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附件)
摘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重要性等同于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呼吁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以兴化垛田为案例地,针对其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内涵,建立垛田保护性开发原则,构建“九个一”保护性开发模式、时间保护性开发模式和空间保护性开发模式,旨在促进垛田旅游业健康发展。关键字:农业文化遗产;兴化垛田;保护性旅游开发Xinghua Duotian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 of tourism researchStudent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Shi DaweiTutor Su JingAbstrac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is the unity of nature and the thought and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s importance is equivalent to cultural heritag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recent years, 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called for,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has caused extensive concern in the world. Taking XingHua crib field as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put forward agricultural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build chock field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nin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tim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spac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经济,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在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面临着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兴起,旅游逐渐作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起到拉动经济、传承文化、活化遗产等重要作用。如何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旅游产业,是目前我国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胡问题。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当地先民在低洼沼泽地因地制宜,防洪排涝,开挖网状水系,囤积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后历经世代加固和劳作,原有土坝的田身不断抬高遂形成水中田地。由于每块垛田狀如小岛,姿态万千,每到春季,垛田之上油菜花烂漫开放,形成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被游客誉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它是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地理和农业生态系统变迁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泰州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1]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2013年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正式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价值和示范作用。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针对旅游与世界遗产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丰硕成果。陶伟和保继刚分别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2]- [3]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2004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正式启动,经历了由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变,为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总结其主要模式有:1.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黄震方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海滨湿地类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及开发程序。[4]赖坤等以峡谷景区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我国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开发战略;[5] 2.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郑群明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个体农庄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6]3.社区参与模式。候国林提出,社区参与式旅游的发展,要优先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照顾各方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7]4.生态博物馆模式。崔峰认为将整个特定的空间意义上的社区视为一座活态博物馆,遗产被原样地保存在其原生环境之中,农民既是展示者,也是参与者、受益者、保护者和书写者,这种方式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从而实现遗产的永续利用。[8]前人从多个方面对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特别是以兴化垛田为代表的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探讨的工作尚不多见,由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总效益和保护特点认识不足,对社区居民参与农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目前垛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强化保护,在遗产保护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其精神内涵是以活化遗产为目的,以保持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主导,在保存其原有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再利用以适应并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相对主动的策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首要原则和前提是保护虽然保护与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作为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具有导向性作用,但在实际市场化运作中自然而然地突出经济利益,将保护放在市场和经济效益后面,成为市场的附属原则,是导致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的根源。