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债务融资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问题研究[20191209192811]
摘 要
长久以来,中国的上市公司在选择外源融资方式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权融资方式,债务融资的选择很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融资方式,即“重视股权融资轻视债务融资”的融资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的理论进行阐述、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造成这种融资偏好现象的原因是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股利分配政策不够规范,债券市场受政府政策控制影响,股权融资缺乏约束力等因素。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由于中国市场正在不断发展、法律环境及相关制度不断健全,股权融资成本会逐渐高于债务融资成本,结合债务融资可能存在的财务杠杆效应及节税效应综合考虑的话,上市公司在思考选择自身的融资顺序时,应该首先考虑选择债务融资方式,然后才是选择股权融资。同时,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该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防范风险,使资产负债率合理化,制定合理的负债财务计划及最佳资本结构,争取在获取融资资金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债务融资现状财务效应上市公司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债务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2
1.4 债务融资的类型 2
1.4.1 银行信贷 2
1.4.2 商业信用 2
1.4.3 企业债券 3
1.4.4 租赁融资 3
1.5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5.1国外研究成果 3
1.5.2国内研究成果 4
2.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现状及分析 6
2.1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现状 6
2.1.1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不断丰富,但还需加大创新力度 6
2.1.2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6
2.1.3企业债务融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一定失衡 6
2.2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现状的成因分析 7
2.2.1“内部人控制”使得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不受偏好 7
2.2.2债券市场的政策变动影响债务融资的规模大小 7
2.2.3 股利分配政策不规范,股权融资缺乏约束力 7
3.债务融资财务效应及优势分析 8
3.1债务融资的正面效应 8
3.1.1利息抵税效用 8
3.1.2 财务杠杆效用 8
3.2债务融资的负面效应 8
3.2.1产生财务危机成本 8
3.2.2 引发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 9
3.3 债务融资的优势 9
4.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措施 11
4.1扩大债务融资的发行主体 11
4.2丰富债务融资工具 11
4.3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11
4.4消除法律障碍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在这一领域内,首先要提到就是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的MM理论。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之下,企业的价值将会因为负债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国内外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提出了各种观点。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Myers(1984)提出了平衡理论;Grossman和Hart引出了财务契约论;Ross(1977)建立了信号-激励模型。这些理论可以总结成:上市公司在计划融资时应该首先考虑内部融资,而在寻求外部融资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债务融资方式,然后才是选择发行股票的方式。结合这些理论的比较得出结论,为了降低企业的总资本成本,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债务资本的比重,减少普通股份额的方法,这个理论即为融资定律。
但是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结构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融资的偏好,有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甚至接近于零,上市公司都试图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很少有公司会放弃股权融资的方式。上市公司的这种对于股权融资的偏好,与西方资本机构理论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同时也违背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由于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存在着选择上的偏好,债务融资在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人如意。但是近年来因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务融资在形式上及应用工具的变化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显著的影响着社会融资结构,因此对于此项命题深入分析也就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及现状的阐述总结出目前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的现状、发展受阻的原因、发展的优势及改善措施。
