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实施研究

现如今,事业单位在发展中遇到了较多的困难和阻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进程,不利于事业单位内部环节优化,要想实现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能够满足事业单位持续进步的需要,同时,还能有效减少贪污、腐败现象发生,为事业单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缓解事业单位发展中存在的多种矛盾。由此可见,针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对其展开介绍,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事业单位和内部控制的定义、目标和原则,同时,还介绍了信息系统论;第二部分分析了M单位发展现状及内部控制现状;第三部分介绍了信息化环境下的应用及引发的存在的问题,最后一部分探究了对事业单位加强内控信息化建设的措施。关键词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问题,措施
目 录
1 引言 1
2 相关理论介绍 2
2.1 事业单位基本理论 2
2.1.1 基本定义 2
2.1.2 基本目标 3
2.1.3 基本原则 3
2.2 内部控制基本理论 3
2.2.1 基本定义 3
2.2.2 基本目标 3
2.2.3 基本原则 4
2.3 信息系统论 4
3 M单位发展现状及内部控制现状 5
3.1 M单位基本情况 5
3.2 内部控制现状 6
4 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实施 7
4.1资产配置的运行流程 7
4.2资产应用的运行流程 7
4.3资产处置的运行流程 8
5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8
5.1 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体系不完整 8
5.2 管理思想落后 9
5.3 人才队伍建设不完整 9
5.4 软件功能不健全 10
6 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10
6.1 健全事业单位管理信息化制度的建设 10
6.2 提高单位财会人员实际工作效率 12
6.3 提高财会人员规范化管理水平 12
6.4 优化管理信息化的软件功能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结 论 14
致 谢 15
参 考 文 献 16
1 引言
随着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所取得的经济收益,也逐渐进入到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事业单位开设经营的过程之中,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一直是相关领导人员重点关注的工作环节。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质量与效率,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实际的执行管理力度的高低与否,有时能够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整个企业其他各个工作环节的执行秩序。在我国城市化经济发展进程不断向前推进的前提背景下,如何应用全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手段,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就成为了事业单位相关职能岗位工作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
二十一世纪的初期,对国内各大中小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全新的规划和指示。有关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模式改革指导意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国内事业单位内控管理模式的优化与改革正式进入正轨。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下定决心要在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消减事业单位当中腐败贪污、权责观念分配不均匀以及相应管理执行力度薄弱的管理现象。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的制度体系,是能够实现内控监管效率飞速提升的前提和基础。统一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确立,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前提保障。
为更好的顺应时代变化发展,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提出的最新要求,将现代化计算机大数据信息技术处理手段结合应用到内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逐渐受到了事业单位内部领导工作人员的追捧和认可。事业单位一直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实施和建设的提出者和服务人,是国家固定资产的使用人之一。事业单位自身开设经营的发展进程的快慢,能够直接对国民经济的涨幅速度产生直接显著的影响。如果事业单位内部管控系统的创建和应用不够健全,则相应管理执行工作的开展将存在一定的弊端。实际控制管理的实践过程之内,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产生一定的矛盾问题。现代信息化管控系统的构建要求事业单位当中的相关技术人员,要在结合单位实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依照单位内部各职能岗位运作过程中集中体现的实际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才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自身控制执行的工作质量。
事业单位当中的工作人员在建立信息化管控系统的过程之中,应当将不断强化基层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为整个系统构建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将信息化计算机处理技术的应用,作为实现内控监管工作力度不断强化的辅助性工具。通过实现事业单位内部各职能岗位以及部门工作流程的规范化、权责分配的清晰化,达到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实施的改革和完善。但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以及管理决策人尤为注意的是,事业单位作为机关政府的执行部门,其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在侧重点方面与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一定的区别。虽然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手段的帮助和影响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已经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同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和突出的应用成效。
但由于信息化系统在国内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之中应用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工作人员没能积攒足够的工作经验。导致在信息化内部控制与管理系统的构建,在实际应用和实施的过程之中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欠缺和不足,几代技术人员及时优化和完善。以M单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其内部管控信息化系统构建的过程之中,相应经济活动的开展现状仍旧不容乐观。管理人员只有在全面了解内控管理信息化系统构建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从而发现内不控制管理信息化的存在问题,制定符合单位实际发展现状的应对措施,才能在短时间内不断优化和完善内控管理体系,最终实现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开展的优化发展。
2 相关理论介绍
2.1 事业单位基本理论
2.1.1 基本定义
所谓事业单位,指的是以扩大社会福利为目标,有针对性的为社会教育行业、文化行业等提供差异性服务。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的贡献不容忽视,其工作价值以间接的形式呈现,所呈现的价值不可估量。事业单位常以四种形式呈现,第一种形式即财务部门拨款,具体包括收入较少,或者无收入的单位,如科学研究单位、大专院校等。第二种形式即财务部通过差额拨款、补助方式的是事业单位,这种形式事业单位所具备的收入能力不足以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因此,需要对其予以补贴,如体育场馆、公园、艺术馆等。第三种形式即自行收支的事业单位,在政府部门的隶属之下,所获得的收入能够用以维持运营需要,如出版社。第四种形式主要以公务员管理为基本的参照依据,工作者应以公务员为管理依据,如有关我国安全、社会公益性质的单位[1]。2.1.2 基本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37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