而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旅游开发中,着重突出的是保护,把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形成了以保护原则为主,以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为辅的局面,确保保护性旅游开发真正落实到位。(二)最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对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进行了定义,[10]-[11]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让每个人都在旅游中获得好处,给经济带来增长,给环境带来改善,给旅游地居民增加收入,给旅游者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感受。(三)发展方向是利用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可以找到平衡点的矛盾,保护绝不是封闭、保守、一成不变的,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通过主动的、合理的、积极的、开放式的开发利用才是有效的保护手段,才能实现动态的保护。综上可知,与传统的市场驱动型旅游开发相比较(见表 1),保护性旅游开发在开发目标上以保护为先导,开发理念上重视原真性和完整性,开发措施上是有选择的开发,管理措施中更强调多方参与。表1 传统旅游开发与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比较具体措施传统旅游开发保护性旅游开发开发目标市场驱动型,在保障开发者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带动旅游产业链发展,兼顾社会和环境目标资源价值驱动型,针对遗产地资源禀赋和保护要求,制定当地旅游发展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共同受益开发理念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景观资源无限展示,根据游客需求改造景观风貌,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开展舞台化演绎活动在保护和维持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点开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开发措施高强度旅游资源开发、游客数量与交通方式无限制发展、限制旅游开发方式、限制旅游建设规模、限制游客人数、限制游客人数、保护遗产地文化、开展深度体验活动,落实保护与全程检测措施管理措施公司化运营,用管理员工的方式管理旅游开发区原住民,采取聘用制,限制原住民的参与程度和发言权企业(开发商)+专家(保护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农户(参与者)+合作社(基层管理机构),五位一体共同参与三、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一)旅游开发现状近年来,兴化市以“菜花节“作为主打旅游产品,开展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于休闲农业。首届千岛菜花旅游节自2009年成功举办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举办6届,旅游节期间的旅游收益也从2009年的0.5亿开始逐年增加,2014年旅游节的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5亿元。2014年千垛菜花旅游节期间,到访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为满足游客需求,增加旅游收入,景区附近的垛田农户自发开展以餐饮和住宿为主农家乐活动。农家乐的形成拓展了游览空间,延长了游览时间,当地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二)存在问题1.地方政府多重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在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地方政府处于多重角色的冲突之中,左右手互博的现象时常发生。垛田所在地地方政府一方面是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日常管理主体,负有垛田保护的责任,但其同样也是地方经济的带动者和建设者,负有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经济价值的责任。[12]在现实中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会发生冲突,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利动机过于强调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忽视和低估其文化、教育、生态等价值,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人为地快速“贴现”,而其包含的其它重大价值不能得到充分显现。2.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文化面临丢失的危险目前,对于垛田农户而言,在旅游收入不稳定,垛田综合价值缺少评估,垛田保护者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农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何实现垛田增产增收是目前多数垛田农户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耕作方式制取自然肥料的少了,使用化学肥料的多了;科学防病、人工捉虫的少了,使用农药的多了;二是农民简单追求经济效益,复种指数增加了,轮种、休种少了,以至于造成耕地连作障碍;三是种子过多依赖市场供应,自己留种的少了,以至于一些传统的特色品种、优良品种逐步减少甚至丧失;四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抽水机和小型农机的使用,一些传统农活正逐渐消失,传统农业技艺正濒临失传。3.旅游投资者的投资及收益比重过大旅游投资者在旅游开发中因当地居民的素质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因此多采取外聘员工的方式,投资者的过量的资金注入并没有带来保护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开发商在获取旅游收益的同时,对景区及其周边的景观维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投入有限,而当地居民则承担起了大量环境治理、风貌保护、垃圾清理的任务但没有的得到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收益,这导致了当地旅游开发中外部性问题凸显,制约了当地居民参与垛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的提高。[13]四、兴化垛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一)兴化垛田保护性开发原则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垛田这种独特的耕地形态,是垛田先民和后代子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有范例,这种因湖造垛、因水而作、因垛种菜的生态系统,是古代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思想的体现,在制定垛田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坚持动态保护与有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遗产地在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垛田盛产蔬菜,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也是中外闻名的“脱水蔬菜之乡”,已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雏形,农民种菜每亩地年收益近万元,蔬菜加工工业成为垛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垛田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中,还要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实现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联动发展。