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对无花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低温对无花果采后品质的影响[20200509182414]
摘要:无花果果实营养丰富,鲜食美味可口,经济价值较高,但是果实皮薄质地软,采后极不耐贮藏,易被微生物侵染导致腐败变质,常温条件下只能保存l~2天。本文以八成熟新鲜的无花果为试验材料,以常温贮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为对照,研究了在温度2±1℃、湿度RH85~95%贮藏条件下无花果品质变化情况,测定了在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还原糖、质构参数、呼吸强度、果皮色泽等品质指标。研究表明常温组与低温组果实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腐烂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呼吸强度、硬度均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果皮色泽也逐渐变暗;然而,在低温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减慢,因此,低温能够很好地抑制无花果果实品质的降低,有效地延长果实的贮藏时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无花果;采后品质;低温;贮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 材料与处理 2
2.2 仪器与设备 3
2.3 项目测定与方法 3
2.3.1 腐烂率、失重率的测定 3
2.3.2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
2.3.3 可滴定酸的测定 3
2.3.4 维生素C的测定 4
2.3.5 还原糖的测定 4
2.3.6 质地参数的测定 5
2.3.7 呼吸强度的测定 5
2.3.8 果皮色泽的测定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腐烂率的变化 5
3.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失重率的变化 6
3.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6
3.4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7
3.5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7
3.6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还原糖的变化 8
3.7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质地参数的变化 8
3.7.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硬度的变化 8
3.7.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弹性的变化 9
3.7.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凝聚性的变化 9
3.7.4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胶黏性的变化 10
3.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咀嚼性的变化 10
3.7.6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回复性的变化 11
3.8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呼吸强度的变化 11
3.9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色差的变化 12
3.9.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L*值的变化 12
3.9.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a*值的变化 13
3.9.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b*值的变化 13
4 讨论 14
5 展望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低温对无花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引言
1 引言
无花果树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果树之一,其原产于小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它的果实、枝、叶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成份[1]。同时无花果叶大色绿,叶、果形优美。无花果枝干光洁,姿态美观,因而也是一种优良的庭院绿化树种[2]。无花果营养价值颇高,果实富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钙、磷、碘、铁、柠檬酸、苹果酸、叶酸、助消化的淀粉糖化酶、脂肪酶、蛋白酶和植物生长激素,有“天堂圣果”之称[3]。此外,无花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果实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以天门冬氨酸(1.9%干重)含量最高,对抗白血病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很好的作用[4]。无花果的药用价值在我国的古书中已经早有记载[5],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亦证明无花果具有抗癌、抗肿瘤等作用[5~8]。
无花果肉质松软,味道甘甜,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都颇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9]。但是,无花果采后极易软化、褐变、风味下降以及腐烂,常温条件下只能保存l~2天,保鲜期极短,很难长途运销[10]。无花果的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系统地开展栽培理论和研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更少。研究无花果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已成为决定无花果产业兴衰的关键性问题。
