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工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研究
义工旅游(Volunteer Tourism)也叫志工旅游、志愿者旅游、公益旅游,是一种可替代性旅游,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提高应运而生的一种旅游形式,尤其受追求个性和个人价值的90后喜爱与欢迎。本文针对义工旅游者的目的地选择决策,从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和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旅游者访谈的方法,同时结合阅读整理的相关游记,形成包含义工旅游者目的地选择决策的行为特征、影响因素和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三个方面的调查问卷。对筛选出的有义工旅游经历的旅游者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我国义工旅游的发展做一点贡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概念及综述2
(一)概念阐述2
(二)国内外义工旅游研究现状2
(三)国内外目的地选择研究现状3
二、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3
(一)研究方法3(二)形成问卷4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4
(四)人口统计特征分析4
三、义工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分析4
(一)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4
(二)目的地选择决策影响因素8
四、结论与讨论10
(一)结论10
(二)义工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
(三)义工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义工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研究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体验已经不仅仅止步于旅游目的地的游览,更想在旅游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用自己的力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人们的旅游消费意识也与时俱进,旅游消费的能力、质量和需求层次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旅游者也更喜欢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工旅游这种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旅游形式应运而生,并将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义工旅游在欧美国家开始流行,是将义工活动、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国外义工旅游在发展之初,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其主流是保护环境和珍稀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动植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义工旅游近年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受年轻人喜爱与推崇的旅游形式。我国义工旅游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早期我国兴起的以“多背一公斤”为代表的义工旅游活动。当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义工旅游者已经走出国门,网络上出现了更多的国际义工旅行组织,如Lean In国际义工旅行、EASIN国际义工旅行、君行国际义工旅行等平台。但总的来说,不管是从参与程度还是从学术方面来比较,我国义工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都暂时落后于欧美国家。
相关概念及综述
(一)概念阐述
1、义工旅游
根据帮助的对象划分,可以将义工旅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为帮助对象的义工旅游,主要是帮助弱势群体、欠发达国家的贫困儿童等,比如给当地的孤儿传授知识、给予残疾人精神层面的帮助等。另一种是以除人以外的事物为对象,主要是保护自然环境、动物、文化等,比如到海龟保育,保护候鸟,还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义工旅游并不是免费旅行,都是需要旅游者自己支付住宿、食物、工具、交通、保险等费用。
目前,国内义工旅游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专门的义工组织或网站集结有意向的旅游者进行义工旅游活动,一是旅游者自发进行义工旅游活动。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义工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早明确定义义工旅行的学者是Wearing,他将义工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出于各种动机,以被组织的形式进行义工活动和旅游,包括扶贫、恢复环境、研究社会和环境问题[1]。Rogers的定义则较为简单,他认为义工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行的同时为目的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本文认为义工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各种原因,独自或有组织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义工活动和旅游,包括环保、扶贫、社区服务、动物保护等义工活动。
义工旅游需要与打工换宿区分清楚。现实中,有人把义工旅游与打工换宿混为一谈。其实义工旅游与打工换宿是有本质区别的。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为改进社会而提供帮助的人群。义工不仅仅是义务劳动,更是有意义的劳动,是不求回报的劳动,不能将其含义泛化[3]。在义工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没有酬劳,还要自掏腰包。而打工换宿指通过自身的技能和劳动换取食宿,其本质是为了换宿,是为了物质报酬,这是不符合义工精神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义工旅游。
2、旅游目的地选择
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研究,Baloglu认为旅游目的地选择是根据旅游动机、态度等心理特征的选择,是对潜在的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的结果[4]。从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念头开始,到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对潜在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全面的评估,不断减少可能的旅游目的地的数量,最终进行选择决策,确定此次旅游的目的地的每一步,都是旅游者进行目的地选择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的决策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旅游者自身性格、年龄等内在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环境、旅游成本等外在因素。本文认为旅游目的地选择是指,旅游者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从产生旅游需求开始,经过信息收集和对潜在的目的地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作出决策的过程。
国内外义工旅游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义工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台湾开始的,台湾学者将其称为“志工旅游”。江明修认为义工旅游结合了公益活动和旅行,除了旅游活动外还深入当地社会,心灵的满足和自我学习成长相结合[5]。而戴玉秀认为,义工旅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义工旅游指因在异地进行志愿者服务而引起的一些非营利活动的总和;狭义的义工旅游是指旅游者因各种原因在异地进行的包含有志愿服务项目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6]。在旅游动机方面,Coghlan通过对潜在义工旅游者的调查分析,认为义工旅游者主要动机是利他主义、学习、社会关系或者寻找志同道合的人[7]。在义工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中,Lyons、Hanley 等人研究发现,义工旅游对促进跨文化包容度几乎没有什么作用[8]。McGehee和Andereck调查目的地居民对义工旅游的态度,发现目的地居民对义工旅游并不十分支持[9]。而Conran 却提出,当地居民在与义工旅游者深入接触后,认为“义工旅游者是好心人”[10]。国内学者对义工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机制方面有相关研究。宗圆圆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在需求因素、政府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供给因素四个方面[11]。