3.垛田保护点线面相结合要把垛田之各“点”与全市之“面”相结合,将垛田地貌保护性开发,放到全市旅游乃至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去考虑、去实施,要通过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带动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4.多方参与与利益共享相结合要兼顾投资方与景区农民和政府财政的合法利益,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广泛调动遗产地居民参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二)“九个一”旅游开发保护机制 1.明确一个责任主体 以兴化垛田景区管委会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其职责不仅包括统筹当前保护核心区范围内的一切事务,还包括管理未来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管委会目前缺乏足够的管理权限,应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健全管委会的职能,剥离相关部门的管理职权并重新整合至管委会。管委会应拥有“九加一”的职权,具体包括住建部门的查非纠违,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文物部门的保护与开发矛盾协调,国土部门的要素配置,城管部门的占道经营监管,环卫部门的市容市貌维护,海事部门的河道经营监管,食品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公安部门的罚款规范和敲诈打击,外加上旅游的行业管理。 2.成立一支监察队伍 3.树立一个管理模式 秉持“共享共治、共生共荣”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村民共享”的原则,成立村民旅游合作社,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的基层旅游合作范式,树立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典范。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制定加入合作社的公约制度,凡加入合作社的村落和村民,须严格遵守公约内容,相互监督。景区所有门票收入纳入村民旅游合作社,政府、企业和村民按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采取村民自愿加入的模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均有分红。 4.建立一套分配模式 由管委会出面主持,将政府、企业、村委和村民纳入分配范围,在村民旅游合作社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收入分配模式。收入分为专项收入和共享收入两大模块。其中,划分给村民的共享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提留成为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的养老医疗等公共积累,一部分按人头每家每户进行分配;专营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的专项收入,另一部分是村民的专项收入。 5.完善一套奖罚机制 奖罚机制的建立应融入企业文化,在《村民旅游合作社公约》和《垛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设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投诉机制,出台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办法。同时鼓励村民、公众监督举报,严肃打击逃票行为,遏止破坏文化遗产资源和景区运营管理秩序等不良个体行为的发生。 6.公布一张负面清单 争取以市政府名义试行一张兴化垛田旅游开发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规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范围内所禁止准入和限制准入的各类活动和行为。例如,不得改变垛田的种植结构和景观风貌,不得擅自改建、搭建、违建任何未经批准的建筑,未经批准不得悬挂和设立各类广告牌、店招店牌及其他妨害村落景观的物件等。 7.调整一套保护办法 结合兴化垛田旅游开发负面清单,调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企业和村民各主体的具体义务和权利,以及违反《办法》的惩罚措施。 8.建立一套监测体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包垛田保护现状保护监测、社区发展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经营监测。其中,重点对垛田保护现状实行分级分类保护监测,设立各式监测点,采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景区范围内所有垛田的动态状况实时或定期监控、评估、维护与修缮。 9.成立一个保护基金在门票收入中提留一定比例作为企业的世遗保护发展基金,保障兴化垛田的监测、维护与修缮工作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垛田保护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保障。(三)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开发模式兴化垛田的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文化保护和农业景观保护。[14]按照分主次、分轻缓、分阶段的方式,划分为重点保护与开发、一般保护与开发、自发保护与开发三个层次,针对每一个保护层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见表2)表2 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级别 特征旅游开发与保护形式重点保护与开发年代久远,即将失传有较高文化和科研价值设立专门科研机构与传承人进行对接一般保护与开发保存较为完好,能够展示垛田风貌,传递垛田文化转变为实体和演绎类旅游产品自发保护与开发村民自发形成的农家乐、制作手工艺品等旅游商业行为进行价格引导和质量把控1.农业生态保护(1)保护内容修复垛田生态系统,划定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调查保护区内垛田规模、恢复垛田原生态地貌;完善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管理;保护兴化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水土资源利用模式;传承利用垛田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提升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发展;开辟“垛田生态旅游观光区”,按照“点面结合”的思路,在杨家荡建设中心景区,辐射周边景点,中心景区围绕“水”和“垛”的主题,科学分区,功能配套,重点建设,外围景点保持原生态,以自然风光为主。(2)阶段任务保护修复阶段,主要任务是调查保护区内垛田农业生产现状,明确保护范围,将目前尚未受到破坏、最具垛田地貌特色和生态特质的地区,划为重点保护范围;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利用状况,制定并实施垛田生态系统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做好核心保护区的河沟清淤、水系修复、垛圪整理、环境整治和水陆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兴化划定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进一步明确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具体内容,恢复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原有风貌,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完善成熟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垛田的原始地貌特色,围绕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探索其内在机理,制定垛田种植技术标准,提升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传承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垃圾分类回收率达80%,区内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70%以上排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基本形成保护区自我维持的发展机制。