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和对策
目 录
1 前言 1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
2.1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2.2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
2.3市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3.1银行外部原因分析 10
3.2银行内部原因分析 11
4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4
4.1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外部坏境 14
4.2加强外部监管,提高风险监管水平 14
4.3完善法律法规 14
4.4完善资本市场,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15
4.5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降低信用风险 15
4.6健全风险管理理念,充实风险管理文化 16
4.7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 17
4.8培养市场适时需要的人才 17
结 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0
1 前言
《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商业银行的定位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功能不再是原来简单的金融服务和信用中介,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可以说,风险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和基本任务。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也表示说银行家主要从事的就是经营风险的职业,非常直白地印证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微观上而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防止或减少损失,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而处置和控制风险则显得尤为重要;就宏观而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要保证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单个商业银行保证自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稳健经营,防止单个商业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现象的发生。我国商业银行一个主要特征是长期属于国有,政策保护下的运行模式,造就了风险意识淡薄和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匾乏的现象。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较起来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有着不小的距离,有待于更大水平的提高。因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所谓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由于银行没有预料到银行在正常运转中发生不良因素,导致银行的收益比预想中的要少,甚至会造成银行出现负利益,最终造成经济损失。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合约的一方当事人由于本方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规定,这种违约行为会造成合约的另一方付出损失即信用风险,又可以直接理解为违约风险。
2.1.1不良贷款率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比率是银行财务指标,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之比,其高低与银行经营稳定性成反比。通常,不良贷款率应小于5%a在我国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不仅对单个银行和银行业发展的构成隐患,也使得金融市场甚至是宏观经济都面临危险发生的可能。如果市场经济环境有所改变,难免商业银行不会面临信用风险的威肋、。如今,通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持续摸索发展,不良贷款率有了很大的改善,己经从2008年的2. 42%降低到2012年的0. 95%,
具体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和不良贷款率变动的情况见下图:
表2-1 200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单位:亿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不良贷款余额的年末存量上还是在不良贷款率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减小趋势。仅从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的现象表明经营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即银行面临着较低的风险,然而事实上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存在着很多的隐性风险。2008年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新增的贷款不完全是硬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商业银行计量方法改变的结果,即表外业务转移至表内:利息收入不是由银行主营业务创收而来而是通过“腾挪术”由中间业务收入转化而得。事实上这种腾挪对银行真实利润的影响不大,但使得不良贷款率有了明显的下降。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额高达9. 6万亿元,这种贷款规模的扩大,也就意味着分母变大了,且远大于分子的增长,这种不同步的增长“稀释”了统计计算结果,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明显减小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下财务指标的下降,对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没有解释意义,不能说明风险降低。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在此过程中不良贷款被剥离,不仅使得上述不良贷款和计算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也使得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呈现很大程度的“双降”现象。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把“剥离”形象的比喻为吃“降压药”并对此现象解释说到这不是依靠自身体制改善的结果。因此,双降”现象背后的隐形风险不容忽视。
2.1.2资本充足率
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十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X100% (?8%为达标)
200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数在03年仅为8家,截至2010年12月份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达到在《巴塞尔协议II工》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事实上,为了达到监管要求的目标,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进行过度依赖的再融资,使得目前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现状暂时一得到缓解。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融资只是缓兵之计,看似达标的资本充足率存在隐患,要真正实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满足要求,商业银行最关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应该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1.3不良贷款结构不合理
1、集中度方面
首先通过整理的数据了解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具体分布情况:
表2-2 2014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
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前五大银行所在比例图
在上面的统计图中,对行业进行分类成22个类别,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全部不良贷款余额中,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个人贷款、燃气及水五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所占比例高达7.66%,剩余其他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累计起来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另外,我国的大城市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地区,因而毫无疑问不良贷款也主要分布在此。.且不谈不良贷款的自身风险,然而不良贷款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严重不平衡,集中度过高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甚至会引起不良资产率因为过高的集中度反弹这样的风险现象发生。
2、国有银行方面
