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采茶舞蹈传承与发展现状初探

摘 要赣南采茶舞历史悠久,是集聚客家文化的一种地方舞种。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采茶舞市场收到了强烈的冲击,急需对其助力推举,使其重现昔日的民俗文化魅力。本文以赣南采茶舞为研究对象,对前期文献资料加以收集和梳理,通过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赣南采茶舞的实际发展,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赣南采茶舞,对赣南采茶舞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为赣南采茶舞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本项研究有助于丰富赣南采茶舞的传承与发展理论依据与实践研究,从而给赣南采茶舞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契机。
目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1
二、 赣南采茶舞的发展现状 2
三、 赣南采茶舞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一)观众不断流失 3
(二)市场日益萎缩 3
(三)编创人员匮乏 3
(四)人才培养乏力 3
四、 赣南采茶舞的平稳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5
(一)市场推广 5
(二)人才培养 6
(三)政府扶持 6
五、 赣南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意义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赣南采茶舞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赣南采茶转型成为赣南采茶舞传承与发展的核心所在。自2015年来,政府大力扶持与赣南采茶舞发展相关的基础工作,不断出台了振兴赣南采茶舞的系列纲领性文件,为赣南采茶舞传承发展做了全体规划,给予了的一定政策动力。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对赣南采茶舞相关理论研究进行归纳整理,与赣南采茶舞的实际发展相结合,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赣南采茶舞,针对赣南采茶舞的发展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发现采茶舞蹈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总结赣南采茶戏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为赣南采茶舞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为家乡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依据,促进赣南采茶舞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实践意义
随着人们对客家民俗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认识和重视,能吸引更多学者前来挖掘与研究,为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将提供一个更好的契机和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赣南采茶舞蹈,丰富百姓们的精神生活,积极推动赣南采茶舞蹈的长远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研究法是指搜集有关的各种类型的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梳理,作为立论的启发、论证的辅助和论据的支持。
2.访谈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结合自身的专业艺术实践活动,从自身实际经验中寻找素材和论据,并总结提炼其内部蕴含的理论观点,为论文论点做支撑。
赣南采茶舞的发展现状
赣南采茶舞源远流长,至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赣州市安远县九龙山茶区是赣南采茶舞发源地,独特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众多能歌善舞的客家人,他们以茶而歌,因茶成舞,它深受劳作人民的喜爱。其实明朝时期就出现了赣采茶舞的雏形,在康、乾时期赣南采茶舞发展到鼎盛,到解放前夕,赣南采茶舞在赣南地区,只剩朱光明、李九姣两个职业的班社,后逐渐没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赣南采茶舞进入第二次发展时期。在上世纪50年代初,赣南采茶舞的市场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1956年正式挂牌成立国营赣南采茶剧团,各县市也先后组建了17个专业的采茶剧团,演职员规模发展到近千人。在2006年,赣南采茶舞跻身于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2010年,上海世博会出现了赣南采茶舞的身影,全世界人民感受到它独特欢快的民俗文化魅力。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娱乐文化方式和习惯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先喜闻乐见的赣南采茶舞因为剧情陈旧、创作后继无力而无法得到消费者心灵上肯定,再次遭遇到观众流失、人才匮乏、市场低迷等导致的窘境。近些年,为了使赣南采茶舞走出发展低迷的困局,重回到大众视线,江西政府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发展模式,认真贯彻落实习主席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尤其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把赣南采茶舞列入文化扶贫项目,搭上县、乡、村三级文化运动,盘活舞蹈表演形式,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让政策向健全赣南采茶舞振兴传承工作体系、创新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倾斜,创造一个造精品、出名家的发展环境,形成一个大众重视、支持并参与的赣南采茶戏发展的良好局面,使赣南采茶舞发展成为最具有地区影响力的舞种之一。赣南采茶舞在多年的艰难发展中,经历了很多波折,艺术含量与艺术品质也历经了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赣南采茶舞依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心手相传,走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如今,进入了一个传承与发展的春天。
赣南采茶舞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观众不断流失
观众不断流失,在于大多数赣南采茶舞内容陈旧,旧社会为背景的剧情与我们当下的生活脱节,无法与年轻观众产生心灵的共振,加上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赣南采茶舞已经淡出了观众的生活。此外加上现代采茶舞剧目少、演出方式仅限于线下,观众随时随地观看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年轻人很少愿意走进剧院去看采茶舞演出。近几年,尚存的少数民间三角班在赣南乡村中苦苦支撑;而城区大部分年轻人对本地的采茶舞文化知之甚少,采茶舞市场一度萎缩,大多数的采茶剧团成为了空壳,大多数的演职人员则“改行”去歌舞剧团或去做其他的行业。
(二)市场日益萎缩
赣南地区农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城市与农村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农村专业演出场所基本没有,更多是随地的搭台演出,很难有专业队伍来表演,演出空间受限。赣南采茶舞的市场空间狭小,尤其是采茶舞院团固执的经营方式,没有迎头赶上大众潮流。赣南各县(市、区)以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名义成立采茶舞院团,通过政府购买、以奖代补的形式,组建了专业的采茶舞演出队伍,进行送戏下乡和公益性演出,但展示的舞台空间也愈加受限,摒弃了市场化运作道路,拓展新的观众市场、演出空间的能力逐渐变弱。
编创人员匮乏
多数院团由于资金不足,运营困难,工资低,导致大多数的演职人员选择改行,另谋生路。采茶剧团成为了空壳,大部分采茶剧团专业导演、编导、作曲家、舞美老师都处于薄弱状态,编创人员不断减少。部分院团由于人才的流失,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造成采茶舞优秀编创人员流失,无法吸引外来优秀人才的加入。优秀骨干退休也促使赣州市原有的一批剧院伴奏乐队面临着解散,目前,赣南很多院团表演现场都是放音乐伴奏,并没有一个专业的乐队在旁伴奏演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