1.2.2研究意义
本文从债务融资的概念阐述开始来展开研究,探讨了债务融资的各种类型的特点及优缺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展开了对国内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现状的研究,在结合现状分析债务融资目前发展产生的各种财务效应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来改善目前我国债务融资的现状,使上市公司获得理性效应最大化的发展。
1.3债务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企业融资有股权融资及债务融资两种重要方式。债务融资是企业通过向个人、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获得营运资金和资本的一种融资方式。因为企业的融资决策通常是要考虑融资成本及融资渠道的选择,由此国内外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融资理论和建立了各种学派分支。
与股权融资的方式相比较,债务融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时间性,企业由债务融资而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还需要负担还本付息的义务;负担性,企业因为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获取资金,产生了相应的债务利息,企业需要偿还本息,加重了资金负担。
以债务融资筹集到的资金属于企业负债,企业需要还本付息,利息支出计入企业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而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就属于企业的资本金,无需企业还本付息,税后利润的分配产生股东收益。一般来说,股权融资方式需要承担很大的的融资成本,所获得的收益会较高,但是因此经营风险也较大。而债务融资方式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相应的预期收益也较小[1]。
1.4 债务融资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债务融资方式对公司财务及经营效益影响大小也不同,企业的债务融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银行信贷、商业信用、企业债券、租赁融资。
1.4.1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企业债务融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从贷款方式看,银行信贷主要分为三类: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银行有权利对企业进行干涉和资产的保护,出于对银行所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往往会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以防止企业将资金转出投放到那些高风险的项目中去。因此,即使成功贷款,企业在资金使用渠道和去向也会受到监督和控制。同时,银行信贷这种方式在企业控制其代理成本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乏流动性;债务人一旦有道德方面的风险,例如将取得的银行债务挪作他用,或者转移资金改变了企业的最初投资方向和项目,银行就不能及时对企业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估。
1.4.2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优点是:筹资便利。对企业来说运用商业信用这种方式获得资金非常方便,因为商业信用筹集资金与商品的买卖是同时进行,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自然性融资,企业不需要办理正规的筹资手续;限制条件少。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融资受政策等限制影响较少,选择的,条件相比之下就比较优越。但是商业信用也有缺点:期限较短;因为商业信用每笔交易的资金额度很小,造成企业受债权人的影响也变小,所以即使当企业出现滥用商业信用资金的行为也很难控制干预,处于不利的地位。商业信用成本较高的时候,如果企业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又必须付出非常高的资金成本。
1.4.3 企业债券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都是属于直接融资。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企业债券比起银行信贷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交易市场,债权人可以随时出手转让,债权人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可以有效防止投资资金的“套牢”情况发生,由此发生的代理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同时由于债券在一个宽泛自由的交易市场,债券的价格可以对债券市场价值变化及企业的实际价值做出及时的反映。可以使债权人及时发现债券价值变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损失。相比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还是有不足之处,主要特征是由于债权人分散,所以集中度不高造成的成本也高,而且债券投资者受众很广泛,并不都是专业机构,这些特点不利于债券投资者控制债券的代理成本。
1.4.4 租赁融资
租赁融资相比较于其他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会产生资产替代问题。租赁的产品的选择必须经过债权人的检查并且是由债权人进行具体的购买行为,最后交付给企业。在债务清偿之前租赁产品始终是属于债权人,对于企业可能会发生的资产转移及隐匿行为可以产生较强的约束性。
1.5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国外研究成果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他们联合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首次提出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这一理论也正式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 企业的价值会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大而增大[2]。
