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研究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20191209192852]
摘 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开内部信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投资者权益的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提升、金融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优化等方面,具有相当可观的促进作用。但是,层出不穷的财务作假事件给上市公司、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主动性差、缺乏外部监管机构、报告流于形式、责任落实模糊、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诸如信息不对称、股权结构不合理、考虑成本效益与缺少惩罚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结合问题与原因,提出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惩罚机制;统一规范披露的项目、内容、格式;强化对披露内控信息的正确认识;扩充审计范围,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平衡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员工忠实度,降低建立内控制度的管理成本等具体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外文献综述 2
1.3.2国内文献综述 3
1.3.3文献评述 3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制度发展历程 4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4
2.2制度发展历程 4
2.2.1《萨班斯》法案 4
2.2.2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 4
2.2.3走向规范统一 5
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6
3.1披露内控评估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的趋势 6
3.1.1我国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趋势 6
3.1.2我国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趋势 6
3.2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 7
3.3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 8
3.3.1 2012年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 8
3.3.2 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状况 8
3.4以“万福生科”造假案为例 9
3.4.1丑闻爆发 9
3.4.2万福生科2011年披露的内控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 9
3.4.3走向深渊 9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原因 10
4.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0
4.1.1披露主动性差, 动力不足 10
4.1.2缺少外部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监督机制 10
4.1.3形式重于实质,披露质量不高 11
4.1.4披露主体不明确,责任落实模糊 11
4.1.5披露标准缺乏统一的规范 12
4.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2
4.2.1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影响 12
4.2.2信息不对称 12
4.2.3股权结构不合理 13
4.2.4缺少强力的法律法规和惩罚性机制 13
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15
5.1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细化惩罚措施 15
5.2对披露的内容、项目、格式统一规范 15
5.3强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正确认识 15
5.4扩充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 16
5.5优化平衡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6
5.6加强沟通,提升员工忠诚度,降低成本 16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频繁出现的问题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中航油巨额亏损、双汇“瘦肉精”事件、绿大地财务造假等丑闻,一桩桩摆在公众面前。暴露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执行效果差、力度不够大、披露的信息不实、质量不高等问题。评价和披露其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且依据评价结果,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缺陷,成为影响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大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2006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先后出台,2008年由证监会、银监会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直到2010年与之相配套的指引发布,见证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走过了从自愿到强制、从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的改革之路。这意味着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雏形形成,并且初步具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现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管理意识的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受到了以股东为代表的企业所有者和以管理层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理财观念相比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盲目跟风逐渐转向了理性分析,而基本的财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及前景而日渐严苛的要求,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必须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客观、真实地评价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虽然是信息披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辅助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投资者除了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年报之外,需要更加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而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就是填补这份空白的首选。
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一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这家上市公司到底能走多远,是否值得投资,就必须清楚它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包括内部控制的实施程序和施行的有效程度。有了全面的可靠的信息,投资者做出的决策才能做到真正的理性。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混乱,风险较大,投资者则会以相对谨慎的态度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原因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管理层可以结合本公司现状,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参考本文提出的对策,以达到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目的。同时可以辅助外部监管机构监督、管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信息披露规范提供依据。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个课题做出了比较多的探索研究。
