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组织架构的视角(附件)

摘 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不断深入的发展进程中,整个金融市场动荡不断加剧,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不断提高。我国上市银行也难免会受金融市场大环境的影响,面临着各种未知的风险。对于整个企业的稳健经营发展而言,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应对金融风险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商业银行来说,这尤为重要。商业银行有效运营的重要前提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21 世纪初,我国商业银行就已着手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然而其改革后对整个公司运作的成效并不显著,这显然其组织架构的完善程度对内控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本文主要选取2014——2016年度上市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运用文献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组织构架的视角,进一步细化,探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实证研究,去揭示、分析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的显著因素并予以优化建议,从而实现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率的目标。
目 录
一、前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二、相关理论概述 4
(一)银行治理理论的一般分析 4
(二)商业银行特殊性的相关理论 4
(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模式 5
(四)商业银行董事会治理的界定 5
(五)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相关概述 6
三、研究假设与实证研究设计 7
(一)研究假设 7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
(三)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7
(四)研究模型 8
四、实证检验 9
(一)描述性统计 9
(二)相关性分析 10
(三)回归分析 11
结论及思考 13
参考文献 15
致 谢 16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银行系统自1997年率先采用内部控制制度,其体系制度相较于一般企业而言已较为完善,但是近些年来,由内部控制失效而致使商业银大案的发生屡见不鲜,回顾之前的工商银行骗贷案、中国银行高山案以及齐鲁银行欺诈案所带来的惨痛教训,究其主要原因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其内部控制失效。
2014年我国银监会对原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2007年)做出修订并发布新指引,可见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建设方面,我国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控制,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而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商业银行业务有效运作有着重要保障作用,有效运营的重要前提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这对商业银行来说尤为重要。
早在21 世纪初,我国商业银行就已开始着手对组织架构进行改革,然而其改革后整个公司运作的成效并非显著,这显然其组织架构的完善程度对内控的有效性有着重要影响。那么,如何协调组织架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效果,从而保证其组织目标的合理实现,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待应对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现阶段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其内部控制有效性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本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视角,研究上市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系,去揭示、分析和实证影响内部控制效率的显著因素并予以适当的优化建议,从而达到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率的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黄长发(2014)鉴于影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内部控制文化、公司规模,在此基础上,以其是否实现了内部控制目标为基点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点进一步探究[1]。在组织构架的视角上,姚瑜琳(2008)基于各家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具体实施情况和当前组织架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了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新路径,他指出,可以从目标模式入手,逐步推进、量化重点、分段实施,在条件成熟后,向矩阵式组织架构全方位迈进[2]。结合内部控制五要素分析,王照、朱颐和(2012)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五要素作为其研究的切入点,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间的差距及其原因,进而对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出了五大途径:完善公司组织结构、规范法律法规、增强社会监督、重视内控企业文化、注重声誉风险管理[3]。可见,商业银行的组织构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有一定的相关影响。
在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方面,大部分学者们通过学习借鉴了国内外有关内部控制评价的数学模型思想,期望能够得到最为科学可靠的评价结果,于是将其引入到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中。通过总结,将其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方法大致分为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主观赋权类评价方法。王留根(2009)、谢合亮(2013)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是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计算出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等几个重要指标的权重,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这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4] [5]。随后,王希金(2009)则借鉴吸收价值链管理的思想,将价值创造导向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以价值创造导向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运用模糊评价法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模型,为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提供了参考[6]。
第二类,客观赋权类评价方法。陈自力(2005)则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对评价银行内部控制的指标权重进行了重新确定,这将会避免之前文献中主观打分随意性这一主观上的缺陷[7]。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虞伟健和蒋玲(2011)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评价试行办法》中的评价指标,引入模型的思想,运用模糊数学多级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8]。范宇鹏和张同健(2008)基于BASEL框架提出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框架建设的十三项原则,以调查问卷方式获取相关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发现了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不足之处,包括内部控制的实现缺乏激励性、数据库的建设落后不健全、内控系统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强等问题[9]。张玉兰等(2014)基于目标导向对内部控制五大目标指标,选取2012年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原始数据为样本,进行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并对上市银行进行因子排名,从而提出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的相关建议[10]。
2.国外研究现状
相比较国内而言,内部控制在国外发展的较早且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对商业银行研究,涉及到的相关文献众多,本文主要选取较为著名的文献进行相关的概述。
AshbaughSkaife等(2007)提出观点,认为更易于产生内部控制缺陷往往是经营业务较复杂、会计风险较高、组织结构刚发生变化、独立审计师辞职频繁以及对内部控制系统投入较少资源的公司 [11]。W.Gary Simpson和Anne E.Gleason(1999)通过研究商业银行董事会结构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探究董事会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影响,发现了董事会很可能会造成内部控制的无效进而给银行带来潜在危机[12]。
综上,从现有文献来看,商业银行是如何实现有效地内部控制的问题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管理中的焦点,诸多学者已开始探究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因素,但是,就国内而言,针对商业银行组织架构与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系的研究较少。本文在现有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商业银行整个组织架构的视角,对可能影响内控有效性的因素进行了细化,选取了20142016年商业银行的数据所作为研究的样本,使用迪博内部控制指数作为权衡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指标,探讨关系研究,数据较新,时效性较强。这将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进一步丰富,为银行业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对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予以优化建议,达到提高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效率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4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