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分析

目 录
0 引言 1
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1
1.1 内部控制定义 1
1.2 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2
1.2.1 内部控制阶段 3
1.2.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3
1.2.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3
1.2.4 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 3
1.2.5 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阶段 3
1.3 我国内部控制框架体系 4
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4
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念 4
2.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 4
2.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与问题 5
2.3.1 内部控制制度创新 5
2.3.2 内部控制披露信息不完善 5
2.3.3 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 5
3 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分析 5
3.1 中国银行概况 5
3.2 中国银行内部控制 6
3.2.1 授信的内部控制 6
3.2.2 资金业务的内部控制 7
3.2.3 存款及柜台业务的内部控制 7
3.2.4 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 7
3.2.5 结算业务的内部控制 8
3.2.6 基金业务的内部控制 8
3.2.7 会计的内部控制 9
3.2.8 计算机系统的内部控制 9
3.3 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9
3.3.1 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落实 9
3.3.2 内部控制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约 1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3.3 各地分行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认知不足 12
3.3.4 风险控制系统不健全 12
3.3.5 事前和事后内控不足 13
3.3.6 授权授信制度不完善 13
3.3.7 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13
4 完善中国银行内部控制对策 14
4.1 加强中国银行内部控制措施的落实 14
4.2 加强风险防范与控制力 15
4.3 加强各地分行对于内部控理解 16
4.4 加强对于各项经济业务全面管控 16
4.5 完善授权与授信制度 17
4.6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从2014年数据来看,我国GDP实现了7.4%的增幅,但是我国此时也面临着经济下行的压力。近年来我国一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的供应量平稳增长,同时我国相关金融监督机构也在不断加强对银行的全面的监督和监管,我国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扩张的趋势也有所放缓,但是随着国家对于金融业的调整,银行依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利的方式来获取的利润的增幅不断放缓。银行在拓展新业务,开发新渠道去获取利润的同时,信用风险不断增大,不良资产风险也在不断增大。
不良贷款率是表现商业银行经营业绩和信用风险的一项指标,根据我国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达1.64%,较之于去年同期提高了0.15%;商业银行2014年末不良贷款率1.29%,较之于去年不良贷款率提高了0.29%,将2014年不良贷款率数据与2013年对比,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在2014年均增加明显。
现今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不良贷款率还是不断提高,其中根据最新披露的中国银行2014年年报中表明中国银行2014年的不良贷款率也是由2013年的0.96%上升为1.18%。这表示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内部控制的完善。
根据审计署2013年对于中国行201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来看,中国银行存在着违规发放贷款、违规办理票据业务、违规办理存款业务、收入确认和计列不准确、费用开支不规范等现象。[1]这些无一不表明中国银行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缺失。因而我国现今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十分迫切的,内部控制的完善不仅仅需要从制度的制定去完善,还需要加强和管理在制度实行的过程中以及事后的控制。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加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同时也可以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并且在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1 内部控制定义
随着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和国内外机构对内部控制的定义也是不尽相同,但是现今较为常用的是美国权威机构COSO委员会对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内部控制是一种为合理保证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符合法律和规章制度三大目标的程序。
COSO委员会在对于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时,给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应达成的三个目标:保证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法律法规。
我国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也给出了关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该指引指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加强对于风险的控制。
1.2 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内部控制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迄今为止内部控制理论先后发展经历了如图1所示的5大阶段。
图1:内部控制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本研究整理
1.2.1 内部控制阶段
内部控制起源于人类对组织的控制需求,在这一阶段,内部控制主要是内部牵制,主要是权力的相互制衡。其机理主要包括:分权牵制、实物牵制、机械牵制和簿记牵制。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是建立在一个商品经济尚不发达的阶段,仍然存在较多不足,内部控制制度还只是简单的运用,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制度,但是这一阶段的发展为未来内部控制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一阶段内部控制的合理内核思想也被一直沿用至今。
1.2.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内部控制这一阶段的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触发的,内部控制逐渐朝着系统化和制度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内部控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因而内部控制也逐渐由单个个体的制度要求上升为法律要求。在此阶段美国的AICPA在1949年首次正式提出了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内部控制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所有协调方法和措施,旨在保护资产、检查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经营效率,促进既定管理政策的贯彻执行。这一定义的产生将内部控制的范围扩大到了预算、成本等方面的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近期发展过程中,过分追求速度,导致激励措施不完善,产生了不良的后果。迫于经营压力,各机构负责人在人才选拔和考核机制上,也倾向于以营销业绩作为衡量标准,这无疑给工作人员一个错误信号,人人为完成业绩而不择手段,导致员工工作责任心和进取心下降,银行内部风险防范能力大大降低。[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2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