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调查分析[20191209193237]
摘 要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银监会从2006年12月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其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村镇银行。实践证明,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解决了部分“三农”问题。但作为新型银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常熟建信村镇银行为例对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村镇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首先描述了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并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其次从经济学基本理论上深入浅出的分析常熟建信村镇银行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效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4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5
1.4.1 研究内容 5
1.4.2 研究方法 6
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7
2.1村镇银行概述 7
2.1.1村镇银行的内涵 7
2.1.2 村镇银行的发展 7
2.2经营管理相关概念 8
2.2.1 经营管理的内涵 8
2.2.2.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内涵 8
2.3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 8
2.3.1 均衡价格理论 8
2.3.2 规模经济理论 9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9
3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3.1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10
3.1.1设立情况 10
3.1.2业务经营现状 10
3.1.3支农模式 10
3.1.4发展前景 11
3.2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3.2.1经营管理缺少政策支持 11
3.2.2经营管理面对贷款“脱农化” 12
3.2.3经营管理的资金来源不足 13
3.2.4经营管理风险大 14
3.2.5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15
4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6
4.1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存在滞后性 16
4.2存贷利率不合理,商业性与政策性的矛盾 16
4.3 群众认可度不高,吸储能力薄弱 17
4.4未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支持“三农”的特殊性风险 18
4.5 先天不足,受发起行限制大 19
5促进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20
5.1完善政策支持力度 20
5.2正确定位支农路径 20
5.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1
5.4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22
5.5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 23
结语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下,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键点在于解决农村地区的“钱荒”和金融上的“贫血”。在目前常熟农商行等农业金融机构的投资纷纷转向城镇,对农村进行抽血化经营的背景下,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吸收城镇存款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离不开常熟农村经济的问题以及常熟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
背景之一:常熟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常熟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在全国背景下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天下”到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与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平分天下”到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三分天下”的改革。常熟农村金融体系在国家1999年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开始有了重大变化,2001年11月28日,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全国首批县(市)级的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正式成立,由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常熟农商行在发展进程中进行多元化跨区域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走出注册地开展跨区经营并启动IPO上市工作。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常熟地方金融主力军,也渐渐陷入了对常熟农村经济的“抽血化”经营。总体而言,在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下常熟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量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流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与城市金融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的常熟建信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城市资金反哺农村经济,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研究对于常熟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提出有效措施和意见,完善常熟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以此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建设。
背景之二:常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常熟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海经济圈中心,东倚上海,西接无锡,南邻苏州,北与南通隔江相望,常熟天然的地理位置为常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常熟市已到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区域,常熟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有序推进发展园区工业企业、规模经营农业用地、统一改造建设老农村、建立农民居住新型社区等计划。然而,虽然常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鱼米之乡”,但在新农村的建设依旧需要大量的资金,常熟城乡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村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大量的资金上的“输血”。
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八年的一号文件都锁定在“三农”问题上。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常熟也面临着农业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相对贫困的局面。如图1.1,常熟农业生产总值大大不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其增长也微乎其微。如图1.2,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大大低于县城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常熟来说也是一样的重要。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毋容置疑,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物,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解决了部分“三农”问题,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网点布局不合理、优质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问题,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研究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具体研究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通过采用实地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常熟市建信村镇银行的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分析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常熟市建信村镇银行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提供了方向,希望研究结果能为常熟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献计献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分析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问题,从而改善农村金融,维护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希望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1.2.2 研究意义