无花果采后呼吸变化比较复杂,一直存在两种观点:许多研究表明,无花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也有研究认为,无花果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引起无花果果实腐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花果果实的含糖量高、含水量高、果皮保护功能不完善、果皮极易损伤和被微生物侵染,因此,采摘后极易腐烂而难于保存和运输,贮藏期极短[11]。根据Mathooko等[12]研究,鲜无花果采后能确认的病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另一种为黑腐病(Alternaria alternata),病斑呈圆形,由暗褐色渐变为黑褐色,此病约占采后病害的70 %。从Karabulut等[13]的研究可知,引起无花果真菌腐烂的敏感部位是果实底端形成的天然开孔,在采后一些以水为媒介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处理后水分滞留在小孔处,由此可刺激病原菌孢子的萌发,造成果实的腐烂发霉。
目前国内外对于无花果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较少,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低温、臭氧、热激,其中化学方法主要有钙离子处理、1-MCP处理以及涂膜保鲜。其中低温贮藏是以控制温度条件为主来抑制果蔬生理活性的贮藏方法,依靠低温的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减缓果蔬的呼吸作用。无花果许多代谢速率均与温度有关,因此在所有环境因素中,温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少量研究表明无花果的低温贮藏条件为0~1℃[14,15]。而且预冷、热处理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延长无花果的低温贮藏期。杨清蕊[14]以无花果为试验试材,通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0℃、2℃和4℃)对无花果贮藏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经测定无花果冰点为-2.6℃;0℃、2℃下贮藏果实还原糖含量峰值、可滴定酸含量峰值的出现均比4℃贮藏推迟5d,贮藏25d时,0℃贮藏硬度最好,2℃贮藏无花果可滴定酸含量最高,2℃贮藏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0℃贮藏能够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乙烯释放,推迟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并降低其峰值,延缓抗氧化酶CAT、SOD、POD活性的下降,并抑制MDA含量的上升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增加。贮藏第25天时,0℃贮藏果实CAT、SOD、POD活性值最高。
本试验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八成熟新鲜的无花果为试验材料,以常温贮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为对照,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无花果品质变化的影响,为无花果贮藏技术提供基础数据,以利于无花果贮藏保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处理
供试无花果品种为布兰瑞克,于清晨采摘于南京市江心洲无花果生产基地,选择约八成熟的大小一致、着色均匀、无机械损伤、无霉变、无病虫害的无花果果实。先取一部分无花果分两组,每组10个,三个重复,用纸箱包装分别放于冷库(2±1℃,RH 85~95%)与常温室内储藏,用于腐烂率、失重率、颜色变化测定。再取适量无花果,分为两组,每组60个,三个重复,分别置于同样的常温条件与低温条件下贮藏,用于果实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还原糖、质地参数、呼吸强度变化的测定。将常温贮藏下的无花果从贮藏第0天开始观察并测定品质指标,以后每天采用同样方法连续测定品质指标,每次测定取30个果实,共六次;冷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以常温测量指标结果为第一次测量结果,以后每5天测定一次指标,共六次。
摘要:无花果果实营养丰富,鲜食美味可口,经济价值较高,但是果实皮薄质地软,采后极不耐贮藏,易被微生物侵染导致腐败变质,常温条件下只能保存l~2天。本文以八成熟新鲜的无花果为试验材料,以常温贮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为对照,研究了在温度2±1℃、湿度RH85~95%贮藏条件下无花果品质变化情况,测定了在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腐烂率、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还原糖、质构参数、呼吸强度、果皮色泽等品质指标。研究表明常温组与低温组果实各品质指标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腐烂率、失重率、可滴定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生素C含量、呼吸强度、硬度均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果皮色泽也逐渐变暗;然而,在低温条件下,各指标的变化速率明显减慢,因此,低温能够很好地抑制无花果果实品质的降低,有效地延长果实的贮藏时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无花果;采后品质;低温;贮藏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引言 1
2 材料与方法 2
2.1 材料与处理 2
2.2 仪器与设备 3
2.3 项目测定与方法 3
2.3.1 腐烂率、失重率的测定 3
2.3.2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3
2.3.3 可滴定酸的测定 3
2.3.4 维生素C的测定 4
2.3.5 还原糖的测定 4
2.3.6 质地参数的测定 5
2.3.7 呼吸强度的测定 5
2.3.8 果皮色泽的测定 5
3 结果与分析 5
3.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腐烂率的变化 5
3.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失重率的变化 6
3.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 6
3.4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可滴定酸含量的变化 7
3.5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7
3.6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还原糖的变化 8
3.7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质地参数的变化 8
3.7.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硬度的变化 8
3.7.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弹性的变化 9