总的来说,国内有关义工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较国外来说还有一段距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义工旅游概念的研究和旅游发展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义工旅游的概念研究相对较多,对义工旅游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工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机制方面。相比较而言,外国学者对义工旅游的研究要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义工旅游的概念界定、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相关概念及综述2
(一)概念阐述2
(二)国内外义工旅游研究现状2
(三)国内外目的地选择研究现状3
二、调查设计与数据分析3
(一)研究方法3(二)形成问卷4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4
(四)人口统计特征分析4
三、义工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分析4
(一)目的地选择行为特征4
(二)目的地选择决策影响因素8
四、结论与讨论10
(一)结论10
(二)义工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0
(三)义工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11
致谢12
参考文献12
义工旅游目的地选择决策研究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于旅游活动的体验已经不仅仅止步于旅游目的地的游览,更想在旅游过程中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用自己的力量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同时,人们的旅游消费意识也与时俱进,旅游消费的能力、质量和需求层次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旅游者也更喜欢个性化的旅游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工旅游这种更加关注精神层面的旅游形式应运而生,并将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趋势之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义工旅游在欧美国家开始流行,是将义工活动、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国外义工旅游在发展之初,被认为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其主流是保护环境和珍稀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生动植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义工旅游近年开始在我国流行起来,并逐渐成为一种受年轻人喜爱与推崇的旅游形式。我国义工旅游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近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早期我国兴起的以“多背一公斤”为代表的义工旅游活动。当下,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义工旅游者已经走出国门,网络上出现了更多的国际义工旅行组织,如Lean In国际义工旅行、EASIN国际义工旅行、君行国际义工旅行等平台。但总的来说,不管是从参与程度还是从学术方面来比较,我国义工旅游的发展和相关的研究都暂时落后于欧美国家。
相关概念及综述
(一)概念阐述
1、义工旅游
根据帮助的对象划分,可以将义工旅游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人为帮助对象的义工旅游,主要是帮助弱势群体、欠发达国家的贫困儿童等,比如给当地的孤儿传授知识、给予残疾人精神层面的帮助等。另一种是以除人以外的事物为对象,主要是保护自然环境、动物、文化等,比如到海龟保育,保护候鸟,还有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等。义工旅游并不是免费旅行,都是需要旅游者自己支付住宿、食物、工具、交通、保险等费用。
目前,国内义工旅游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专门的义工组织或网站集结有意向的旅游者进行义工旅游活动,一是旅游者自发进行义工旅游活动。在学术界,学者们对义工旅游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最早明确定义义工旅行的学者是Wearing,他将义工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出于各种动机,以被组织的形式进行义工活动和旅游,包括扶贫、恢复环境、研究社会和环境问题[1]。Rogers的定义则较为简单,他认为义工旅游就是旅游者在旅行的同时为目的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2]。本文认为义工旅游是指旅游者为了各种原因,独自或有组织地到旅游目的地,进行义工活动和旅游,包括环保、扶贫、社区服务、动物保护等义工活动。
义工旅游需要与打工换宿区分清楚。现实中,有人把义工旅游与打工换宿混为一谈。其实义工旅游与打工换宿是有本质区别的。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人道主义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为改进社会而提供帮助的人群。义工不仅仅是义务劳动,更是有意义的劳动,是不求回报的劳动,不能将其含义泛化[3]。在义工旅游过程中,旅游者不仅没有酬劳,还要自掏腰包。而打工换宿指通过自身的技能和劳动换取食宿,其本质是为了换宿,是为了物质报酬,这是不符合义工精神的,所以不能称之为义工旅游。
2、旅游目的地选择
对于旅游目的地选择的研究,Baloglu认为旅游目的地选择是根据旅游动机、态度等心理特征的选择,是对潜在的目的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的结果[4]。从旅游者产生旅游的念头开始,到搜集相关的旅游信息,对潜在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全面的评估,不断减少可能的旅游目的地的数量,最终进行选择决策,确定此次旅游的目的地的每一步,都是旅游者进行目的地选择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的决策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旅游者自身性格、年龄等内在因素和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环境、旅游成本等外在因素。本文认为旅游目的地选择是指,旅游者在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从产生旅游需求开始,经过信息收集和对潜在的目的地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最终作出决策的过程。
国内外义工旅游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义工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台湾开始的,台湾学者将其称为“志工旅游”。江明修认为义工旅游结合了公益活动和旅行,除了旅游活动外还深入当地社会,心灵的满足和自我学习成长相结合[5]。而戴玉秀认为,义工旅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义工旅游指因在异地进行志愿者服务而引起的一些非营利活动的总和;狭义的义工旅游是指旅游者因各种原因在异地进行的包含有志愿服务项目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6]。在旅游动机方面,Coghlan通过对潜在义工旅游者的调查分析,认为义工旅游者主要动机是利他主义、学习、社会关系或者寻找志同道合的人[7]。在义工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方面的研究中,Lyons、Hanley 等人研究发现,义工旅游对促进跨文化包容度几乎没有什么作用[8]。McGehee和Andereck调查目的地居民对义工旅游的态度,发现目的地居民对义工旅游并不十分支持[9]。而Conran 却提出,当地居民在与义工旅游者深入接触后,认为“义工旅游者是好心人”[10]。国内学者对义工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机制方面有相关研究。宗圆圆认为影响因素主要在需求因素、政府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供给因素四个方面[11]。
总的来说,国内有关义工旅游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较国外来说还有一段距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义工旅游概念的研究和旅游发展的研究。国内学者对义工旅游的概念研究相对较多,对义工旅游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义工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发展机制方面。相比较而言,外国学者对义工旅游的研究要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义工旅游的概念界定、旅游动机、对旅游目的地的影响等诸多方面,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