Baxter(1967)提出破产成本理论,揭开了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企业所发生的固定债务利息会给股东带来额外的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股东也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破产成本理论的提出引出了中外学者对于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在破产成本理论研究方面还要提到Stiglitz和Warner两位学者。Stiglitz(1969)在Baxter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严格的假设对MM理论进行了再次证明,他认为如果企业存在着破产的危险,但是有投资者愿意用证券作抵押,那么企业的价值将会与债务权益没有关系。Warner(1977)对破产成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将破产成本分为直接和间接成本,指出债权人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伴随着成本的发生,那么直接破产成本将会一定发生,且企业的价值将会随着直接破产成本的增大而降低,而间接破产成本发生取决于市场的现状[3]。
Jensen 和Meckling(1976)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代理成本,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考虑,对债务融资的控制权治理效果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认为企业融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成本的权衡,负债比例的增加将会使债务代理成本增加,而会使股权代理成本减少。代理成本的理论也成为公司治理效应的奠基石[4]。
Ross(1977)提出了信号-激励模型,理论上首次把不对称信息引入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价值会随着负债比率的上升而增加。这一理论从一方面支持了之后产生的啄食顺序理论。Grossman 与Hart(1982)提出了财务契约理论。该理论指出税盾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公司治理效应之间相互反映相互影响。但是目前中外学者的研究往往是局限于研究某一方面效应的影响,不重视各种效应之间相互的联系,重点还是债务融资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5]。
Maurizio(2009)指出了债务融资行为的多样化效应特征,并指出各种效应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关性。上述的学者从不同的财务角度分析了企业融资问题,他们得出的观点是,企业融资时应优先选择内源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就是企业融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原则”。
Armstrong,Guay 和Weber(2010)认为应该注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研究其是如何影响公司选择融资渠道决策的制定。概括来说,以研究财务报告是否能决策一家公司债务融资渠道的相关文献很少。与之相反的是,注重于研究会计体系特征是否能影响债务人进入债务市场的选择的研究则相对较多。比如说Smith 和Warner (1979),Watts 和Zimmerman,提出会计信息在减少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代理成本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Bharath(2008)认为由于银行可以有效减少逆向选择的成本,所以可以借款给具有低质量会计信息的公司,他还指出,具有最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进入公开债务市场的可能性最大[6]。
1.5.2国内研究成果
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发现,那些选择了股权融资的公司,他们的股权融资成本要远高于债权融资成本。但是另一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 同时也具备了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企业却选择了债权融资的方式。两位学者采用Logit 模型,从债务融资的成本、企业可能产生的破产风险、负债能力、代理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企业的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及控股的股东持股比例也就越高,那么企业就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7]。
摘 要
长久以来,中国的上市公司在选择外源融资方式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股权融资方式,债务融资的选择很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融资方式,即“重视股权融资轻视债务融资”的融资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的理论进行阐述、分析比较可以发现,造成这种融资偏好现象的原因是目前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股利分配政策不够规范,债券市场受政府政策控制影响,股权融资缺乏约束力等因素。但是从长期的发展来看,由于中国市场正在不断发展、法律环境及相关制度不断健全,股权融资成本会逐渐高于债务融资成本,结合债务融资可能存在的财务杠杆效应及节税效应综合考虑的话,上市公司在思考选择自身的融资顺序时,应该首先考虑选择债务融资方式,然后才是选择股权融资。同时,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务融资时,应该提高企业的防范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机制来防范风险,使资产负债率合理化,制定合理的负债财务计划及最佳资本结构,争取在获取融资资金的同时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债务融资现状财务效应上市公司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1
1.3债务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2
1.4 债务融资的类型 2
1.4.1 银行信贷 2
1.4.2 商业信用 2
1.4.3 企业债券 3
1.4.4 租赁融资 3
1.5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5.1国外研究成果 3
1.5.2国内研究成果 4
