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游客对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的认知与评价研究

旅游活动是将食、住、行、游、购、娱融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文化活动。“食”居于旅游六大要素之首,饮食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而饮食特色作为饮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其的研究十分匮乏。文章以南京夫子庙景区作为案例地,基于问卷调研数据,分析外来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的认知与评价。结果表明外来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认知不足,夫子庙饮食在食品包装、器具使用以及颜色搭配方面的特色尤为欠缺。为改善夫子庙饮食特色现状,提出了整体规划、加大宣传、培育品牌、挖掘内涵等四方面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问题的提出1
二、研究方案设计2
三、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3
(一)游客基本信息3
(二)信度和效度分析4
1.游客认知的信度和效度4
2.游客评价的信度和效度5
(三)外来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的认知与评价5
(四)影响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评价的因素分析8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8
(一)结论8
(二)建议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附录11
外来游客对南京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的认知与评价研究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吃在中国”,中国作为一个美食大国,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食、住、行、游、购、娱”中,“食”位居旅游活动六要素首位,对于旅游者来说至关重要,影响着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评价;对于旅游目的地而言,品尝美食作为游客的出游动机之一,也成为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制约因素。饮食文化融于旅游活动中,二者相得益彰,所形成的饮食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业态。
国内的饮食文化旅游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最早与饮食文化旅游有关的文献发表于1991年,为唐友波学者的《从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看文化旅游的基点》,他在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文化旅游的出发点,探究中国饮食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发展问题。[1]从1991年至今,国内饮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食文化旅游的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研究方向上,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开发研究,都有学者涉及,其中又以开发研究为研究热点。在研究内容上,饮食文化旅游的概念界定、特征分析、现状描述、问题阐述、策略探究等方面都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对象。国外学者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美食旅游的影响研究。此类研究的重点大多集中于美食旅游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二,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的研究。此类研究集中在旅游者和政府上面。Jones.A.与Jenkins.I.(2002)认为美食对于旅游者而言,不仅仅是基本需要,更是目的地极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第三,葡萄酒旅游研究。David.J.和Telfer(1999)在分析尼加拉葡萄酒旅游线路的基础上,提出葡萄酒旅游的顺利开展需要与其它领域合作。[2]
通过文献综述,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饮食旅游”或“美食旅游”的层面上[3],研究内容多为饮食旅游的概念界定,饮食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饮食旅游的对策分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略显不足。而饮食特色作为饮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学术界将饮食特色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更是匮乏。因此,本文从“饮食特色”着手,对饮食特色旅游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是关于“饮食特色”的概念界定问题,笔者以“饮食特色”为主题和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搜索并查阅相关文献,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饮食特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已有的研究大多是对“饮食旅游”或“美食旅游”的概念阐述。例如,琅(Long)2004年将美食旅游定义为:跨国界的、探索性地参与到其他人的饮食文化中,即参与到与自身所属文化相区别的食物、菜系、膳食体系的品尝、消费、制作和展示中。[4]霍尔和米切儿(Mitchell)将美食旅游定义为“出于参观初级或加工食品生产商、美食节、餐厅和某一食物生产区的动机而开展的旅游活动”。[5]尽管缺乏“饮食特色”的概念界定,但是对其的研究可以从饮食特色的各个维度着手。姚伟钧以及刘朴兵在《试论鄂西土家族饮食文化的特色》一文中,将鄂西土家族浓厚的原生态饮食特色归纳为饮食结构、饮食风味以及食物储存烹饪方式这三个维度。[6]李海平在《关于开发湖州特色美食的研究》中,将湖州的美食特色总结为菜肴品种、色香味形、文化典故这三个角度。[7]
因此,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基础,本文以夫子庙作为案例地,将夫子庙饮食特色分为2个维度、8个单测评量,并以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外来游客对南京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的认知与评价,了解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的知晓度和美誉度,进而分析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增强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提升景区旅游吸引力,促进夫子庙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方案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在借鉴同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南京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赴夫子庙旅游的外来游客的人口特征以及基本出游信息,包括游客的客源市场、性别、年龄、职业、学历,以及出游目的、认知渠道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外来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的认知情况,即游客来夫子庙之前、之后对秦淮八绝的知晓度。第三部分是外来游客对夫子庙饮食特色现状的评价。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总结,尤其是学者王烨和田甜在《南京夫子庙饮食景观优化策略探索》中将对夫子庙饮食测评量的归类,本文从2个维度、8个单测评量来反映外来游客对夫子庙景区饮食特色组成要素的评价。[8]2个维度是指食物本身以及饮食环境。其中,食物本身涉及的单测评量包括食物的颜色搭配、食材与调料的香气、食物口味、食物形状与做工、食品种类、食品包装这几个方面。而饮食环境涉及的单测评量包括器具使用、就餐场所风格与装潢设计这两个方面。按照游客对问题项的认同程度,提供“非常有特色”、“有特色”、“无所谓(不清楚)”、“没有特色”、“非常没有特色”五个备选答案供被调查者选择。
问卷调查于2017年5月6日至7日进行,调查人员从夫子庙正门开始,以夫子庙两条美食街为重点调查区域,向游客随机发放问卷,让游客当场填写。一共发放160份,剔除填答不全以及明显有误的无效问卷8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52份,有效率达95%。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90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