第一,针对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Hermanson(2000)学者,从信息需求者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总共9种外部信息使用者。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需求较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在推动企业良好、长远的发展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Newson和Deegan(2002)学者,则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在欧洲和其他国家选取150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能够突出甚至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其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的助力,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第二,对于影响内控报告披露的因素研究。Raghunandan、Bronson和Car cello(2006)学者研究发现越是拥有比较大的公司规模、比较快的公司发展速度、比较好的内部治理环境和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在自愿披露内控报告这方面拥有更大的可能性。但也发现了销售增长速度也是内控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快的增长速度反而使得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报告的可能性则更小。Maria等(2006)学者则更多地关注成本效益的影响力,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与实施内部控制产生的非显性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选择真实地披露了缺陷的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更大,产生的成本更多;而选择在报告中隐瞒缺陷的上市公司则付出的成本较少。
第三,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方面。Hermanson(2000)学者认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进行评估并且公开发布内部控制评估分析,可以协助企业高层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在程序上的大部分疏漏。如果报告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是健全有效的,相对在财务诈欺这个问题上发生的概率也会低很多。Collins, Hollis和William(2007)学者运用比较分析,针对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这一研究课题,在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和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比较,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拥有更为繁杂的经营活动、更高的财务风险和变革程度更高的公司组织结构。
1.3.2国内文献综述
第一,在探索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方面,蔡吉甫(2005)学者研究发现,经营绩效优、财务报告质量可靠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控信息的主动性更加高。而财务存在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其回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倾向很严重。宋绍清等(2009)学者对此做出了新的补充,除上述因素外,他们还指出公司规模越大、上市时间越早,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内容越丰富、披露的越彻底,而且发布年报的时间越早的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越可靠越真实。林斌等(2009)学者另外提出了补充性观点,他指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财务状况糟糕、组织结构变革程度高和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更不愿意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第二,对于现状分析方面,李庆华(2012)学者根据迪博公司对2010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统计结果,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存在重大缺陷,其内部控制并不像表现的那样光鲜,真实的情况大多是失效的。由此可见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而进行形式上的披露,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披露,甚至进行虚假披露。吴蔚婷(2012)学者则是对现状进行了总结:①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比例,总体发展上呈上升趋势;②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多样化;③报告的信息含量低,许多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停留在形式上,并无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三,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李铄(2013)学者将做了简单归纳:①责任主体意识不强;②披露内容杂乱;③执行的目的不清;④监管机构监督不力。
1.3.3文献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披露主动性高,相关披露规定的执行力强;对影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财务状况糟糕、高速发展的公司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高昂的披露成本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产生不小的影响,上市公司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衡量取舍。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影响的因素的探索、现状分析和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经营水准、公司规模、上市时间都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内部控制存在披露内容杂乱、信息的参考价值低、流于形式。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仍然不健全还有很长的改革道路要走。而且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对策较少,仍然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制度发展历程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董事会作为责任主体,首先要建立健全、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则扮演维护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进行的领导者角色。董事会通过发布报告的形式对外进行信息的披露,高管层稳定公司良好经营状况的同时,也使得信息需求者能够准确掌握公司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执行情况。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就是依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其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疏漏,执行情况是否符合预期等问题进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最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后对外公开披露的一个过程。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效率、董事会的主体责任、监事会发表的独立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核意见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等一些信息需求者详细、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和管理组织结构,以此为依据帮助他们做出理智的投资决策。它还对管理层及时发现经营上的不足、管理上的漏洞,特别是防止财务舞弊丑闻的发生,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助力。
2.2制度发展历程
2.2.1《萨班斯》法案