2.农业文化保护(1)保护内容保护具有鲜活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的高跷龙、垛田歌会、垛田庙会、垛田农民画、民俗节庆、民间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艺、乡规民约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兴化里下河地区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农具等物质文化,恢复和发扬兴化垛田农业文化中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优秀内核和表现形式。(2)阶段任务调查评估阶段,主要在保护区范围内调查垛田农耕和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发掘和培养垛田农业技艺和乡土文化传承人,启动兴化农民艺术节的策划、组织工作;恢复、扩大垛田歌会、垛田庙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保护传承阶段,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垛田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垛田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进行文化资料的整理出版,建设垛田文化博物馆。创新发扬阶段,力争文化创新取得新突破,培养大批农业文化艺术人才,建设垛田民间文化艺术节并使其固定化、制度化,进行大规模文化展演活动,文化创新取得大量新成果3.农业景观保护(1)保护内容兴化垛田农业景观保护的主要内容为保护兴化垛田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恢复和修缮古建筑,维护乡村村落环境。(2)阶段任务生态地貌保护。主要对保护区内的垛田特色地貌、水上森林、河道水荡、土地利用状况、房屋建筑等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相应的垛田保护大数据库,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对垛田地貌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逐步实现“垛变高、沟变宽、水变清”,恢复垛田的原始地貌特色。人文景观保护。设立兴化垛田农业景观保护研究中心,对“千岛风光”、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和保存进行详细论证和研究,对保护区的古建筑重点修缮,拆除不可利用的闲置破房,并对主要道路两边现代建筑的外观进行复古和还原,体现地方特色。景观协调性维护。秉承着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原则,力争使区域内所有景观与建筑和谐一致,修复古旧建筑、做旧现代建筑、限制大体量建筑,确保整个保护区的景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完全融合与协调。[15](四)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涵义,可将兴化垛田的保护区域划分为垛田文化保护区、垛田景观保护区和垛田旅游开发区(见表3)。表3 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级别保护特征基本特征旅游开发与保护形式一级垛田文化保护区垛田农耕文化、垛田原住民、垛田耕作方式、垛田生态系统保护垛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二级垛田景观保护区垛田景观风貌进行景观风貌整治,限制建筑高度和外立面风格三级垛田旅游开发区游客接待和旅游服务拓展区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拓展旅游游览空间,延长游览时间第一,将目前尚未受到破坏、最具垛田地貌特色和生态特质的地区,划为垛田文化保护区,在此区域内集中保护垛田的农耕文化、节庆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将祭灶、赛龙舟、浇垛田等农耕文化以表演的形式在文化保护区内展演,组织大型歌舞舞会,让游客充分了解垛田的文化内涵。 第二,在垛田景观保护区内,恢复垛田原生态地貌,疏浚村庄周边河道和主要生产河道,积极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完善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管理,严格制占用垛田建民房,对保护区的水质进行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内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保障垛田景观风貌的协调性。第三,垛田旅游开发区为非限制区,可以建设旅游接待设施, 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度假酒店、演艺中心、民俗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拓展旅游游览空间,延长游览时间。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分层划分既能保护垛田文化资源,又能合理地开发垛田文化旅游资源。五、结语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一种活态的遗产,不能将其划为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进行保护,只能通过动态保护以确保其永续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强化保护,在遗产保护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遗产地居民的参与对农业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维护至关重要。农民有保护垛田的热情,但农民在保护方面的目光相对短视,易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比如为使垛田增产增收,当地存在着平垛造大田运动,严重影响着垛田景观的保存,如何通过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使得更多农民能够从垛田保护中获益,使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向一致,让旅游开发兼顾各方利益,值得有关部门深入思考。致谢一口胸中气泛几点泪光,让凝结的氤氲慢慢酝酿,化为一室的馨香让我泣不成行。参考文献:[1] 神奇垛田编写组.神奇垛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0-22.[2]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 (3).[3] 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04(4): 7-16.[4] 黄震方,黄金文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例[J]. 人文地理,2007(5):118-123.[5] 赖坤,冯学钢.我国峡谷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战略初探[J].人文地理,2004(2):56-59.[6]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7]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 理,2007(6):124-128.4.[8] 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4).[9]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R]. Federal Register, 1993,58(10): 4601-4614.[10] Hsu,F.M.,Lin,Y.T.,Ho,T.K.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tourist attractions:The integration of EBM model,Bayesian network and Google Map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3):3257-3264.[11] Shovala,N.,Raveh,A. Categoriz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 modeling of touristcities:Based on the co-plot method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41-750.[12] 施大尉.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旅游纵 览,2015(2):169-170.[13] 卢勇,施大尉.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唯实,2015(8):79-80.[14] 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大学,2012.[15]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2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涵2