2. 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现状及分析 6
2.1 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现状 6
2.1.1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不断丰富,但还需加大创新力度 6
2.1.2在企业融资结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与西方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6
2.1.3企业债务融资主体不断扩大,但仍存在一定失衡 6
2.2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现状的成因分析 7
2.2.1“内部人控制”使得上市公司债务融资不受偏好 7
2.2.2债券市场的政策变动影响债务融资的规模大小 7
2.2.3 股利分配政策不规范,股权融资缺乏约束力 7
3.债务融资财务效应及优势分析 8
3.1债务融资的正面效应 8
3.1.1利息抵税效用 8
3.1.2 财务杠杆效用 8
3.2债务融资的负面效应 8
3.2.1产生财务危机成本 8
3.2.2 引发股东和债权人之间冲突 9
3.3 债务融资的优势 9
4.推动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措施 11
4.1扩大债务融资的发行主体 11
4.2丰富债务融资工具 11
4.3坚持市场化的方向 11
4.4消除法律障碍 11
结语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5
1.绪论
1.1研究背景
融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金融理论研究的热点话题,在这一领域内,首先要提到就是莫迪利安尼和米勒提出的MM理论。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之下,企业的价值将会因为负债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在这一理论提出之后,国内外也出现了众多的学派提出了各种观点。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了代理成本理论;Myers(1984)提出了平衡理论;Grossman和Hart引出了财务契约论;Ross(1977)建立了信号-激励模型。这些理论可以总结成:上市公司在计划融资时应该首先考虑内部融资,而在寻求外部融资的时候应该优先考虑债务融资方式,然后才是选择发行股票的方式。结合这些理论的比较得出结论,为了降低企业的总资本成本,公司可以通过扩大债务资本的比重,减少普通股份额的方法,这个理论即为融资定律。
但是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结构会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融资的偏好,有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甚至接近于零,上市公司都试图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很少有公司会放弃股权融资的方式。上市公司的这种对于股权融资的偏好,与西方资本机构理论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同时也违背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作为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由于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存在着选择上的偏好,债务融资在在我国的发展并不尽人如意。但是近年来因为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债务融资在形式上及应用工具的变化在我国显得尤为突出,显著的影响着社会融资结构,因此对于此项命题深入分析也就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学者的理论研究及现状的阐述总结出目前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发展的现状、发展受阻的原因、发展的优势及改善措施。
1.2.2研究意义
本文从债务融资的概念阐述开始来展开研究,探讨了债务融资的各种类型的特点及优缺点,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这方面理论的研究成果,并由此展开了对国内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现状的研究,在结合现状分析债务融资目前发展产生的各种财务效应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和措施来改善目前我国债务融资的现状,使上市公司获得理性效应最大化的发展。
1.3债务融资的概念及特点
企业融资有股权融资及债务融资两种重要方式。债务融资是企业通过向个人、机构投资者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获得营运资金和资本的一种融资方式。因为企业的融资决策通常是要考虑融资成本及融资渠道的选择,由此国内外研究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融资理论和建立了各种学派分支。
与股权融资的方式相比较,债务融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时间性,企业由债务融资而筹集来的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还需要负担还本付息的义务;负担性,企业因为采用债务融资方式获取资金,产生了相应的债务利息,企业需要偿还本息,加重了资金负担。
以债务融资筹集到的资金属于企业负债,企业需要还本付息,利息支出计入企业的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而股权融资获得的资金就属于企业的资本金,无需企业还本付息,税后利润的分配产生股东收益。一般来说,股权融资方式需要承担很大的的融资成本,所获得的收益会较高,但是因此经营风险也较大。而债务融资方式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小,相应的预期收益也较小[1]。
1.4 债务融资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债务融资方式对公司财务及经营效益影响大小也不同,企业的债务融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银行信贷、商业信用、企业债券、租赁融资。
1.4.1 银行信贷
银行信贷是企业债务融资资金来源的重要方式,从贷款方式看,银行信贷主要分为三类: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银行有权利对企业进行干涉和资产的保护,出于对银行所贷资金安全性的考虑,银行往往会对企业的资金使用进行监督,以防止企业将资金转出投放到那些高风险的项目中去。因此,即使成功贷款,企业在资金使用渠道和去向也会受到监督和控制。同时,银行信贷这种方式在企业控制其代理成本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乏流动性;债务人一旦有道德方面的风险,例如将取得的银行债务挪作他用,或者转移资金改变了企业的最初投资方向和项目,银行就不能及时对企业作出正确的价值评估。
