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意义 2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五) 创新点 3
二、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分析 3
(一) 成本粘性的概念 3
(二)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 4
(三) 成本粘性的特征 4
(四) 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 5
(五) 企业绩效的概念 6
三、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6
(一) 研究假设和变量定义 6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
(三) 回归分析 7
结论和建议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前言
研究背景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赚取利益,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是非常重视企业绩效的。企业绩效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成本费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成本费用。
一般来说,当一个企业的收入上升(下降),企业就会增多(减少)成本费用,这样来调节收入变动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就要了解成本性态。人们对成本性态的了解,一般来自于管理会计对它的划分,它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也由此建立了相关的成本函数y=a+bx。从这个函数中可以发现,成本和业务量是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业务量增加(减少)和成本增加(减少)应该是在同一水平。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业务量和成本的关系并不像函数体现的那样,于是学者们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对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自从提出了成本粘性,许多学者都被它吸引,并开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在众多学者已经形成的研究上,以企业绩效为视角,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形态产生怀疑。美国学者Banker与J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本粘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对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自从提出了成本粘性,许多学者都被它吸引,并开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在众多学者已经形成的研究上,以企业绩效为视角,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形态产生怀疑。美国学者Banker与Johnston(1993)[1]最先发现销售费用和收入并不是同步的增减变动,他们的发现虽未明确提出,也默示了销售费用粘性的存在。所以在初期,固然没有人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却也为此后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nderson(2003)[2]选择了七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收入下降的时候,费用比收入上升的时候低,当然前提也是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这是费用粘性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Weidenmier与Subramaniam(2003)[3]在之前学者研究的根底上,在费用里加入了销售成本,把它们叫做总成本,这两位学者的样本数据来源于美国9592家上市公司,所以他俩以总成本为立场,提出了成本费用粘性。
自此以后,巴西、日本、德国等国的学者亦陆续证实了上市公司具有成本粘性。不止如此,还有欧美的学者将成本粘性的研究细化,有的从行业立场进行研究,Weidenmier与Subramaniam(2003)对金融业和制造业等行业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费用粘性最高的是制造业,成本粘性最高的是金融业。
有的从国际立场进行探索,Thomas,Steliaros与Calleja(2006)[4]第一次把不同国家当作出发点,研究了英国等国共三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德国和法国更高一些。也有些学者开始把重点放在是什么影响了成本粘性,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上,对这些研究都有了丰富的成果 。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成本粘性现象在我国的研究中还位于初始阶段,但已有的结果也体现了我国公司有成本粘性。孙铮和刘浩(2004)[5]这两位学者最先发现成本费用粘性问题,他们以我国292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收入每当减少或上升一个量,费用下降的比例极少。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也有成本粘性这一问题,也为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孔庆根、孔玉生、朱乃平(2007)[6]研究了2001年到2005年的92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同样体现了收入上升或下降同样的量,相应的成本上升的要比下降的多一些,证实了咱们国家的上市公司真的有成本粘性。
至今,我国的学者也相继研究了成本粘性的成因。刘浩与孙铮(2004)把造成成本粘性的原因总结成效率理论,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尹湘洁(2012)[7]对我国制造业成本粘性的研究发现也存在着管理层的自利动机。韩静和王娅婷(2014)[8]站在金融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表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能够造成影响。崔亚男(2012)[9]以经济发展水平为立场,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和成本粘性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常琳琳(2013)[10]把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产能利用率结合起来,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生产能力不足,处在紧缺的状态时,成本粘性较大,实际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时,成本粘性水平低一些。刘媛媛(2014)[11]的研究与一部法律的颁布有关,即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颁布后,成本粘性更高了。
3.文献述评
我们回看成本粘性的研究文献,从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成本粘性问题就在管理会计界十分火热,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学者在不一样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探索,也给管理会计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目前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对成本粘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还是有点匮乏的,所以对这样的探究仍然可以更上一层楼。
(三)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为相关成本理论的改善开拓了新思路。在传统的成本性态中,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表现为线性函数关系。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的,这就