(一)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是保护2
(二)最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3
(三)发展方向是利用性保护3
三、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3
(一)旅游开发现状3
(二)存在问题3
四、兴化垛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4
(一)兴化垛田保护性开发原则4
(二)“九个一”旅游开发保护机制 5
(三)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开发模式6
(四)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7
五、结语 8
致谢8
参考文献 8
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
引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build chock field protective development principles, "nin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tim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and space protective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经济,生态,景观,历史文化和科学等多方面的综合价值,在传统农业生产要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面临着城镇化、农业机械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的兴起,旅游逐渐作为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起到拉动经济、传承文化、活化遗产等重要作用。如何在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完整性和原真性的基础上发展现代旅游产业,是目前我国多数农业文化遗产地所面临胡问题。垛田是江苏中部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地区一种特有的农业文化遗产,它是当地先民在低洼沼泽地因地制宜,防洪排涝,开挖网状水系,囤积泥土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后历经世代加固和劳作,原有土坝的田身不断抬高遂形成水中田地。由于每块垛田狀如小岛,姿态万千,每到春季,垛田之上油菜花烂漫开放,形成了“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旖旎景色,被游客誉为中国最美油菜花海。它是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地理和农业生态系统变迁的活化石,也是研究泰州当地生态环境变迁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珍贵标本。[1]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于2013年入选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正式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非常典型的研究价值和示范作用。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针对旅游与世界遗产影响的研究,国内外已有丰硕成果。陶伟和保继刚分别对国内外遗产旅游研究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预测。[2]- [3]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最早始于2004年“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正式启动,经历了由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的转变,为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总结其主要模式有:1.生态旅游开发模式。黄震方在分析湿地生态旅游的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海滨湿地类旅游资源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及开发程序。[4]赖坤等以峡谷景区为切入点,初步探讨了我国峡谷景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与开发战略;[5] 2.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郑群明认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有个体农庄模式、股份制模式、“农户+农户”模式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但注重社区和居民参与的开发模式是最佳选择;[6]3.社区参与模式。候国林提出,社区参与式旅游的发展,要优先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综合照顾各方利益,兼顾效率与公平;[7]4.生态博物馆模式。崔峰认为将整个特定的空间意义上的社区视为一座活态博物馆,遗产被原样地保存在其原生环境之中,农民既是展示者,也是参与者、受益者、保护者和书写者,这种方式能够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从而实现遗产的永续利用。[8]前人从多个方面对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但是针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特别是以兴化垛田为代表的景观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探讨的工作尚不多见,由于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总效益和保护特点认识不足,对社区居民参与农遗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目前垛田旅游开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涵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强化保护,在遗产保护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其精神内涵是以活化遗产为目的,以保持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为主导,在保存其原有规模和特征的基础上,强调再利用以适应并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和相对主动的策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理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首要原则和前提是保护虽然保护与特色、效益、市场等一起作为传统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开发的原则,具有导向性作用,但在实际市场化运作中自然而然地突出经济利益,将保护放在市场和经济效益后面,成为市场的附属原则,是导致旅游发展中的诸多弊端和问题的根源。