1.4.2 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的优点是:筹资便利。对企业来说运用商业信用这种方式获得资金非常方便,因为商业信用筹集资金与商品的买卖是同时进行,对于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自然性融资,企业不需要办理正规的筹资手续;限制条件少。和其他融资方式相比,商业信用融资受政策等限制影响较少,选择的,条件相比之下就比较优越。但是商业信用也有缺点:期限较短;因为商业信用每笔交易的资金额度很小,造成企业受债权人的影响也变小,所以即使当企业出现滥用商业信用资金的行为也很难控制干预,处于不利的地位。商业信用成本较高的时候,如果企业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又必须付出非常高的资金成本。
1.4.3 企业债券
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都是属于直接融资。选择债务融资方式时,企业债券比起银行信贷具有一个更为广泛的交易市场,债权人可以随时出手转让,债权人具有极大的流动性,可以有效防止投资资金的“套牢”情况发生,由此发生的代理成本也相应的降低。同时由于债券在一个宽泛自由的交易市场,债券的价格可以对债券市场价值变化及企业的实际价值做出及时的反映。可以使债权人及时发现债券价值变动并及时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损失。相比银行信贷,债券融资还是有不足之处,主要特征是由于债权人分散,所以集中度不高造成的成本也高,而且债券投资者受众很广泛,并不都是专业机构,这些特点不利于债券投资者控制债券的代理成本。
1.4.4 租赁融资
租赁融资相比较于其他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不会产生资产替代问题。租赁的产品的选择必须经过债权人的检查并且是由债权人进行具体的购买行为,最后交付给企业。在债务清偿之前租赁产品始终是属于债权人,对于企业可能会发生的资产转移及隐匿行为可以产生较强的约束性。
1.5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国外研究成果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他们联合发表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文章中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首次提出债务融资的税盾效应,这一理论也正式拉开了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序幕。在综合考虑企业所得税的情况下, 企业的价值会随着负债比例的增大而增大[2]。
Baxter(1967)提出破产成本理论,揭开了财务杠杆效应的实质,企业所发生的固定债务利息会给股东带来额外的财务杠杆利益,但同时股东也承担了相应的财务风险,破产成本理论的提出引出了中外学者对于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
在破产成本理论研究方面还要提到Stiglitz和Warner两位学者。Stiglitz(1969)在Baxter的理论基础上通过严格的假设对MM理论进行了再次证明,他认为如果企业存在着破产的危险,但是有投资者愿意用证券作抵押,那么企业的价值将会与债务权益没有关系。Warner(1977)对破产成本进行了实证研究,他将破产成本分为直接和间接成本,指出债权人如果在交易过程中伴随着成本的发生,那么直接破产成本将会一定发生,且企业的价值将会随着直接破产成本的增大而降低,而间接破产成本发生取决于市场的现状[3]。
Jensen 和Meckling(1976)在《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代理成本,从代理成本的角度考虑,对债务融资的控制权治理效果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他们认为企业融资过程中会产生两种成本的权衡,负债比例的增加将会使债务代理成本增加,而会使股权代理成本减少。代理成本的理论也成为公司治理效应的奠基石[4]。
Ross(1977)提出了信号-激励模型,理论上首次把不对称信息引入到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自身的价值会随着负债比率的上升而增加。这一理论从一方面支持了之后产生的啄食顺序理论。Grossman 与Hart(1982)提出了财务契约理论。该理论指出税盾效应和财务杠杆效应、公司治理效应之间相互反映相互影响。但是目前中外学者的研究往往是局限于研究某一方面效应的影响,不重视各种效应之间相互的联系,重点还是债务融资综合效应方面的研究[5]。
Maurizio(2009)指出了债务融资行为的多样化效应特征,并指出各种效应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关性。上述的学者从不同的财务角度分析了企业融资问题,他们得出的观点是,企业融资时应优先选择内源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这就是企业融资理论中的“啄食顺序原则”。
Armstrong,Guay 和Weber(2010)认为应该注重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并研究其是如何影响公司选择融资渠道决策的制定。概括来说,以研究财务报告是否能决策一家公司债务融资渠道的相关文献很少。与之相反的是,注重于研究会计体系特征是否能影响债务人进入债务市场的选择的研究则相对较多。比如说Smith 和Warner (1979),Watts 和Zimmerman,提出会计信息在减少债务契约所产生的代理成本方面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Bharath(2008)认为由于银行可以有效减少逆向选择的成本,所以可以借款给具有低质量会计信息的公司,他还指出,具有最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公司进入公开债务市场的可能性最大[6]。
1.5.2国内研究成果
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研究发现,那些选择了股权融资的公司,他们的股权融资成本要远高于债权融资成本。但是另一些股权融资成本较低, 同时也具备了股权再融资条件的企业却选择了债权融资的方式。两位学者采用Logit 模型,从债务融资的成本、企业可能产生的破产风险、负债能力、代理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了我国上市公司债务融资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企业的资本规模和自由现金流越低,净资产收益率及控股的股东持股比例也就越高,那么企业就越有可能选择股权融资方式[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