3.7.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凝聚性的变化 9
3.7.4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胶黏性的变化 10
3.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咀嚼性的变化 10
3.7.6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回复性的变化 11
3.8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呼吸强度的变化 11
3.9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色差的变化 12
3.9.1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L*值的变化 12
3.9.2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a*值的变化 13
3.9.3 常温贮藏与低温贮藏过程中无花果果皮b*值的变化 13
4 讨论 14
5 展望 14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低温对无花果采后品质的影响
引言
1 引言
无花果树是人类栽培的最古老果树之一,其原产于小亚细亚及地中海沿岸,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引种栽培历史。它的果实、枝、叶都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成份[1]。同时无花果叶大色绿,叶、果形优美。无花果枝干光洁,姿态美观,因而也是一种优良的庭院绿化树种[2]。无花果营养价值颇高,果实富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钙、磷、碘、铁、柠檬酸、苹果酸、叶酸、助消化的淀粉糖化酶、脂肪酶、蛋白酶和植物生长激素,有“天堂圣果”之称[3]。此外,无花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含量丰富;果实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需氨基酸,尤以天门冬氨酸(1.9%干重)含量最高,对抗白血病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有很好的作用[4]。无花果的药用价值在我国的古书中已经早有记载[5],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亦证明无花果具有抗癌、抗肿瘤等作用[5~8]。
无花果肉质松软,味道甘甜,其食用价值、药用价值都颇高,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9]。但是,无花果采后极易软化、褐变、风味下降以及腐烂,常温条件下只能保存l~2天,保鲜期极短,很难长途运销[10]。无花果的栽培历史虽然悠久,但系统地开展栽培理论和研究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更少。研究无花果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已成为决定无花果产业兴衰的关键性问题。
无花果采后呼吸变化比较复杂,一直存在两种观点:许多研究表明,无花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也有研究认为,无花果为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引起无花果果实腐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无花果果实的含糖量高、含水量高、果皮保护功能不完善、果皮极易损伤和被微生物侵染,因此,采摘后极易腐烂而难于保存和运输,贮藏期极短[11]。根据Mathooko等[12]研究,鲜无花果采后能确认的病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 );另一种为黑腐病(Alternaria alternata),病斑呈圆形,由暗褐色渐变为黑褐色,此病约占采后病害的70 %。从Karabulut等[13]的研究可知,引起无花果真菌腐烂的敏感部位是果实底端形成的天然开孔,在采后一些以水为媒介的处理可能会造成处理后水分滞留在小孔处,由此可刺激病原菌孢子的萌发,造成果实的腐烂发霉。
目前国内外对于无花果的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较少,主要可以分为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其中物理方法主要包括低温、臭氧、热激,其中化学方法主要有钙离子处理、1-MCP处理以及涂膜保鲜。其中低温贮藏是以控制温度条件为主来抑制果蔬生理活性的贮藏方法,依靠低温的作用,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并减缓果蔬的呼吸作用。无花果许多代谢速率均与温度有关,因此在所有环境因素中,温度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少量研究表明无花果的低温贮藏条件为0~1℃[14,15]。而且预冷、热处理等方法,可以进一步延长无花果的低温贮藏期。杨清蕊[14]以无花果为试验试材,通过研究不同贮藏温度(0℃、2℃和4℃)对无花果贮藏品质及生理变化的影响,经测定无花果冰点为-2.6℃;0℃、2℃下贮藏果实还原糖含量峰值、可滴定酸含量峰值的出现均比4℃贮藏推迟5d,贮藏25d时,0℃贮藏硬度最好,2℃贮藏无花果可滴定酸含量最高,2℃贮藏果实维生素C含量最高;0℃贮藏能够降低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乙烯释放,推迟呼吸高峰和乙烯释放高峰的出现并降低其峰值,延缓抗氧化酶CAT、SOD、POD活性的下降,并抑制MDA含量的上升和细胞膜相对透性的增加。贮藏第25天时,0℃贮藏果实CAT、SOD、POD活性值最高。
本试验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八成熟新鲜的无花果为试验材料,以常温贮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为对照,研究低温贮藏条件下无花果品质变化的影响,为无花果贮藏技术提供基础数据,以利于无花果贮藏保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处理
供试无花果品种为布兰瑞克,于清晨采摘于南京市江心洲无花果生产基地,选择约八成熟的大小一致、着色均匀、无机械损伤、无霉变、无病虫害的无花果果实。先取一部分无花果分两组,每组10个,三个重复,用纸箱包装分别放于冷库(2±1℃,RH 85~95%)与常温室内储藏,用于腐烂率、失重率、颜色变化测定。再取适量无花果,分为两组,每组60个,三个重复,分别置于同样的常温条件与低温条件下贮藏,用于果实贮藏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还原糖、质地参数、呼吸强度变化的测定。将常温贮藏下的无花果从贮藏第0天开始观察并测定品质指标,以后每天采用同样方法连续测定品质指标,每次测定取30个果实,共六次;冷藏条件下的无花果,以常温测量指标结果为第一次测量结果,以后每5天测定一次指标,共六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kxygc/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