而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性旅游开发中,着重突出的是保护,把保护作为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形成了以保护原则为主,以特色、效益、市场等其它原则为辅的局面,确保保护性旅游开发真正落实到位。(二)最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对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进行了定义,[10]-[11]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即让每个人都在旅游中获得好处,给经济带来增长,给环境带来改善,给旅游地居民增加收入,给旅游者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感受。(三)发展方向是利用性保护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对可以找到平衡点的矛盾,保护绝不是封闭、保守、一成不变的,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通过主动的、合理的、积极的、开放式的开发利用才是有效的保护手段,才能实现动态的保护。综上可知,与传统的市场驱动型旅游开发相比较(见表 1),保护性旅游开发在开发目标上以保护为先导,开发理念上重视原真性和完整性,开发措施上是有选择的开发,管理措施中更强调多方参与。表1 传统旅游开发与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比较具体措施传统旅游开发保护性旅游开发开发目标市场驱动型,在保障开发者经济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带动旅游产业链发展,兼顾社会和环境目标资源价值驱动型,针对遗产地资源禀赋和保护要求,制定当地旅游发展模式,在保护的基础上,使企业,当地社区和居民共同受益开发理念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景观资源无限展示,根据游客需求改造景观风貌,建设休闲娱乐设施,开展舞台化演绎活动在保护和维持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选择性地进行旅游开发,重点开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开发措施高强度旅游资源开发、游客数量与交通方式无限制发展、限制旅游开发方式、限制旅游建设规模、限制游客人数、限制游客人数、保护遗产地文化、开展深度体验活动,落实保护与全程检测措施管理措施公司化运营,用管理员工的方式管理旅游开发区原住民,采取聘用制,限制原住民的参与程度和发言权企业(开发商)+专家(保护机构)+政府(职能部门)+农户(参与者)+合作社(基层管理机构),五位一体共同参与三、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一)旅游开发现状近年来,兴化市以“菜花节“作为主打旅游产品,开展种类丰富的”乡村旅游于休闲农业。首届千岛菜花旅游节自2009年成功举办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连续举办6届,旅游节期间的旅游收益也从2009年的0.5亿开始逐年增加,2014年旅游节的旅游收入更是达到了5亿元。2014年千垛菜花旅游节期间,到访游客量突破8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为满足游客需求,增加旅游收入,景区附近的垛田农户自发开展以餐饮和住宿为主农家乐活动。农家乐的形成拓展了游览空间,延长了游览时间,当地农民收入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二)存在问题1.地方政府多重角色冲突地方政府在当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但地方政府处于多重角色的冲突之中,左右手互博的现象时常发生。垛田所在地地方政府一方面是该农业文化遗产的日常管理主体,负有垛田保护的责任,但其同样也是地方经济的带动者和建设者,负有实现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地经济价值的责任。[12]在现实中经济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会发生冲突, 但是各级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利动机过于强调挖掘和利用农业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忽视和低估其文化、教育、生态等价值,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被人为地快速“贴现”,而其包含的其它重大价值不能得到充分显现。2.传统耕作方式和农业文化面临丢失的危险目前,对于垛田农户而言,在旅游收入不稳定,垛田综合价值缺少评估,垛田保护者补偿不到位的情况下,农业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因此如何实现垛田增产增收是目前多数垛田农户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耕作方式制取自然肥料的少了,使用化学肥料的多了;科学防病、人工捉虫的少了,使用农药的多了;二是农民简单追求经济效益,复种指数增加了,轮种、休种少了,以至于造成耕地连作障碍;三是种子过多依赖市场供应,自己留种的少了,以至于一些传统的特色品种、优良品种逐步减少甚至丧失;四是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抽水机和小型农机的使用,一些传统农活正逐渐消失,传统农业技艺正濒临失传。3.旅游投资者的投资及收益比重过大旅游投资者在旅游开发中因当地居民的素质在短时间内达不到现代服务业的要求,因此多采取外聘员工的方式,投资者的过量的资金注入并没有带来保护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开发商在获取旅游收益的同时,对景区及其周边的景观维护、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期投入有限,而当地居民则承担起了大量环境治理、风貌保护、垃圾清理的任务但没有的得到与投入相匹配的经济收益,这导致了当地旅游开发中外部性问题凸显,制约了当地居民参与垛田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的提高。[13]四、兴化垛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一)兴化垛田保护性开发原则1.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垛田这种独特的耕地形态,是垛田先民和后代子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有范例,这种因湖造垛、因水而作、因垛种菜的生态系统,是古代人与自然共生共荣思想的体现,在制定垛田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时,应坚持动态保护与有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以实现遗产地在生态、文化、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2.政府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垛田盛产蔬菜,是久负盛名的“蔬菜之乡”,也是中外闻名的“脱水蔬菜之乡”,已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的雏形,农民种菜每亩地年收益近万元,蔬菜加工工业成为垛田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近年来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在垛田保护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中,还要坚持政府指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要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实现旅游业、文化产业和农业的联动发展。3.垛田保护点线面相结合要把垛田之各“点”与全市之“面”相结合,将垛田地貌保护性开发,放到全市旅游乃至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去考虑、去实施,要通过形成特色旅游线路,带动垛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4.多方参与与利益共享相结合要兼顾投资方与景区农民和政府财政的合法利益,把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突出的位置,从而广泛调动遗产地居民参与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积极性。