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计分模型下跨国公司财务预警研究
Z计分模型下跨国公司财务预警研究[20191229204726]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深入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跨国公司因其特殊性面临比一般企业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更容易引起财务危机。财务预警是降低风险,最大可能的去防范财务危机的关键途径。Z计分模型是最经典的基于计量方法的财务预警模型,如何基于Z计分模型让跨国公司在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本文加以重点阐述和论证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研究理论,从财务预警基本理论出发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预警的背景以及意义,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财务预警理论以及其研究的不足,重点研究李宁公司运用Z计分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的案例以及Z计分模型在现代环境下应做出的改动,以此得出Z计分模型应随时代变动而不断发展,希望以此可以使跨国公司在财务预警上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发展,同时能够重视财务预警,降低财务风险,预防财务危机,更好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务预警Z计分模型跨国公司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 1
1.2.2 实践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1.3.1 国内财务预警理论 2
1.3.2 国外财务预警理论 2
1.3.3 文献述评 3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4
1.4.1 研究内容 4
1.4.2 本文创新点 4
2 相关理论 4
2.1 财务风险 4
2.2 财务危机 5
2.3 财务预警 5
2.3.1 财务预警的机制 5
2.3.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6
2.4 Z计分模型 6
3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 7
3.1 跨国公司 7
3.2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 7
3.2.1 内部风险 7
3.2.2 外部风险 7
3.3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 8
3.3.1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必要性 8
3.3.2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重要性 8
3.4 Z计分预测跨国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9
3.5 新环境下运用Z计分 10
3.6 跨国公司运用Z计分的建议 10
4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案例研究 11
4.1 跨国公司背景 11
4.1.1 公司简介 11
4.1.2 数值计算 11
4.2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分析 12
4.2.1 数值分析 12
4.2.2 财务角度分析 12
4.2.3 李宁公司的具体运用 13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跨国公司的业务逐渐遍及全球各地,国际环境越发的复杂多变,各种海外并购重组也逐渐增多,这些新情况已经慢慢的成为了一种必然,也就是财务上的财务风险。然而对于影响最大的当属拥有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比如人们熟知的美国安然、柯达等,这些无不是因为上述某一个原因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综合而最终破产的。财务预警可能不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侧重点,但却是企业特别是像跨国公司这样的企业所不可缺少的。跨国公司如何在日益变化的环境中衡量自己的财务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只有强而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才能够及时告知公司管理者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运营的方向,以此得出公司运营是否偏离了安全的轨道。
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财务预警曾经一度也被大量的学者研究,但是最近几年来,这似乎不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还未消退,当时的一大批跨国企业面临着破产甚至是将要破产的境地,如何避免发生如此动荡世界经济的局面,对于跨国公司本身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及时了解企业所处的方向,时刻保持危机感。因此这个问题值得重新加以创新,以新的思路和角度加以深刻剖析,给予跨国公司更好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近几年财务预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而整个世界依旧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还没有走出来,像日本的索尼、夏普,美国的宝洁、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财务状况不容乐观,有的甚至到了财务危机的地步,迫切需要重新整合原有的财务预警相关理论,并对它们根据现在新环境加以提炼创新,将财务管理学和跨国公司的知识相结合,建立综合的财务预警模型,预警更全面,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更好地降低财务风险和预防财务危机,来为企业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使财务预警理论更加全面的适应新形势。
1.2.2 实践意义