上个世纪末,随着财务舞弊、诈欺案的纷纷发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大量暴露。以2001年安然事件为导火索,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从此在真正意义上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该法案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公司高管层负责,并且承担出具评估报告的职责;规定公司高管层就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发出责任声明,并以提高刑事责任的方式,对高管层的行为进行限定。我国出台的针对内部控制的规定,都是在《萨班斯法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作出调整、演变而来。
摘 要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上市公司对外公开内部信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在投资者权益的维护、企业经营管理绩效的提升、金融市场中资源配置的优化等方面,具有相当可观的促进作用。但是,层出不穷的财务作假事件给上市公司、投资者敲响了警钟。这些事件提醒我们,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然存在主动性差、缺乏外部监管机构、报告流于形式、责任落实模糊、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分析了诸如信息不对称、股权结构不合理、考虑成本效益与缺少惩罚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原因。结合问题与原因,提出明确责任主体,细化惩罚机制;统一规范披露的项目、内容、格式;强化对披露内控信息的正确认识;扩充审计范围,加强审计的独立性;平衡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员工忠实度,降低建立内控制度的管理成本等具体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目 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1.3文献综述 2
1.3.1国外文献综述 2
1.3.2国内文献综述 3
1.3.3文献评述 3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制度发展历程 4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4
2.2制度发展历程 4
2.2.1《萨班斯》法案 4
2.2.2自愿披露与强制披露 4
2.2.3走向规范统一 5
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 6
3.1披露内控评估报告和内控审计报告的趋势 6
3.1.1我国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趋势 6
3.1.2我国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趋势 6
3.2境内外同时上市公司2011年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 7
3.3我国上市公司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情况 8
3.3.1 2012年披露内控自我评价报告的情况 8
3.3.2 2012年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状况 8
3.4以“万福生科”造假案为例 9
3.4.1丑闻爆发 9
3.4.2万福生科2011年披露的内控评价报告和审计报告 9
3.4.3走向深渊 9
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及原因 10
4.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10
4.1.1披露主动性差, 动力不足 10
4.1.2缺少外部监管机构,没有独立的监督机制 10
4.1.3形式重于实质,披露质量不高 11
4.1.4披露主体不明确,责任落实模糊 11
4.1.5披露标准缺乏统一的规范 12
4.2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2
4.2.1受到成本效益原则影响 12
4.2.2信息不对称 12
4.2.3股权结构不合理 13
4.2.4缺少强力的法律法规和惩罚性机制 13
5.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建议 15
5.1明确责任主体,加大惩戒力度,细化惩罚措施 15
5.2对披露的内容、项目、格式统一规范 15
5.3强化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正确认识 15
5.4扩充审计机构的审计范围 16
5.5优化平衡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6
5.6加强沟通,提升员工忠诚度,降低成本 16
结束语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 19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频繁出现的问题引来了社会各界的目光。中航油巨额亏损、双汇“瘦肉精”事件、绿大地财务造假等丑闻,一桩桩摆在公众面前。暴露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执行效果差、力度不够大、披露的信息不实、质量不高等问题。评价和披露其自身的内部控制情况,并且依据评价结果,进一步的完善其中存在的问题或者缺陷,成为影响上市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大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信息使用者特别是投资者、债权人和潜在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从2006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先后出台,2008年由证监会、银监会等五个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直到2010年与之相配套的指引发布,见证了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走过了从自愿到强制、从各自为政到统一规范的改革之路。这意味着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的雏形形成,并且初步具有统一的标准与规范。
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现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管理意识的增强,内部控制信息的重要性受到了以股东为代表的企业所有者和以管理层为代表的企业经营者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信息使用者的投资理财观念相比以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盲目跟风逐渐转向了理性分析,而基本的财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分析企业经营发展现状及前景而日渐严苛的要求,为了保证自身利益必须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及时的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客观、真实地评价并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进一步发展。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虽然是信息披露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辅助投资者、潜在投资者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投资者除了财务报告、上市公司年报之外,需要更加全面的信息才能做出判断。而企业内部控制状况就是填补这份空白的首选。
信息使用者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一渠道获取所需信息。这家上市公司到底能走多远,是否值得投资,就必须清楚它的经营水平、财务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空间,包括内部控制的实施程序和施行的有效程度。有了全面的可靠的信息,投资者做出的决策才能做到真正的理性。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情况混乱,风险较大,投资者则会以相对谨慎的态度做出投资决策。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问题、原因并且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管理层可以结合本公司现状,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参考本文提出的对策,以达到改善公司内部控制状况的目的。同时可以辅助外部监管机构监督、管理,制定并及时调整信息披露规范提供依据。
1.3文献综述
1.3.1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这个课题做出了比较多的探索研究。
第一,针对信息披露的必要性研究。Hermanson(2000)学者,从信息需求者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考察了总共9种外部信息使用者。调查结果表明他们对于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需求较大,并且认为内部控制在推动企业良好、长远的发展上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Newson和Deegan(2002)学者,则出于上市公司的角度分析,在欧洲和其他国家选取150家拥有跨国公司的机构投资者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能够突出甚至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成为其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的助力,是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力。