(二)“九个一”旅游开发保护机制 1.明确一个责任主体 以兴化垛田景区管委会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其职责不仅包括统筹当前保护核心区范围内的一切事务,还包括管理未来旅游发展的方方面面。管委会目前缺乏足够的管理权限,应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健全管委会的职能,剥离相关部门的管理职权并重新整合至管委会。管委会应拥有“九加一”的职权,具体包括住建部门的查非纠违,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文物部门的保护与开发矛盾协调,国土部门的要素配置,城管部门的占道经营监管,环卫部门的市容市貌维护,海事部门的河道经营监管,食品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公安部门的罚款规范和敲诈打击,外加上旅游的行业管理。 2.成立一支监察队伍 3.树立一个管理模式 秉持“共享共治、共生共荣”的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经营、村民共享”的原则,成立村民旅游合作社,建立“政府+企业+合作社+村民”四位一体的基层旅游合作范式,树立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典范。政府、企业和村民共同制定加入合作社的公约制度,凡加入合作社的村落和村民,须严格遵守公约内容,相互监督。景区所有门票收入纳入村民旅游合作社,政府、企业和村民按比例进行分红,合作社采取村民自愿加入的模式,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均有分红。 4.建立一套分配模式 由管委会出面主持,将政府、企业、村委和村民纳入分配范围,在村民旅游合作社的基础上,提出一整套收入分配模式。收入分为专项收入和共享收入两大模块。其中,划分给村民的共享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提留成为加入合作社的村民的养老医疗等公共积累,一部分按人头每家每户进行分配;专营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公司的专项收入,另一部分是村民的专项收入。 5.完善一套奖罚机制 奖罚机制的建立应融入企业文化,在《村民旅游合作社公约》和《垛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设立并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投诉机制,出台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办法。同时鼓励村民、公众监督举报,严肃打击逃票行为,遏止破坏文化遗产资源和景区运营管理秩序等不良个体行为的发生。 6.公布一张负面清单 争取以市政府名义试行一张兴化垛田旅游开发旅游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明确规定在世界文化遗产地范围内所禁止准入和限制准入的各类活动和行为。例如,不得改变垛田的种植结构和景观风貌,不得擅自改建、搭建、违建任何未经批准的建筑,未经批准不得悬挂和设立各类广告牌、店招店牌及其他妨害村落景观的物件等。 7.调整一套保护办法 结合兴化垛田旅游开发负面清单,调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明确政府、企业和村民各主体的具体义务和权利,以及违反《办法》的惩罚措施。 8.建立一套监测体系 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文化遗产监测体系,包垛田保护现状保护监测、社区发展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经营监测。其中,重点对垛田保护现状实行分级分类保护监测,设立各式监测点,采用不同的监测手段和技术,对景区范围内所有垛田的动态状况实时或定期监控、评估、维护与修缮。 9.成立一个保护基金在门票收入中提留一定比例作为企业的世遗保护发展基金,保障兴化垛田的监测、维护与修缮工作具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垛田保护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资金保障。(三)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开发模式兴化垛田的保护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生态保护、农业文化保护和农业景观保护。[14]按照分主次、分轻缓、分阶段的方式,划分为重点保护与开发、一般保护与开发、自发保护与开发三个层次,针对每一个保护层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见表2)表2 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级别 特征旅游开发与保护形式重点保护与开发年代久远,即将失传有较高文化和科研价值设立专门科研机构与传承人进行对接一般保护与开发保存较为完好,能够展示垛田风貌,传递垛田文化转变为实体和演绎类旅游产品自发保护与开发村民自发形成的农家乐、制作手工艺品等旅游商业行为进行价格引导和质量把控1.农业生态保护(1)保护内容修复垛田生态系统,划定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调查保护区内垛田规模、恢复垛田原生态地貌;完善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管理;保护兴化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和合理的水土资源利用模式;传承利用垛田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提升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发展;开辟“垛田生态旅游观光区”,按照“点面结合”的思路,在杨家荡建设中心景区,辐射周边景点,中心景区围绕“水”和“垛”的主题,科学分区,功能配套,重点建设,外围景点保持原生态,以自然风光为主。(2)阶段任务保护修复阶段,主要任务是调查保护区内垛田农业生产现状,明确保护范围,将目前尚未受到破坏、最具垛田地貌特色和生态特质的地区,划为重点保护范围;调查区域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利用状况,制定并实施垛田生态系统保护条例和实施细则,做好核心保护区的河沟清淤、水系修复、垛圪整理、环境整治和水陆道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发展提高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兴化划定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核心保护区,进一步明确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具体内容,恢复垛田农业生态系统的原有风貌,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和集中处理。完善成熟阶段,主要任务是恢复垛田的原始地貌特色,围绕垛田传统农业系统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探索其内在机理,制定垛田种植技术标准,提升垛田传统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传承利用好这一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区内垃圾分类回收率达80%,区内建立起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70%以上排入附近的污水处理厂,基本形成保护区自我维持的发展机制。2.农业文化保护(1)保护内容保护具有鲜活地域特色和垛田风情的高跷龙、垛田歌会、垛田庙会、垛田农民画、民俗节庆、民间艺术、传统知识、传统技艺、乡规民约等非物质文化,以及兴化里下河地区的古建筑、古遗址、古农具等物质文化,恢复和发扬兴化垛田农业文化中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优秀内核和表现形式。(2)阶段任务调查评估阶段,主要在保护区范围内调查垛田农耕和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普查;发掘和培养垛田农业技艺和乡土文化传承人,启动兴化农民艺术节的策划、组织工作;恢复、扩大垛田歌会、垛田庙会的规模和影响力。保护传承阶段,与科研院校合作,成立垛田文化研究中心,作为垛田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研究机构,进行文化资料的整理出版,建设垛田文化博物馆。创新发扬阶段,力争文化创新取得新突破,培养大批农业文化艺术人才,建设垛田民间文化艺术节并使其固定化、制度化,进行大规模文化展演活动,文化创新取得大量新成果3.