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研究(附件)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小微企业在迅速崛起的同时,却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成为困绕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研究认为,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融资困境是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高、信贷支持不足、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主要有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其成因,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推进金融机构创新、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成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银行探索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推进小微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关键词 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对策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2 小微企业融资概述 3
2.1 小微企业的定义 3
2.2 小微企业融资特点 5
2.3 主要的融资方式 6
3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7
3.1 融资渠道狭窄 7
3.2 融资成本过高 7
3.3 信贷支持不足 8
3.4 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8
4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9
4.1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9
4.2 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9
4.3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9
4.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10
5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10
5.1 企业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11
5.2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11
5.3金融机构创新 11
5.4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12
5.5 成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银行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它们的生命力越来越顽强。关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看出,在工商局最近发布的报告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国就业人数7.67亿,其中小微企业达1.5亿;在新增就业人口和再就业人口中,小微企业占据了一半以上,甚至达到了70%的高比例。小微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左右,它的纳税比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一半。小微企业在社会技术进步中发挥的作用也日趋凸显,完成了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及65%的发明专利。小微企业正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但也有诸多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步伐,其中现在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它已经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健康成长的主要瓶颈。
由于大中型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治理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措施,而且在扶持政策上也较小微企业有较大优势。小微企业与之相比显得更加趋于劣势,所以当遇到融资困境时,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表现也不一样,这些融资困境在大中型企业身上或许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在小微企业身上则显露无疑。由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极易导致融资难问题。随着小微企业的功能与社会价值日渐凸显,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积极采取措施,为小微企业的难题出力,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以部分缓解,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和措施没有深入到小微企业的内层,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所以企业融资难现象一直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消除,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推进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要想小微企业有较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对策措施及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地融资困境,在当前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开展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仍是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有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比它们更弱势的小微企业,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融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角度。
Bester(1985)提出,大企业或者信息透明的小企业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金融机构一般愿意贷款给它们,而不愿意贷款给信息不透明的企业,这样容易保证银行的资金收回,降低信贷风险。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逐利性目标趋使下,会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贷款利率,高风险的高收益,低风险的低收益,按照这样的要求,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Nakamura(1993)提出,银行贷款给企业是看企业偿债能力的,他们会选择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融资市场变成卖方市场,他们利用垄断手段使得自己处于垄断地位,并且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维持信贷关系。
Serken和Lensink(2001)指出,在银行和企业的信贷关系中,非利率条件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并且在银行研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原因时,得出一个理论,即企业的无风险回报大于贷款偿还额时,将发生过度投资。所以企业要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避免过度投资产生,就应该降低它的无风险回报。
二是企业的金融体制角度。
Greenbaum(1999)指出,金融的深化改革与企业的经发展之间具有长期互助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的概述,应当随着企业发展状况的变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从多个方面探讨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受金融深化的影响。
Werner和Geols(2002)研究表明,银行的规模越大,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总数就越少,当银行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时,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所以只能运用金融自由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自由化有一定的偏好。
Baltensperger(2008)研究表明,企业由于信用记录缺乏,银行不愿贷款。然而当前信贷市场正处于发展中,所以竞争主体增加,企业应当利用其情势,加快规模的扩大与资金的获取。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2 小微企业融资概述 3
2.1 小微企业的定义 3
2.2 小微企业融资特点 5
2.3 主要的融资方式 6
3 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 7
3.1 融资渠道狭窄 7
3.2 融资成本过高 7
3.3 信贷支持不足 8
3.4 融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8
4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 9
4.1 企业信用意识淡薄 9
4.2 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完善 9
4.3 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9
4.4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10
5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与建议 10
5.1 企业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 11
5.2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11
5.3金融机构创新 11
5.4 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12
5.5 成立专门服务于小微企业的银行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它们的生命力越来越顽强。关于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我们可以从一些数据中看出,在工商局最近发布的报告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中国就业人数7.67亿,其中小微企业达1.5亿;在新增就业人口和再就业人口中,小微企业占据了一半以上,甚至达到了70%的高比例。小微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左右,它的纳税比例占国家税收总额的一半。小微企业在社会技术进步中发挥的作用也日趋凸显,完成了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及65%的发明专利。小微企业正呈现越来越快的发展趋势,但也有诸多因素阻碍着它的发展步伐,其中现在最难解决的问题便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它已经成为阻碍小微企业健康成长的主要瓶颈。
由于大中型企业在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治理等方面都有比较系统的措施,而且在扶持政策上也较小微企业有较大优势。小微企业与之相比显得更加趋于劣势,所以当遇到融资困境时,中型企业与小微企业表现也不一样,这些融资困境在大中型企业身上或许没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在小微企业身上则显露无疑。由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极易导致融资难问题。随着小微企业的功能与社会价值日渐凸显,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积极采取措施,为小微企业的难题出力,使得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得以部分缓解,但是这些扶持政策和措施没有深入到小微企业的内层,没有从根本上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所以企业融资难现象一直存在,并没有从根本上予以消除,而且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推进小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关乎国计民生,要想小微企业有较好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求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如何建立有效的对策措施及长效机制,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地融资困境,在当前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开展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仍是理论界一个热点问题。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有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分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不论是中小企业还是比它们更弱势的小微企业,它们都存在着共同的融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是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角度。
Bester(1985)提出,大企业或者信息透明的小企业容易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金融机构一般愿意贷款给它们,而不愿意贷款给信息不透明的企业,这样容易保证银行的资金收回,降低信贷风险。银行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机构,在逐利性目标趋使下,会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对不同的企业实施不同的贷款利率,高风险的高收益,低风险的低收益,按照这样的要求,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Nakamura(1993)提出,银行贷款给企业是看企业偿债能力的,他们会选择贷给那些信用等级较高,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融资市场变成卖方市场,他们利用垄断手段使得自己处于垄断地位,并且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优先选择信用等级高的企业维持信贷关系。
Serken和Lensink(2001)指出,在银行和企业的信贷关系中,非利率条件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并且在银行研究企业过度投资行为产生的原因时,得出一个理论,即企业的无风险回报大于贷款偿还额时,将发生过度投资。所以企业要想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下避免过度投资产生,就应该降低它的无风险回报。
二是企业的金融体制角度。
Greenbaum(1999)指出,金融的深化改革与企业的经发展之间具有长期互助的关系,不能单方面的概述,应当随着企业发展状况的变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从多个方面探讨企业融资的可获得性受金融深化的影响。
Werner和Geols(2002)研究表明,银行的规模越大,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总数就越少,当银行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时,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所以只能运用金融自由减轻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自由化有一定的偏好。
Baltensperger(2008)研究表明,企业由于信用记录缺乏,银行不愿贷款。然而当前信贷市场正处于发展中,所以竞争主体增加,企业应当利用其情势,加快规模的扩大与资金的获取。
1.2.2 国内研究现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