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目 录
1 引言1
2 城乡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理论综述2
2.1 中国当前的就业结构2
2.2 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3
2.3 城镇化与我国城乡就业结构的变化5
2.4 我国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7
3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与过程——以上海市为例8
3.1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8
3.2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上海市案例9
4 优化城乡就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与建议11
4.1 城乡就业结构变动过程及结构优化对策11
4.2 利用城镇化推进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庞大,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但我国劳动就业结构并不合理,其中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配置问题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比例过高,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从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不高。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未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结构调整迟缓,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的问题。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倡中继续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将来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其中提到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着手改变城乡就业结构,广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恰当地改善城乡就业结构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
城乡就业结构的变化的是实现城市乡村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劳动力市场逐渐一体化,进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产业转移,优化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和现实选择。按照我国长远的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位于第一位的就是要加速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变,提供多元化就业的机会,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的福利。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二元分割局面,各种制度和政策限制着劳动力的自由流转。而这种不自由的流转很大程度上招致了城乡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如能优化我国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将极大促进城乡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大有益处。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更为复杂,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增大,劳动力供应不匹配企业用工需要、劳动者技能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就业工作更为繁重。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指出其在“十二五”时期的挑战,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生产率长期滞后不前。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劳动力一体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是我国解决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的核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本文将要研讨的主要内容。
2 城乡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业结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之所以就业结构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是因为劳动力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在国民经济全局运转和就业活动中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部门投入劳动力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总体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体现,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2.1 中国当前的就业结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也不断转移。李文星、袁志刚(2010)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向迅速增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平均贡献度为17.13%;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城乡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城市与乡村的分布构成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则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聚拢,形成劳动力在城乡分布上的变化。
目前我国城乡间劳动力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男性居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据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的比例为27%,建筑业的比例为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见表1)。
表1 中国城乡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员 城镇人员 乡村人员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1955 20729 2486 12.0 — —
1981 40152 9514 23.7 30638 76.3
1988 49873 12808 25.7 37065 74.3
1997 68065 19040 28.0 49025 72.0
2003 72085 23151 32.1 48934 67.9
2008 75825 27331 36.0 48494 64.0
2012 77995 31120 39.9 46875 60.1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2008 75825 18084 44.8 18084 23.8 19566 31.4
2012 77995 21684 38.1 221684 27.8 23771 34.1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从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整体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未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结构调整迟缓,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政府政策、政府、企业的思想观念是时候做出调整改变了。国家政府要遏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盲目扩张,大力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操作式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些重要举措对于城乡就业结构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大有帮助。我们仍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调整和转换,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1 引言1
2 城乡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理论综述2
2.1 中国当前的就业结构2
2.2 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作用3
2.3 城镇化与我国城乡就业结构的变化5
2.4 我国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分析7
3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与过程——以上海市为例8
3.1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影响因素8
3.2 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上海市案例9
4 优化城乡就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对策与建议11
4.1 城乡就业结构变动过程及结构优化对策11
4.2 利用城镇化推进城乡就业结构变化,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16
1 引言
我国劳动人口数量庞大,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但我国劳动就业结构并不合理,其中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配置问题表现为农村劳动力比例过高,农村隐蔽性失业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从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社会整体劳动生产率不高。然而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未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结构调整迟缓,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的问题。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提倡中继续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放在将来工作的重要位置上,其中提到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及创收能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着手改变城乡就业结构,广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恰当地改善城乡就业结构能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
城乡就业结构的变化的是实现城市乡村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劳动力市场逐渐一体化,进而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是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业产业转移,优化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任务和现实选择。按照我国长远的规划,统筹城乡发展,位于第一位的就是要加速城乡就业结构的改变,提供多元化就业的机会,让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共享城镇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的福利。但是现实的问题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依然存在二元分割局面,各种制度和政策限制着劳动力的自由流转。而这种不自由的流转很大程度上招致了城乡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如能优化我国城乡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必将极大促进城乡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对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也大有益处。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更为复杂,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增大,劳动力供应不匹配企业用工需要、劳动者技能不适应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就业工作更为繁重。此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指出其在“十二五”时期的挑战,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劳动生产率长期滞后不前。由此可见我国城乡劳动力一体化进程中的结构性问题,是我国解决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问题的核心,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的重要影响,是本文将要研讨的主要内容。
2 城乡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理论综述
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业结构反映一个国家社会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及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就业结构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实质是劳动力这种生产要素的配置问题。,之所以就业结构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是因为劳动力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就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社会劳动力资源投入方向的总体状况,在国民经济全局运转和就业活动中具备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对于不同产业、不同部门投入劳动力的情况,必然会造成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经济结构总体的变动。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体现,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2.1 中国当前的就业结构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也不断转移。李文星、袁志刚(2010)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我国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大规模转移,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平均贡献度为28.36%;到90年代,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趋缓,劳动力从工业向服务业转移加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劳动力向工业转移趋向迅速增强,就业结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平均贡献度为17.13%;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一直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推动力。
城乡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城市与乡村的分布构成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在空间上则不断由农村向城市聚拢,形成劳动力在城乡分布上的变化。
目前我国城乡间劳动力流动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男性居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据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制造业就业的比例为27%,建筑业的比例为26%,住宿和餐饮业占11%,批发和零售业占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9%,其他行业占15%(见表1)。
表1 中国城乡就业人数 单位:万人
年份 从业人员 城镇人员 乡村人员
绝对数 比重(%) 绝对数 比重(%)
1955 20729 2486 12.0 — —
1981 40152 9514 23.7 30638 76.3
1988 49873 12808 25.7 37065 74.3
1997 68065 19040 28.0 49025 72.0
2003 72085 23151 32.1 48934 67.9
2008 75825 27331 36.0 48494 64.0
2012 77995 31120 39.9 46875 60.1
资料来源:各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而成
2008 75825 18084 44.8 18084 23.8 19566 31.4
2012 77995 21684 38.1 221684 27.8 23771 34.1
结 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但从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分析,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处于很低的水平,整体劳动生产率不高。经济的高速增长却未能有效的解决我国的就业压力,就业结构调整迟缓,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面对这种形势的变化,政府政策、政府、企业的思想观念是时候做出调整改变了。国家政府要遏止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盲目扩张,大力提高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减少对操作式劳动力的用工需求,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些重要举措对于城乡就业结构变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也大有帮助。我们仍需要付出艰辛努力,有针对性的进行结构调整和转换,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