村镇银行虽然在苏南地区起步晚于四川等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在常熟的发展情况对于苏南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乃至于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改善农村地区经济“贫血”问题。村镇银行的设立弥补了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资金紧张的问题,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对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鲶鱼效应”。村镇银行的设立使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更加多元化,形成村镇银行与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邮储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这无疑调动了各大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装上了“马达”,有助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发展状况,总结目前村镇银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配套措施,有利于提高常熟建信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村镇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为促进苏南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所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将会有助于政府出台更多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地方保护性政策、措施,促进苏南地区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健康良序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村镇银行成立较早,其研究起步也较早且比较深入。在发达国家,美国的社区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成功的典范;在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代表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
艾默生、奥尔顿、耶格尔(Williama R. Emmons, R Alton Gilbert,Timothy J. Yeager,2002)将美国社区银行定义为本国居民所特有的规模较小、区域教集中,以关系型信贷为主的银行。美国学者从多角度对社区银行进行研究,其研究集中在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原因、比较分析社区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的业绩、分析研究社区银行的生存能力、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之间的关系等等。
孟加拉乡村银行由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博士创建,主要通过小额信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特征:(1)服务对象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特别是农村贫困女性;(2)采用小组联保模式贷款;(3)可连续贷款,额度累加;(4)可无抵押担保,主要依靠信任、激励政策和天和地利优势来控制风险;(5)可“分期还款”、“替代担保”。
目前国外研究已涉及村镇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村镇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以及村镇银行的发展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国内对村镇银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村镇银行在我国是个新兴事物,随着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观点也层出不穷,现将代表观点归纳如下:
1.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制度
王曙光(2011)认为要让更多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首先应当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等;其次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建设,建立起农村信用机制、抵押担保机制、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制、政府支农资金运作机制等。
白鹏飞(2007)认为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管理条例》、《农村征信管理条例》等法法规,制定统一的征信标准、征信办法,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保障农村征信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确保农村金融的安全,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
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
祖晓青(2008)认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晚、期间短且规模小,目前农村居民依旧对其缺乏了解,所以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在同等条件下,农村居民的资金剩余会优先考虑存入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导致了村镇银行融资困难。同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对于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提法不是很合乎情理,在政策支持、金融监管、股本设置、信用体系等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王晓燕,2009)。所以针对村镇银行 的目前状况,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准确的定位,即要与大银行背道而驰,服务小企业和“三农”等低端客户和困难群体。同时央行、银监会也应当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去服务于小企业和“三农”等低端客户(杜晓山,2010)。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村镇银行的研究虽然没有国外的系统和深入,需要对于外国的研究进行借鉴,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不尽相同,所以也要结合我国村镇银行的具体情况,有侧重点批判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探寻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推进我国我省村镇银行的有序健康发展。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常熟建信村镇银行为例对苏南地区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描述了建信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目前建信银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解决问题。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摘 要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银监会从2006年12月底开始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其中首次提出了建立村镇银行。实践证明,经过几年的发展,村镇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解决了部分“三农”问题。但作为新型银行,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及其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常熟建信村镇银行为例对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村镇银行的现状、问题及对策。首先描述了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并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其次从经济学基本理论上深入浅出的分析常熟建信村镇银行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效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对策
目录
1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3
1.2.1 研究目的 3
1.2.2 研究意义 3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3.1 国外研究现状 4
1.3.2 国内研究现状 4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5
1.4.1 研究内容 5
1.4.2 研究方法 6
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相关理论基础 7
2.1村镇银行概述 7
2.1.1村镇银行的内涵 7
2.1.2 村镇银行的发展 7
2.2经营管理相关概念 8
2.2.1 经营管理的内涵 8
2.2.2.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内涵 8
2.3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 8
2.3.1 均衡价格理论 8
2.3.2 规模经济理论 9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9
3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10
3.1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10
3.1.1设立情况 10
3.1.2业务经营现状 10
3.1.3支农模式 10
3.1.4发展前景 11
3.2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3.2.1经营管理缺少政策支持 11
3.2.2经营管理面对贷款“脱农化” 12
3.2.3经营管理的资金来源不足 13
3.2.4经营管理风险大 14
3.2.5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 15
4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6
4.1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存在滞后性 16
4.2存贷利率不合理,商业性与政策性的矛盾 16
4.3 群众认可度不高,吸储能力薄弱 17
4.4未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支持“三农”的特殊性风险 18
4.5 先天不足,受发起行限制大 19
5促进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20
5.1完善政策支持力度 20
5.2正确定位支农路径 20
5.3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21
5.4健全风险控制机制 22
5.5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 23
结语 24
参考文献: 25
致谢 26
1.引言
1.1研究背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下,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关键点在于解决农村地区的“钱荒”和金融上的“贫血”。在目前常熟农商行等农业金融机构的投资纷纷转向城镇,对农村进行抽血化经营的背景下,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反其道而行之,通过吸收城镇存款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离不开常熟农村经济的问题以及常熟特殊的经济发展方式。
