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问题研究[20200112193257]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目 录 III
引 言 1
第1章 研究文献综述 2
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
1.1.1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2
1.1.2股权激励与经理人掠夺问题研究 2
1.1.3股权激励方式和设计要素研究 3
1.1.4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3
1.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4
1.2.1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4
1.2.2股权激励方式及设计要素研究 4
1.2.3股权激励制度的效果研究。 5
1.2.4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5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6
第2章 股权激励理论概述 8
2.1 股权激励理论及其实质 8
2.1.1 股权 8
2.1.2 股权激励的含义 8
2.1.3 股权激励的实质 8
2.1.4 股权激励的特点 8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依据 9
2.2.1 委托代理理论 9
2.2.2 人力资本理论 9
2.2.3 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9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过程和实践现状 11
3.1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历程 11
3.1.1 雏形阶段 11
3.1.2 股权分置改革前的摸索阶段 11
3.1.3 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发展阶段 11
3.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践现状 11
3.2.1 股权激励的总体概貌 11
3.2.2股权激励的实施方式 12
3.2.3 股权激励的作用 12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 14
4.1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宏观环境方面的问题 14
4.1.1 资本市场属于弱有效性,无法反映上市公司的真正价值 14
4.1.2职业经理人市场不够成熟 14
4.1.3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14
4.2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微观环境方面的问题 15
4.2.1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不够完善,激励形式单一 15
4.2.3 对实施股权激励的根本目的认识不足 15
4.2.4 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15
第5章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对策及建议 17
5.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宏观环境方面的改进对策 17
5.1.1 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17
5.1.2 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 17
5.1.3 完善有关股权激励的法律法规 17
5.2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微观环境方面的改进对策 18
5.2.1 制定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方案 18
5.2.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公司内部监督机制 18
5.2.3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 18
结束语 19
参考文献 20
附 录 22
引 言
股权激励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当时处于创业期的一些科技公司正面临难关,不仅因为缺乏人才很难发展壮大,而且因为资金不足无法吸引挽留人才,因此急需一种可以激励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制度。在这种背景下,股权激励制度随之出现并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经过长期实践后,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这种激励机制有其特定的优势。股权激励制度给予了企业高管层长期的激励,充分满足了高级管理人员对剩余索取权的需求,从而有效避免了短期激励导致的缺点,如较高的道德风险和激励成本等。除此之外,股票期权还有效处理了企业股东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使得二者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改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代理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吸引和稳定人才,有利于实现企业长期的繁荣发展。
正是由于股权激励的优势所在,这种制度迅速席卷了主流西方国家。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股权激励制度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才被引入。自从我国证监会颁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以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实施股权激励制度。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处于弱有效性、市场交易不规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法制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因素,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进展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有限。
因此,鉴于我国特殊的资本市场环境和企业特殊的历史背景,系统地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相关的政策与建议是很有必要的。对高管层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适合公司自身条件、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为股权激励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1章 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作为一种新型长期激励方式,股权激励制度自实施以来就引起了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探讨和研究。总体而言,国外的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结果较为成熟。而股权激励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较为权威和一致的观点。下面将对国内外有关股权激励的主要研究成果作简单的介绍。
1.1.1股权激励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Benston(1985)肯定了股权激励的效果,论证了公司价值的变化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Francis和Smith(1995)认为管理层持股可以克服其短期行为。而从长远角度看来,提高企业高管层的持股比例可以提高公司的生产效率,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变革,从而提高公司价值[1]。
Cho(1998)选取了《财富》500强中的制造业公司,通过研究这些公司的数据,他得出了股权结构影响公司价值的结论。研究认为,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在0%-7%时,公司价值和持股比例呈正相关;当持股比例在7%-38%时,公司价值和持股比例呈负相关;当持股比例在38%-100%时,公司价值和持股比例重新呈正相关。
1.1.2股权激励与经理人掠夺问题研究
Yermack(1997)从经理人掠夺的角度考察了美国公司CEO股票期权的授予问题。通过计算1992-1994年间列于《财富》500强的620家公司在授予股票期权时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发现:职业经理人可能通过操纵内幕信息的披露时机影响行权价格,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财富。研究结论为经理人掠夺提供了证据。
Chauvin和Shenoy(2001)以1981-1992年间实施股权激励的783家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ESO授予前的股价走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存在操纵公司内部信息或利用职权影响ESO授予以谋取私利的可能[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kjx/238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