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的融合研究yf公司物流成本的分析

目 录
一、导论 4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5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5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构造 5
(二)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6
三、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 6
(一)平衡计分卡的基本内涵 6
(二)平衡计分卡的弊端 6
四、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的融合探讨 6
(一)融合的必要性 6
(二)融合的可行性 7
(三)互补优势 7
(四)具体方法(TF公司物流成本) 8
(五)融合的应用价值 10
五、结论 11
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经济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与它相适应的会计理论,以达到解决原先会计制度理论的种种弊端的目的,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就是在这时顺应发展产生。传统的的成本计算方法得出的只是一个生产耗费结果,并不能确定耗费由谁承担,且重眼前忽略长期成本,重主要环节而忽略其他阶段的成本,所以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在成本计算的过程中太过于简化以至于会使管理层做出错误的决策。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正是因为过去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很多企业开始逐步改变自己的成本计算方法,例如由过去的传统成本法改为当前流行的作业成本法,这其中的多品种数量企业占大多数。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能够有效精准地分配到作业的生产、后续的服务及顾客中的成本计算方法,体现了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5】这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控制时能够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平衡计分卡财务、非财务层面彼此结合运用,能够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绩效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水平具有全面和科学性,评价结果更真实。企业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循序渐进的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二者均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二者的的互补作用,以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绩效衡量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孙建强、陈超(2003)基于之前大多数学者均是分别研究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很少有人将两种方法结合研究。他们二人将作业成本法和平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价体系,使得评价水平具有全面和科学性,评价结果更真实。企业要制定合理可行的战略目标,不断优化指标体系,循序渐进的将平衡计分卡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二者均有各自的优势,发挥二者的的互补作用,以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绩效衡量体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孙建强、陈超(2003)基于之前大多数学者均是分别研究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很少有人将两种方法结合研究。他们二人将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相互结合,阐述两种方法各自的缺陷,而后对于两者管理理论有一致性说明他们有结合的可能性,通过将其理论进行结合,证实了这两种方法的结合能够优势互补,互为补充,从而扩大了企业的价值,帮助企业实现长远发展,为企业管理者作出合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陈仕娜、郑龙(2005)他们二人在物流企业中运用了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运用动态管理使得作业成本法能给未来决策提供支持,平衡计分卡能给帮助企业建立有效地绩效衡量体系。【2】
黄俊婕(2008)通过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分别比较,发现两种方法在管理理念上有很大的一致性,这使得两种方法融合有了更高的可行性。作者认为,在内部经营中运用,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促进作用。
王新玉(2011)通过客户价值的增加、关注非财务信息、关注企业长远利益等融合基础,因为作业成本法有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对于作业的流程予以分析;平衡计分卡同样注重对内部的流程分析,二者都属于价值链范畴,其融合有一定的理论支撑。
徐蕴颉、黄睿、蔡玫、花卉(2011)在世界各国会计制度不断更新换代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企业想要在全球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先进科学的会计制度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发展方向。但在我国,对于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的融合鲜有企业知晓并运用。为此,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式及使用之中应注意的问题,亟待帮助企业深入了解二者融合的积极意义。【3】
李洁、夏云飞、陈兴述(2011)作业成本法因为与平衡计分卡在理念上有相似性,二者融合发挥其互补性,优势互补,因此具有可行性。从作业分析、成本动因、价值链及平衡计分卡各层面等方面,证实了以作业成本为中心,二者融合对物流成本的控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4】
郭相英(2016)对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进行分别研究后发现,二者均有缺陷且二者虽属于不同体系,但却有相似性和互补性。二者融合研究可以将其一致性优势整合成完整的绩效评价体系,区分有效增值和无效增值,对成本进行严格控制,这对于提高决策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帮助企业建立合理客观地绩效评级体系。
(三)研究思路及内容
本文首先探讨作业成本法和平衡计分卡各自的内涵及优缺点,通过二者的融合以减少各自的缺陷,达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因此,我从作业成本法与平衡计分卡的融合研究着手,结合学者对其的研究,综合探讨二者融合在顾客、财务、内部经营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可行性,结合二者在物流成本中的运用,进而力证二者融合的互补优势具有应用价值,来促使我国制造业企业加速方法转变,促进经济发展。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理论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构造
198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罗宾库伯和罗伯特卡普兰对定义给予了明确的解释,即“作业成本法是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地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以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5】为了能够凭借已有的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它分为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是将资源分配给作业,再将作业具体分派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以避免传统平均分配的不合理之处,从而降低了彼此之间的关联性。
其理论上的步骤如下图所示:
资源动因
成本动因
图1
(二)作业成本法的缺陷
第一,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因为需要人为的划分归集作业而后分配,所以,其主观性会比较强,结果也是因人而异,这缺失了严谨性;第二,在核算过程中某些成本在其识别到特定的成本对象分析时会被忽略;第三,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过程充满未知,因此会耗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