3.1.4社会诚信水平低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诚信状况并不乐观,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为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加之失信成本低,导致“骗贷”和“赖账”这种屡禁不止的诚信问题给商业银行带来子渗重损失,金融风险被进一步扩大。
1 前言 1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
2.1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
2.2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5
2.3市场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7
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0
3.1银行外部原因分析 10
3.2银行内部原因分析 11
4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4
4.1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外部坏境 14
4.2加强外部监管,提高风险监管水平 14
4.3完善法律法规 14
4.4完善资本市场,分散商业银行风险 15
4.5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降低信用风险 15
4.6健全风险管理理念,充实风险管理文化 16
4.7培养和提高员工素质 17
4.8培养市场适时需要的人才 17
结 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20
1 前言
《巴塞尔协议III》出台后,商业银行的定位也有了新的变化,其功能不再是原来简单的金融服务和信用中介,而是风险管理。因此可以说,风险管理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和基本任务。花旗银行总裁沃尔特瑞斯顿也表示说银行家主要从事的就是经营风险的职业,非常直白地印证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就微观上而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应该是防止或减少损失,以保障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因而处置和控制风险则显得尤为重要;就宏观而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出发点要保证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金融秩序的稳定,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单个商业银行保证自身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稳健经营,防止单个商业银行倒闭的多米诺骨牌现象的发生。我国商业银行一个主要特征是长期属于国有,政策保护下的运行模式,造就了风险意识淡薄和风险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匾乏的现象。尤其是与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比较起来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方面有着不小的距离,有待于更大水平的提高。因而,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方法和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紧迫的现实课题。
2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所谓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其实质就是由于银行没有预料到银行在正常运转中发生不良因素,导致银行的收益比预想中的要少,甚至会造成银行出现负利益,最终造成经济损失。银行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合约的一方当事人由于本方不愿或无力履行合约规定,这种违约行为会造成合约的另一方付出损失即信用风险,又可以直接理解为违约风险。
2.1.1不良贷款率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比率是银行财务指标,不良贷款与总贷款之比,其高低与银行经营稳定性成反比。通常,不良贷款率应小于5%a在我国不良贷款存在的问题,不仅对单个银行和银行业发展的构成隐患,也使得金融市场甚至是宏观经济都面临危险发生的可能。如果市场经济环境有所改变,难免商业银行不会面临信用风险的威肋、。如今,通过我国主要商业银行持续摸索发展,不良贷款率有了很大的改善,己经从2008年的2. 42%降低到2012年的0. 95%,
具体不良贷款余额变化和不良贷款率变动的情况见下图:
表2-1 2008-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体情况单位:亿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8年至2012年五年间,我国商业银行不管是在不良贷款余额的年末存量上还是在不良贷款率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减小趋势。仅从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双降”的现象表明经营安全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即银行面临着较低的风险,然而事实上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存在着很多的隐性风险。2008年货币政策调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新增的贷款不完全是硬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商业银行计量方法改变的结果,即表外业务转移至表内:利息收入不是由银行主营业务创收而来而是通过“腾挪术”由中间业务收入转化而得。事实上这种腾挪对银行真实利润的影响不大,但使得不良贷款率有了明显的下降。2009年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增加额高达9. 6万亿元,这种贷款规模的扩大,也就意味着分母变大了,且远大于分子的增长,这种不同步的增长“稀释”了统计计算结果,呈现出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都明显减小的现象。因此,这种情况下财务指标的下降,对银行不良资产风险没有解释意义,不能说明风险降低。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农、工、建都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在此过程中不良贷款被剥离,不仅使得上述不良贷款和计算的不良贷款率下降,也使得我国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呈现很大程度的“双降”现象。原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把“剥离”形象的比喻为吃“降压药”并对此现象解释说到这不是依靠自身体制改善的结果。因此,双降”现象背后的隐形风险不容忽视。
2.1.2资本充足率
计算公式为: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十附属资本)/加权风险资产总额X100% (?8%为达标)
200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上面的统计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银行数在03年仅为8家,截至2010年12月份末,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从数据上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达到在《巴塞尔协议II工》中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在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事实上,为了达到监管要求的目标,商业银行对资本市场进行过度依赖的再融资,使得目前银行资本金不足的现状暂时一得到缓解。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融资只是缓兵之计,看似达标的资本充足率存在隐患,要真正实现资本充足率监管满足要求,商业银行最关键的不是单纯的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是应该增强自身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2.1.3不良贷款结构不合理
1、集中度方面
首先通过整理的数据了解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具体分布情况:
表2-2 2014年我国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情况 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金融年鉴
2014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前五大银行所在比例图
在上面的统计图中,对行业进行分类成22个类别,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在全部不良贷款余额中,其中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个人贷款、燃气及水五大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所占比例高达7.66%,剩余其他行业不良贷款余额累计起来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另外,我国的大城市是商业银行贷款的主要地区,因而毫无疑问不良贷款也主要分布在此。.且不谈不良贷款的自身风险,然而不良贷款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严重不平衡,集中度过高就会导致商业银行埋下严重的风险隐患,甚至会引起不良资产率因为过高的集中度反弹这样的风险现象发生。
2、国有银行方面
3.1.4社会诚信水平低
目前我国社会整体诚信状况并不乐观,信用体系不够完善,导致商业银行内控体系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因为缺乏良好的诚信环境,部分企业和个人缺乏信用意识、加之失信成本低,导致“骗贷”和“赖账”这种屡禁不止的诚信问题给商业银行带来子渗重损失,金融风险被进一步扩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