长期影响人才、科技乃至经济。所以,我们应该对此进行实践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教育预算支出进行改革,让其适应中国现有的社会情况,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教育预算支出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社会效益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及科学技术、教育、文学、艺术等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性效果和利益。本文着重讨论教育预算支出在社会上产生的非经济效果和利益。教育一方面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人口等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教育也反作用于社会[8]。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部分,它首先承担培养人的功能,并通过育人功能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保障社会的延续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教育的社会变迁是指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所发挥的作用,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教育的社会流动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并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教育预算支出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预算支出决定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所以,教育预算支出的多少也受各方面制约,也同时将其作用反馈于社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64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