背景之一:常熟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常熟农村金融体制经历了在全国背景下由中国农业银行“统一天下”到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与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平分天下”到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信社“三分天下”的改革。常熟农村金融体系在国家1999年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后开始有了重大变化,2001年11月28日,常熟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全国首批县(市)级的股份制农村金融机构正式成立,由常熟市农村信用合作社改制而来。常熟农商行在发展进程中进行多元化跨区域发展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走出注册地开展跨区经营并启动IPO上市工作。在推进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常熟地方金融主力军,也渐渐陷入了对常熟农村经济的“抽血化”经营。总体而言,在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下常熟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量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流向了城市和发达地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缓慢,与城市金融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这种背景下,成立于2010年12月16日的常熟建信村镇银行通过吸收城市资金反哺农村经济,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研究对于常熟农村经济金融支持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通过提出有效措施和意见,完善常熟现行的农村金融体制,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以此推进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建设。
背景之二:常熟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三农”问题
常熟位于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海经济圈中心,东倚上海,西接无锡,南邻苏州,北与南通隔江相望,常熟天然的地理位置为常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常熟市已到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作为苏南模式的代表区域,常熟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有序推进发展园区工业企业、规模经营农业用地、统一改造建设老农村、建立农民居住新型社区等计划。然而,虽然常熟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鱼米之乡”,但在新农村的建设依旧需要大量的资金,常熟城乡一体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进农村发展方面显得“力”不从心,需要大量的资金上的“输血”。
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从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八年的一号文件都锁定在“三农”问题上。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常熟也面临着农业发展缓慢生产力低下、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相对贫困的局面。如图1.1,常熟农业生产总值大大不如工业以及第三产业,其增长也微乎其微。如图1.2,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大大低于县城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此可见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常熟来说也是一样的重要。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毋容置疑,村镇银行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物,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的供需矛盾,解决了部分“三农”问题,改善了农村金融服务,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网点布局不合理、优质服务缺位、竞争不充分等问题,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村镇银行作为新型银行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一定问题,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因此研究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具体研究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的经营管理问题,通过采用实地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对常熟市建信村镇银行的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旨在通过分析常熟建信村镇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常熟市建信村镇银行的进一步规范发展提供了方向,希望研究结果能为常熟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献计献策,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分析我国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问题,从而改善农村金融,维护农村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希望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1.2.2 研究意义
村镇银行虽然在苏南地区起步晚于四川等地,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与全国其他地区类似问题。因此,村镇银行在常熟的发展情况对于苏南地区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乃至于全国村镇银行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是改善农村地区经济“贫血”问题。村镇银行的设立弥补了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的空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农村资金紧张的问题,为农村地区注入了“新鲜血液”。通过对村镇银行经营管理的研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献计献策,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是加强农村金融市场的“鲶鱼效应”。村镇银行的设立使我国传统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更加多元化,形成村镇银行与农发行、农行、农信社、邮储以及各种非正规金融机构同时并存的局面,这无疑调动了各大农村金融机构的竞争积极性,为农村经济发展装上了“马达”,有助于中国农村金融机构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
本文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常熟建信村镇银行发展状况,总结目前村镇银行经营管理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配套措施,有利于提高常熟建信村镇银行核心竞争力,对村镇银行的健康持续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为促进苏南地区村镇银行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所得出的有价值的结论将会有助于政府出台更多扶持村镇银行发展的地方保护性政策、措施,促进苏南地区乃至全国村镇银行的健康良序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村镇银行成立较早,其研究起步也较早且比较深入。在发达国家,美国的社区银行是农村金融机构成功的典范;在发展中国家,典型的代表是孟加拉的乡村银行。
艾默生、奥尔顿、耶格尔(Williama R. Emmons, R Alton Gilbert,Timothy J. Yeager,2002)将美国社区银行定义为本国居民所特有的规模较小、区域教集中,以关系型信贷为主的银行。美国学者从多角度对社区银行进行研究,其研究集中在社区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原因、比较分析社区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的业绩、分析研究社区银行的生存能力、社区银行与中小企业信贷之间的关系等等。
孟加拉乡村银行由著名经济学家尤努斯博士创建,主要通过小额信贷帮助贫困人口脱贫。其经营管理主要包括以下5个特征:(1)服务对象以农村贫困人口为主,特别是农村贫困女性;(2)采用小组联保模式贷款;(3)可连续贷款,额度累加;(4)可无抵押担保,主要依靠信任、激励政策和天和地利优势来控制风险;(5)可“分期还款”、“替代担保”。
目前国外研究已涉及村镇银行与经济发展关系,村镇银行与大中型银行相比的竞争优势,村镇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村镇银行的经营绩效以及村镇银行的发展等问题。这些研究为国内对村镇银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1.3.2 国内研究现状
村镇银行在我国是个新兴事物,随着村镇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也逐渐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对村镇银行发展的观点也层出不穷,现将代表观点归纳如下:
1.村镇银行的政策支持和监管制度
王曙光(2011)认为要让更多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首先应当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落实和完善涉农贷款税收优惠、定向费用补贴、增量奖励政策等;其次要完善农村金融机制建设,建立起农村信用机制、抵押担保机制、农业保险和再保险机制、政府支农资金运作机制等。
白鹏飞(2007)认为应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公共信用信息开放管理条例》、《农村征信管理条例》等法法规,制定统一的征信标准、征信办法,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征信工作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保障农村征信业健康发展,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确保农村金融的安全,维护国家经济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
2.村镇银行经营管理问题
祖晓青(2008)认为村镇银行成立时间晚、期间短且规模小,目前农村居民依旧对其缺乏了解,所以知名度和信誉度不高。在同等条件下,农村居民的资金剩余会优先考虑存入信誉好、知名度高的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导致了村镇银行融资困难。同时目前我国村镇银行对于逐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提法不是很合乎情理,在政策支持、金融监管、股本设置、信用体系等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村镇银行的发展(王晓燕,2009)。所以针对村镇银行 的目前状况,村镇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业务能力的提高和准确的定位,即要与大银行背道而驰,服务小企业和“三农”等低端客户和困难群体。同时央行、银监会也应当积极引导村镇银行去服务于小企业和“三农”等低端客户(杜晓山,2010)。
总体来说,我国对于村镇银行的研究虽然没有国外的系统和深入,需要对于外国的研究进行借鉴,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不尽相同,所以也要结合我国村镇银行的具体情况,有侧重点批判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探寻符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推进我国我省村镇银行的有序健康发展。
1.4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为以常熟建信村镇银行为例对苏南地区村镇银行进行研究,描述了建信村镇银行的现状,分析目前建信银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来解决问题。全文主要分为五大部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