财务预警就像天气预报,是防止企业步入财务危机的重要环节,它就像是预报员对天气情况可以实时监控一样,财务预警可以对企业所处的每个环节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迅速发现其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在发生财务危机来临之前向企业管理者发出预警,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分析决策,防止意外的情况发生。此外,财务预警作为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决策,实现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财务危机,在实时财务预警,使得企业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这样既减小了企业的大规模损失的风险,又可以避免与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损失甚至是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损失。2007年的次贷危机,可能刚开始只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然而最后却变成了整个世界的危机。就像一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破坏了某一条食物链,必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财务预警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吴世农、黄世忠开始了我国对财务预警理论的研究,在1968年《中国经济问题》中在我国首次介绍财务预警模型,开启了我国研究财务预警理论的大门。佘廉教授(1999)首次提出企业逆境管理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以企业预警为重点的管理体系,从这时开始,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陈静(1999)选取了上海和深圳的27家ST公司和非ST公司作为样本,采取二类线性判定分析和单变量财务预警分析的方式就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发表了一边论文,我们对财务危机预警实证上市公司的研究开始。周首华、杨济华(1996)对Z计分模型加以改造,在该模型中加入了现金流量变量,提出了F分数模型。这一改动,弥补了Z计分模型的不足在现金流量方面的不足,也弥补了Z计分中指标X3和X5在中国不对应的情况。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许多中国学者开始了把新技术运用到财务预警中。例如我国学者杨保安将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财务预警中以研究神经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另外,顾晓安还转换思维方式,站在企业长短期发展的高度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1.3.2 国外财务预警理论
对于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国外要早于国内。美国人Fitzpatrick(1932)以19家公司为样本,采取形式为单变量破产测试研究的财务预警,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产权比率和权益比率。William Beaver(1996)的研究在Fitzpatrick的研究基础上加以完善,提出了相对于Fitzpatrick的单变量模式更为全面的预测比率。债务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被发现辨别能力最强。同时,他的注意到,当越临近破产日其误判概率越低。不过,由于采用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预测结果。因此,这一方法之后遭遇各种诟病,于是逐渐被多变量方法取代。Altman (1968)提出了用于预测企业破产的“Z计分法”。这一计分法突破了单变量的局限性,将几个最重要的指标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进而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Altman创立的这一模型将财务预警的研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忽略了现金流量的变动对财务预警的准确性的影响,Z计分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由于对Z计分模型缺陷的考虑,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开始采用对数比率(Logit)回归和概率单位(Probit)回归方法,成功建立了条件概率模型。Ohlson(1980)通过对数比率回归方法研究了两类判别错误与分割点的关系并分析了非配对样本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Zmijewski(1984)采取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方法顶测模型建立了。随着计算机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递归分类、功效系数法、CUSUM(CumulativeSum)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等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财务预警研究中。Sal chenberge等人(1992)采取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失败进行了判断。总结而言,这些研究与传统模式的比较,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深入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跨国公司因其特殊性面临比一般企业更多的风险和挑战,更容易引起财务危机。财务预警是降低风险,最大可能的去防范财务危机的关键途径。Z计分模型是最经典的基于计量方法的财务预警模型,如何基于Z计分模型让跨国公司在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本文加以重点阐述和论证的问题。基于国内外研究理论,从财务预警基本理论出发的基础上,分析了财务预警的背景以及意义,总结和归纳了国内外财务预警理论以及其研究的不足,重点研究李宁公司运用Z计分模型进行财务预警的案例以及Z计分模型在现代环境下应做出的改动,以此得出Z计分模型应随时代变动而不断发展,希望以此可以使跨国公司在财务预警上有一个更好的理论发展,同时能够重视财务预警,降低财务风险,预防财务危机,更好的稳定和发展国际经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财务预警Z计分模型跨国公司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 1
1.2.2 实践意义 1
1.3 文献综述 2
1.3.1 国内财务预警理论 2
1.3.2 国外财务预警理论 2
1.3.3 文献述评 3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 4
1.4.1 研究内容 4
1.4.2 本文创新点 4
2 相关理论 4
2.1 财务风险 4
2.2 财务危机 5
2.3 财务预警 5
2.3.1 财务预警的机制 5
2.3.2 财务预警分析方法 6
2.4 Z计分模型 6
3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 7
3.1 跨国公司 7
3.2 跨国公司财务风险 7
3.2.1 内部风险 7
3.2.2 外部风险 7
3.3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 8
3.3.1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必要性 8
3.3.2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重要性 8
3.4 Z计分预测跨国公司所存在的问题 9
3.5 新环境下运用Z计分 10
3.6 跨国公司运用Z计分的建议 10
4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案例研究 11
4.1 跨国公司背景 11
4.1.1 公司简介 11
4.1.2 数值计算 11
4.2 跨国公司财务预警分析 12
4.2.1 数值分析 12
4.2.2 财务角度分析 12
4.2.3 李宁公司的具体运用 13