一、 前言 1
(一) 研究背景 1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 研究意义 2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3
(五) 创新点 3
二、 成本粘性相关理论分析 3
(一) 成本粘性的概念 3
(二) 成本粘性的存在性 4
(三) 成本粘性的特征 4
(四) 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 5
(五) 企业绩效的概念 6
三、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6
(一) 研究假设和变量定义 6
(二)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
(三) 回归分析 7
结论和建议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一、前言
研究背景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赚取利益,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是非常重视企业绩效的。企业绩效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它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成本费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需要更加重视成本费用。
一般来说,当一个企业的收入上升(下降),企业就会增多(减少)成本费用,这样来调节收入变动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做好成本费用的管理,就要了解成本性态。人们对成本性态的了解,一般来自于管理会计对它的划分,它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也由此建立了相关的成本函数y=a+bx。从这个函数中可以发现,成本和业务量是线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如果业务量增加(减少)和成本增加(减少)应该是在同一水平。但是近几年的研究表明,业务量和成本的关系并不像函数体现的那样,于是学者们提出了成本粘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对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自从提出了成本粘性,许多学者都被它吸引,并开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在众多学者已经形成的研究上,以企业绩效为视角,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形态产生怀疑。美国学者Banker与J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本粘性。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对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
自从提出了成本粘性,许多学者都被它吸引,并开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本文在众多学者已经形成的研究上,以企业绩效为视角,研究成本粘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上市企业为样本。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国外的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形态产生怀疑。美国学者Banker与Johnston(1993)[1]最先发现销售费用和收入并不是同步的增减变动,他们的发现虽未明确提出,也默示了销售费用粘性的存在。所以在初期,固然没有人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却也为此后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打下了基础。
Anderson(2003)[2]选择了七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期间费用,收入下降的时候,费用比收入上升的时候低,当然前提也是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这是费用粘性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Weidenmier与Subramaniam(2003)[3]在之前学者研究的根底上,在费用里加入了销售成本,把它们叫做总成本,这两位学者的样本数据来源于美国9592家上市公司,所以他俩以总成本为立场,提出了成本费用粘性。
自此以后,巴西、日本、德国等国的学者亦陆续证实了上市公司具有成本粘性。不止如此,还有欧美的学者将成本粘性的研究细化,有的从行业立场进行研究,Weidenmier与Subramaniam(2003)对金融业和制造业等行业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费用粘性最高的是制造业,成本粘性最高的是金融业。
有的从国际立场进行探索,Thomas,Steliaros与Calleja(2006)[4]第一次把不同国家当作出发点,研究了英国等国共三千多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德国和法国更高一些。也有些学者开始把重点放在是什么影响了成本粘性,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上,对这些研究都有了丰富的成果 。
2.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成本粘性现象在我国的研究中还位于初始阶段,但已有的结果也体现了我国公司有成本粘性。孙铮和刘浩(2004)[5]这两位学者最先发现成本费用粘性问题,他们以我国292家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收入每当减少或上升一个量,费用下降的比例极少。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也有成本粘性这一问题,也为我国对成本粘性的研究起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孔庆根、孔玉生、朱乃平(2007)[6]研究了2001年到2005年的927家上市公司的数据,同样体现了收入上升或下降同样的量,相应的成本上升的要比下降的多一些,证实了咱们国家的上市公司真的有成本粘性。
至今,我国的学者也相继研究了成本粘性的成因。刘浩与孙铮(2004)把造成成本粘性的原因总结成效率理论,代理理论和契约理论。尹湘洁(2012)[7]对我国制造业成本粘性的研究发现也存在着管理层的自利动机。韩静和王娅婷(2014)[8]站在金融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表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成本粘性能够造成影响。崔亚男(2012)[9]以经济发展水平为立场,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作用和成本粘性的关系是负相关的。常琳琳(2013)[10]把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和产能利用率结合起来,就是实际生产能力到底有多少在运转发挥生产作用,生产能力不足,处在紧缺的状态时,成本粘性较大,实际生产能力大于市场需求时,成本粘性水平低一些。刘媛媛(2014)[11]的研究与一部法律的颁布有关,即2008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这部法律颁布后,成本粘性更高了。
3.文献述评
我们回看成本粘性的研究文献,从这个概念被首次提出,成本粘性问题就在管理会计界十分火热,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学者在不一样的角度对它进行了探索,也给管理会计的研究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目前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对成本粘性可能造成的后果还是有点匮乏的,所以对这样的探究仍然可以更上一层楼。
(三)研究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为相关成本理论的改善开拓了新思路。在传统的成本性态中,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表现为线性函数关系。现有的国内外研究表明,企业成本和业务量的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的,这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35.html