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切割方式对鲜切火龙果营养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火龙果15℃在贮藏期间,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对其贮藏品质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显示:切割损伤显著诱导了火龙果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和总酚等抗氧化物质的积累,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等抗氧化酶的活性,且随着损伤强度的增加,火龙果的抗氧化系统对伤害产生的防御反应越强烈。品质方面,切割处理使火龙果贮藏过程中褐变增加,总酸度(TA)下降,但对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等无明显不良影响。

不同脂肪摄入对老年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摄入对老年大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选择12月龄SD雄性大鼠 6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饲喂大豆油(对照组)、精炼猪油、鱼油、红烧肉油、红烧肉,饲喂3个月后,宰杀取盲肠内容物分析其菌群变化。结果表明,膳食会影响肠道菌群的数量和种类。在门的水平上,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5个组别中最主要的菌群门类,占总细菌单位的85%?94%。相比于其它四组,饲喂大豆油的大鼠的拟杆菌相对丰度较高,而饲喂鱼油的大鼠的变形菌的相对丰度较高。

不同贮藏温度对鲜切香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采用新鲜香菜为实验材料,经切割处理后,将鲜切香菜贮藏在4℃、10℃和20℃下。在贮藏期间,分析测定了鲜切香菜的总酚、类黄酮、DPPH自由基清除率、抗坏血酸、叶绿素及可溶性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切割引起的伤害会导致一系列不利的变化,造成抗坏血酸、叶绿素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贮藏温度越高,变化越明显。同时研究发现,切割会导致香菜酚类、黄酮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和DPPH清除率的上升,从而使其抗氧化能力增强;而温度越高,酚类物质的积累速度越快,抗氧化能力就越强。

乙烯利处理对茭白采后生理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乙烯利处理对茭白采后生理及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茭白为材料,研究1000μL/L乙烯利溶液浸泡处理,以用清水浸泡相同时间作为对照,每组样品重1.3Kg用5L塑料编织袋挽口置25℃下贮藏,贮藏期间每3d取样测定生理生化相关指标。相关测定指标:失重率、硬度、呼吸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性、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乙烯利处理明显增加了茭白的失重率、呼吸速率、茭白渗出液的相对电导率、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产γ氨基丁酸的乳酸菌的筛选

摘要:本实验是采用微生物发酵法,从传统发酵食品分离得到的377株乳酸菌中,通过分离纯化、纸层析初筛、高效液相色谱复筛等的方法,筛选出了16株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对其中几株产量较高的菌株进行DNA鉴定,发现大部分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中发酵48h后γ-氨基丁酸最大产能为0.545g/L,菌株为M-6-2。

低温预贮对桃果实冷害和甜菜碱代的影响

摘要:研究了低温预贮对桃果冷害和甜菜碱代谢的影响。桃果实先在12℃预贮6d,随后于0℃贮藏5个星期,每隔1周测定果实褐变指数、相对电导率、MAD含量等冷害指标、以及GB含量和BADH活性。结果表明:低温预贮处理可有效抑制甜GB含量和BADH活性的下降,使ATP、ADP的含量及能荷保持较高水平,减少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积累和细胞膜透性增加,从而抑制果实褐变指数的升高。结果表明:低温预贮处理可以通过调节GB含量和BADH活性,延缓膜脂过氧化进程,从而维持良好的细胞膜完整性和通透性,减轻果实冷害的发

六种蔬菜危害因素的调查与评估

摘要:近年来,关于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报道层出不穷,例如:淮坊市对34种蔬菜进行农药残留的测定,全年共检测蔬菜样品304份,75份检出农药残留,13份农药超标[1];惠州市市售四季豆、萝卜等有机磷农药超标严重[2]。这些事件引起人们极大地关注和不安,因此对各个地区的蔬菜质量安全进行调查势在必行。本实验对南京地区人们常食用的六种蔬菜进行农药残留和大肠杆菌残留的检测,同时进行感官评价并根据检测出的数据进行评估。从而对南京地区蔬菜所面临的问题、存在的威胁、可能的影响以及三者综合作用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通过对实

再生条件对可得然胶凝胶性能的影响

摘要:可得然胶是一种新型的微生物胞外多糖,又被称作热凝胶,其悬浊液在不同温度加热后,可能形成热可逆凝胶和热不可逆凝胶,具有极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本实验研究了可得然胶的再生过程中,各实验步骤控制的再生条件对其凝胶性能的影响,为可得然胶改性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本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可得然胶的再生过程中,各因素对其凝胶特性影响不同。溶解可得然胶所用的碱浓度越高凝胶强度越高;用HCl调中性析出可得然胶的凝胶强度高,H3PO4处理的回收率更高;离心次数越多凝胶强度越低;烘干温度在一定范围内较低的凝胶强度较高,但烘干后

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血旺中鸭,猪和鸡血液成分

摘要:本实验建立了准确可靠的多重TaqMan实时荧光PCR方法用于鉴别血旺中鸡,鸭和猪血液成分。该方法基于动物细胞核DNA中的特异性位点设计引物和探针,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对自制样本和市售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特异性好,各物种的最低检测限为0.15ng,灵敏度达1%。可实现对血旺中三种动物血液成分的鉴别。

大豆胚芽食品中异黄酮富集技术的研究

摘要:本试验以发芽大豆为材料,研究了UV-B胁迫下诱发的NO事件与细胞氧化还原态的变化及异黄酮积累间的关系。结果表明:UV-B处理后,发芽大豆中NO、异黄酮含量、SOD、POD活性、CAT、GR、GST、APX活性,以及GSH含量和GSH/GSSG、ASC含量和ASC/DHA显著提高,上述效果可被NO专一性淬灭剂cPTIO抑制,而此抑制效果可被外源NO供体SNP所逆转。且各事件峰值的出现存在一定的时序性,即NO含量于第2 d达到最大值,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GR活性、GST活性、APX活性、

大豆膳食纤维改性技术研究

摘要:大豆膳食纤维的改性有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本文采用生物方法,研究了几种常见食用菌液态发酵豆渣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SDF)过程中的酶学特性。通过纤维素酶活性测定、发酵过程中营养成分变化以及发酵后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对几种食用菌改性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特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五种食用菌的酶学特性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平菇因具有较高的C1酶活性和较低的C?酶及βG酶活性,使得发酵后培养基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达到20.49%,显著高于其他四种食用菌,是原料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4.39倍。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