农业景观保护(1)保护内容兴化垛田农业景观保护的主要内容为保护兴化垛田万岛耸立、千河纵横的独特地貌和独特景色,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恢复和修缮古建筑,维护乡村村落环境。(2)阶段任务生态地貌保护。主要对保护区内的垛田特色地貌、水上森林、河道水荡、土地利用状况、房屋建筑等利用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建立相应的垛田保护大数据库,进行监控、分析和评价;对垛田地貌环境进行全面整治,逐步实现“垛变高、沟变宽、水变清”,恢复垛田的原始地貌特色。人文景观保护。设立兴化垛田农业景观保护研究中心,对“千岛风光”、乡村古建筑的保护和保存进行详细论证和研究,对保护区的古建筑重点修缮,拆除不可利用的闲置破房,并对主要道路两边现代建筑的外观进行复古和还原,体现地方特色。景观协调性维护。秉承着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管理的原则,力争使区域内所有景观与建筑和谐一致,修复古旧建筑、做旧现代建筑、限制大体量建筑,确保整个保护区的景观与农业文化遗产地实现完全融合与协调。[15](四)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根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涵义,可将兴化垛田的保护区域划分为垛田文化保护区、垛田景观保护区和垛田旅游开发区(见表3)。表3 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级别保护特征基本特征旅游开发与保护形式一级垛田文化保护区垛田农耕文化、垛田原住民、垛田耕作方式、垛田生态系统保护垛田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二级垛田景观保护区垛田景观风貌进行景观风貌整治,限制建筑高度和外立面风格三级垛田旅游开发区游客接待和旅游服务拓展区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度假酒店、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拓展旅游游览空间,延长游览时间第一,将目前尚未受到破坏、最具垛田地貌特色和生态特质的地区,划为垛田文化保护区,在此区域内集中保护垛田的农耕文化、节庆习俗、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将祭灶、赛龙舟、浇垛田等农耕文化以表演的形式在文化保护区内展演,组织大型歌舞舞会,让游客充分了解垛田的文化内涵。 第二,在垛田景观保护区内,恢复垛田原生态地貌,疏浚村庄周边河道和主要生产河道,积极改变环境恶化的现状,完善各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加强村庄建设的规划管理,严格制占用垛田建民房,对保护区的水质进行严格控制,在保护区内设置垃圾回收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系统,保障垛田景观风貌的协调性。第三,垛田旅游开发区为非限制区,可以建设旅游接待设施, 根据现代旅游业发展需要,建设度假酒店、演艺中心、民俗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等旅游接待设施,拓展旅游游览空间,延长游览时间。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这样分层划分既能保护垛田文化资源,又能合理地开发垛田文化旅游资源。五、结语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一种活态的遗产,不能将其划为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进行保护,只能通过动态保护以确保其永续传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实质是以保护促进旅游,以旅游强化保护,在遗产保护保护与旅游开发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平衡。遗产地居民的参与对农业文化遗产原真性的维护至关重要。农民有保护垛田的热情,但农民在保护方面的目光相对短视,易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比如为使垛田增产增收,当地存在着平垛造大田运动,严重影响着垛田景观的保存,如何通过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与管理,使得更多农民能够从垛田保护中获益,使得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趋向一致,让旅游开发兼顾各方利益,值得有关部门深入思考。致谢一口胸中气泛几点泪光,让凝结的氤氲慢慢酝酿,化为一室的馨香让我泣不成行。参考文献:[1] 神奇垛田编写组.神奇垛田[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0-22.[2] 陶伟.中国世界遗产地的旅游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汇刊,2002 (3).[3] 张朝枝,保继刚.国外遗产旅游与遗产管理研究——综述与启示[J],旅游科学,2004(4): 7-16.[4] 黄震方,黄金文等.海滨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模式研究——以江苏盐城海滨湿地例[J]. 人文地理,2007(5):118-123.[5] 赖坤,冯学钢.我国峡谷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与战略初探[J].人文地理,2004(2):56-59.[6] 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4).[7] 侯国林,黄震方,张小林.江苏盐城海滨湿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人文地 理,2007(6):124-128.4.[8] 崔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4).[9]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R]. Federal Register, 1993,58(10): 4601-4614.[10] Hsu,F.M.,Lin,Y.T.,Ho,T.K.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intelli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 for tourist attractions:The integration of EBM model,Bayesian network and Google Maps[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39(3):3257-3264.[11] Shovala,N.,Raveh,A. Categorization of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the modeling of touristcities:Based on the co-plot method of multi-variate analysis[J].Tourism Management,2004,25(6):741-750.[12] 施大尉.遗产地旅游开发中主体间利益协调机制研究——以江苏兴化垛田为例[J].旅游纵 览,2015(2):169-170.[13] 卢勇,施大尉.兴化垛田: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J].唯实,2015(8):79-80.[14] 赵维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研究初探[D].南京:大学,2012.[15] 孙业红,闵庆文,成升魁等.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旅游学刊,2010,25(10).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进展2
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内涵2
(一)首要原则和根本前提是保护2
(二)最大目标是可持续发展3
(三)发展方向是利用性保护3
三、兴化垛田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3
(一)旅游开发现状3
(二)存在问题3
四、兴化垛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 4
(一)兴化垛田保护性开发原则4
(二)“九个一”旅游开发保护机制 5
(三)兴化垛田时间保护性开发模式6
(四)兴化垛田空间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7
五、结语 8
致谢8
参考文献 8
兴化垛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lygl/13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