第二,对于影响内控报告披露的因素研究。Raghunandan、Bronson和Car cello(2006)学者研究发现越是拥有比较大的公司规模、比较快的公司发展速度、比较好的内部治理环境和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的内部审计委员会的公司,在自愿披露内控报告这方面拥有更大的可能性。但也发现了销售增长速度也是内控报告披露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快的增长速度反而使得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内控报告的可能性则更小。Maria等(2006)学者则更多地关注成本效益的影响力,对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与实施内部控制产生的非显性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选择真实地披露了缺陷的上市公司,付出的代价更大,产生的成本更多;而选择在报告中隐瞒缺陷的上市公司则付出的成本较少。
第三,在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方面。Hermanson(2000)学者认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进行评估并且公开发布内部控制评估分析,可以协助企业高层及时了解内部控制在程序上的大部分疏漏。如果报告结果显示企业内部控制是健全有效的,相对在财务诈欺这个问题上发生的概率也会低很多。Collins, Hollis和William(2007)学者运用比较分析,针对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缺陷这一研究课题,在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和不愿意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进行比较,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拥有更为繁杂的经营活动、更高的财务风险和变革程度更高的公司组织结构。
1.3.2国内文献综述
第一,在探索影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方面,蔡吉甫(2005)学者研究发现,经营绩效优、财务报告质量可靠的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内控信息的主动性更加高。而财务存在异常情况的上市公司,其回避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倾向很严重。宋绍清等(2009)学者对此做出了新的补充,除上述因素外,他们还指出公司规模越大、上市时间越早,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内容越丰富、披露的越彻底,而且发布年报的时间越早的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越可靠越真实。林斌等(2009)学者另外提出了补充性观点,他指出公司的组织结构变革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之一。研究表明,财务状况糟糕、组织结构变革程度高和存在违规行为的上市公司更不愿意发布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
第二,对于现状分析方面,李庆华(2012)学者根据迪博公司对2010年沪深交易所上市公司的统计结果,发现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存在重大缺陷,其内部控制并不像表现的那样光鲜,真实的情况大多是失效的。由此可见大多数上市公司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而进行形式上的披露,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披露,甚至进行虚假披露。吴蔚婷(2012)学者则是对现状进行了总结:①披露内部控制报告的比例,总体发展上呈上升趋势;②内部控制披露的内容和范围多样化;③报告的信息含量低,许多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停留在形式上,并无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三,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的问题,李铄(2013)学者将做了简单归纳:①责任主体意识不强;②披露内容杂乱;③执行的目的不清;④监管机构监督不力。
1.3.3文献评述
综合上述文献,国外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披露主动性高,相关披露规定的执行力强;对影响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财务状况糟糕、高速发展的公司存在重大缺陷的可能性更大;高昂的披露成本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产生不小的影响,上市公司会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进行衡量取舍。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对影响的因素的探索、现状分析和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 经营水准、公司规模、上市时间都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程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内部控制存在披露内容杂乱、信息的参考价值低、流于形式。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仍然不健全还有很长的改革道路要走。而且研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对策较少,仍然有一定的探索空间。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与制度发展历程
2.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概念
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董事会作为责任主体,首先要建立健全、有效地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管理层则扮演维护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进行的领导者角色。董事会通过发布报告的形式对外进行信息的披露,高管层稳定公司良好经营状况的同时,也使得信息需求者能够准确掌握公司内部控制的流程和执行情况。
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就是依据有关规范和标准,对其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合理,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疏漏,执行情况是否符合预期等问题进行评价,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最后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后对外公开披露的一个过程。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有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效率、董事会的主体责任、监事会发表的独立意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核意见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潜在的投资者等一些信息需求者详细、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和管理组织结构,以此为依据帮助他们做出理智的投资决策。它还对管理层及时发现经营上的不足、管理上的漏洞,特别是防止财务舞弊丑闻的发生,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等有着不可忽视的助力。
2.2制度发展历程
2.2.1《萨班斯》法案
上个世纪末,随着财务舞弊、诈欺案的纷纷发生,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大量暴露。以2001年安然事件为导火索,美国国会于2002年通过了《萨班斯法案》,从此在真正意义上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该法案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方面的规定,主要包括: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由公司高管层负责,并且承担出具评估报告的职责;规定公司高管层就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发出责任声明,并以提高刑事责任的方式,对高管层的行为进行限定。我国出台的针对内部控制的规定,都是在《萨班斯法案》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作出调整、演变而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