结束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经济全球化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跨国公司的业务逐渐遍及全球各地,国际环境越发的复杂多变,各种海外并购重组也逐渐增多,这些新情况已经慢慢的成为了一种必然,也就是财务上的财务风险。然而对于影响最大的当属拥有海外业务的跨国公司,比如人们熟知的美国安然、柯达等,这些无不是因为上述某一个原因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综合而最终破产的。财务预警可能不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侧重点,但却是企业特别是像跨国公司这样的企业所不可缺少的。跨国公司如何在日益变化的环境中衡量自己的财务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毫无疑问,只有强而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才能够及时告知公司管理者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运营的方向,以此得出公司运营是否偏离了安全的轨道。
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财务预警曾经一度也被大量的学者研究,但是最近几年来,这似乎不是一个热门话题,但是2007年的次贷危机还未消退,当时的一大批跨国企业面临着破产甚至是将要破产的境地,如何避免发生如此动荡世界经济的局面,对于跨国公司本身而言,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及时了解企业所处的方向,时刻保持危机感。因此这个问题值得重新加以创新,以新的思路和角度加以深刻剖析,给予跨国公司更好的理论指导。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近几年财务预警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不多,而整个世界依旧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还没有走出来,像日本的索尼、夏普,美国的宝洁、摩托罗拉等大型跨国公司财务状况不容乐观,有的甚至到了财务危机的地步,迫切需要重新整合原有的财务预警相关理论,并对它们根据现在新环境加以提炼创新,将财务管理学和跨国公司的知识相结合,建立综合的财务预警模型,预警更全面,以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更好地降低财务风险和预防财务危机,来为企业提供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使财务预警理论更加全面的适应新形势。
1.2.2 实践意义
财务预警就像天气预报,是防止企业步入财务危机的重要环节,它就像是预报员对天气情况可以实时监控一样,财务预警可以对企业所处的每个环节的财务活动进行监督,迅速发现其中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在发生财务危机来临之前向企业管理者发出预警,帮助他们更好的进行分析决策,防止意外的情况发生。此外,财务预警作为企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管理决策,实现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财务预警管理系统,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防范财务危机,在实时财务预警,使得企业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这样既减小了企业的大规模损失的风险,又可以避免与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损失甚至是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损失。2007年的次贷危机,可能刚开始只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财务预警,然而最后却变成了整个世界的危机。就像一个大自然的生态系统,环环相扣,破坏了某一条食物链,必将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财务预警理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吴世农、黄世忠开始了我国对财务预警理论的研究,在1968年《中国经济问题》中在我国首次介绍财务预警模型,开启了我国研究财务预警理论的大门。佘廉教授(1999)首次提出企业逆境管理的理论,建立了一套以企业预警为重点的管理体系,从这时开始,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陈静(1999)选取了上海和深圳的27家ST公司和非ST公司作为样本,采取二类线性判定分析和单变量财务预警分析的方式就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预警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发表了一边论文,我们对财务危机预警实证上市公司的研究开始。周首华、杨济华(1996)对Z计分模型加以改造,在该模型中加入了现金流量变量,提出了F分数模型。这一改动,弥补了Z计分模型的不足在现金流量方面的不足,也弥补了Z计分中指标X3和X5在中国不对应的情况。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许多中国学者开始了把新技术运用到财务预警中。例如我国学者杨保安将神经网络技术运用到财务预警中以研究神经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应用。另外,顾晓安还转换思维方式,站在企业长短期发展的高度研究如何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
1.3.2 国外财务预警理论
对于财务预警的理论研究,国外要早于国内。美国人Fitzpatrick(1932)以19家公司为样本,采取形式为单变量破产测试研究的财务预警,发现最好的判别变量是产权比率和权益比率。William Beaver(1996)的研究在Fitzpatrick的研究基础上加以完善,提出了相对于Fitzpatrick的单变量模式更为全面的预测比率。债务保障率和资产负债率被发现辨别能力最强。同时,他的注意到,当越临近破产日其误判概率越低。不过,由于采用不同财务比率的预测方向和判定标准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预测结果。因此,这一方法之后遭遇各种诟病,于是逐渐被多变量方法取代。Altman (1968)提出了用于预测企业破产的“Z计分法”。这一计分法突破了单变量的局限性,将几个最重要的指标统一于一个整体中,进而以此为依据来判断企业的运营情况。Altman创立的这一模型将财务预警的研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其忽略了现金流量的变动对财务预警的准确性的影响,Z计分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由于对Z计分模型缺陷的考虑,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开始采用对数比率(Logit)回归和概率单位(Probit)回归方法,成功建立了条件概率模型。Ohlson(1980)通过对数比率回归方法研究了两类判别错误与分割点的关系并分析了非配对样本在破产概率区间上的分布。Zmijewski(1984)采取概率单位(Probit)回归分析方法顶测模型建立了。随着计算机学和统计学的快速发展,递归分类、功效系数法、CUSUM(CumulativeSum)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与人工智能以及人工神经元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分析等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财务预警研究中。Sal chenberge等人(1992)采取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对金融企业的财务失败进行了判断。总结而言,这些研究与传统模式的比较,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